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意見箱] 交流閱讀的建議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吳俊君 禁止發言 2013-3-28 12:41:46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吳俊君 於 2013-3-29 23:34 編輯

我經過了對大笪地的接觸,觀察所得,此壇除了冷清之外,投稿也少,但投稿卻甚多零回應,而所有回應多涉技法上的模糊概念和理論。

這種隔靴搔癢的評點只在寫作的形式上繡花,對投稿人的分享心情尤如潑冷水,我們應該首先用理解的角度和基礎下分享作品,然後才進一步砌磋寫作心得。

我們對投稿的作品,如,有任何意見之前,請先,談談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如果,我們的理解力不合格,再談什麼我們自己對詩的見解呀!技巧呀!會言不及義。

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們對作品所表達的東西沒有合理的認知,我們所提出的修改或補救的意見,只是在反映我們,我們在文學上所謂的造詣,那樣子並不能真實地有效地為投稿作品在保留原意的前題下確立基礎。

如果,每個人都不知我們,到底對他們的作品,有幾多理解就遵照我們的意見,將寫作進行修改,那原意精神還能保留嗎?究竟,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別人在創新意念上的要求,還是要投他人之好呢?

以上意見屬善意批評,錯則改之,無則嘉冕。





回覆 吳俊君 的文章

睇開啲啦,呢度啲人係唔識寫文學批評嘅,特別係似樣嘅文學批評。
佢地最拿手係寫蜻蜓點水式文字,例如鬧下人咁啦.....................
識唔識,同做唔做,係兩回事。
我係唔識,唯有盡做。
本文章最後由 吳俊君 於 2013-3-30 22:12 編輯

回覆 若隱若現居士 的文章

呵呵!香港文學論壇少,風格又唔大路,鍾偉民先生近年有個新詩.com,可惜無評點,如果佢地班人真係對香港中文的文風有心,好應帶頭攪個正氣又正面的論壇,等我們這些對論壇質素有要求同筆癢的人唔使好似孤兒仔咁。
也不是說,一口氣貼幾十首詩,就要求人家全部讀完認真寫評論的。有時人家不寫,總有原因。我已經寫不少了,心力有限,我還要上班的,不像你。
本文章最後由 心雪 於 2013-3-30 23:21 編輯

你們說新詩.com無評論,不了解裡面的生態且不作評論。但貼在這邊,且不說評論,還是會有機會有點回覆。
有時真的覺得是否在開玩笑,互相交流互相讀作品,用文字回應對方說說簡單讀後感,仍最正常不過。甚麼時候真的會談到評論層次?那麼一定是作品本身觸發到討論雙方/多方對一些「價值觀」的看法才會有。

說到要「評論」,大家又說到很有「要求」,試問就算比賽,也只有得獎的作品會有「評論」(而所謂的「評語」也不一定是「評論」)。要麼出書吧?大多也只有暢銷書才會有一大堆「評論」。個別作品,一定是話題十分有爭議性/代表性,才會有爭議式的評論或論述其代表性的文章出現。而且評論講求的是對作品有相當的掌握和理解,自身也要有一定的學識和基礎才能夠做到「評論」,真正的「評論」已經可謂進入學術範圍,而且評論人在香港不算多。可別跟我說回覆讀後感(尤其當人家的讀後感不如你的理想你又不喜歡)就當作「評論」,而且評論是需要更多心力和時間的。
大笪地這裡也不是學校,這裡沒有老師一定要「批改」的你作品並且「加以評語」。從這種對「評論」的論述,要人家(其他讀者/作者。另對不起,這裡的版主們也只是有心寫作的朋友義務包辦,說真都是普通人,也沒有特殊的權力)不論好作品還是壞作品都要「評論」一番,是否有點太過苛求?別人選擇寫不寫回覆,也很正常。寫得很吸引人的作品,我才不信沒留言,就算沒留言,也總有人會留個「讚」給你。
我總覺得,有人回應你讀後感,自己細心從中拾取,得益有時比侃侃而談或門面讚美的「評論」來得有意義。

近日都在為大笪地的活動籌備忙碌著,實在暫時無暇看顧和回應多少的帖子,需要張貼的消息也有好幾個未貼。
我不想再為這些東西再說甚麼或澄清甚麼,要批評前,我總想大家「一日三省」,自己是否也已經做過可以做的事,例如也「評論」別人的東西,而不是吹水間罵罵列列、伸手就要,然後又話可憐。
這論壇人氣不算多,回帖和帖子新增速度不算快,也請大家稍為「照顧」。要建立興旺、正氣的論壇,從來不是三幾個人就能做到的事,與其用時間心力去「指指點點」,何不一起努力令它興旺起來,令它變成你所希望的模樣呢?

( 看著看著就是有點氣,抱歉,語氣大約是會重了。)

=======================================
回覆下面點評欄:

Matthew:
別這麼說,大家都很喜歡看你的點評,你很努力的了,也希望你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評論獎的評語明天你會見到,也是對你的「評論」功力的肯定,你謙虛啦。

點評

就像我,也完全未沾到評論的邊(慚愧)  發表於 2013-3-30 22:45
回覆 心雪 的文章

心雪:

評論一詞只是回覆帖上閒聊的字眼,不在主帖討論的範圍,不值得你長篇大論的抨擊。為免引人捉錯用神,誘發無謂的爭端:評論改為評點較為清晰。
本文章最後由 心雪 於 2013-3-31 00:41 編輯

關於「評論」,還是有人說起「文學批評」才說的。
而我還未搞清楚那位貴人寫了甚麼,利害得一定要我們「文學批評」一番。
至於抨擊,就是按「評論」說法而論而已。失敬失敬。

說「評點」,可參考字典意思:
(http://www.zdic.net/cd/ci/7/ZdicE8ZdicAFZdic84267638.htm)
1. 評論圈點。古人讀書時,隨手在字裡行間寫上一點體會、感受,對精美的句子加圈點,稱為評點。
2. 評論比量。


就是說,1. 還是讀後感或精句圈點/欣賞,或 2.走不開評論範圍。
閣下提及其他會員的回應比較理論或注意技法,仍是因為我們多數問的是「怎樣或許可以寫得更好/表達得更好」,而很少會評點「內容」有問題或是否正確 (我們相信內容都是正確的,或是大部分內容已正確地傳達)。那麼就是從技巧提升,或理論層面作出觀照。我們寫出我們的讀後感,從「這樣寫也很好,鼓勵」或「怎樣或許可以寫得更好」出發留個回應,搔不著你的心意,還可以怎樣呢?而且我們只是提出意見,並不會「擅自」修改,更不會要求作者一定要修改。修改與否,或是作者認同留言與否,也是作者個人的事。如若有作者因而修改自己的作品,相信也有經過他的考慮,這就不能說是別人逼的,令作品不能保持原本的精神云云。

而且寫詩的各位,即使十分了解自己的詩在寫甚麼,都深深明白詩有時到了讀者的手裡,歧異可以很大。現在只是拿出來交流,又不是考試,把你的作品像範文一樣,先列出內容大意、結構、手法,標準答案要用作者的一套給通通背起來,然後才可以再講觀點和點評。就算是評論,很老實說,也不是一定依作者的角度來評論的,除了依作者角度評論的一套,還有更多是從文本細微之處,作者所沒有意識的地方評論,也有跟據時期對作者的影響,來評論時局怎樣影響作者的寫作等。

作者固然可以質疑讀者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讀者也固然可以質疑作者是否有將作品寫好,並好好地將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但肯定的是,作者無法放下對作品的權威(只是作者給自己的),任讀者說甚麼觀點也只是勞而無功;讀者無法敞開心胸閱讀,或無法被作品的語言帶動從而投入作品甚至作者的語境,他們也不能讀到作品,更惶說為甚麼要給作者留意見(難道真的那麼空閒亂說一番?)。留言說不準你作者的看法,並不代表讀者不尊重作品本身。

近來在讀土耳其小說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寫到在他的寫作途上,要做一個天真的小說家,同時也要做一個感傷的小說家,但其實這不只是小說家,任何創作人也是一樣的,天真的(純粹的、感情的)創作,也得感傷(理性的、甚至撇開自己的角度)去回望自己的創作。更重要的是,他渴望兼有天真與感傷品質的讀者。大師尚若如此,貴人也有小小的讀者願意作出分享,夫復何求呢。還是把心胸放開一點吧。


失禮失禮。
本文章最後由 吳俊君 於 2013-3-31 14:52 編輯

如果,閣下這麼自滿於自己的「評論」風格,就不必在意不才說過的意見了!呵呵

關於「評論」,還是有人說起「文學批評」才說的。
而我還未搞清楚那位貴人寫了甚麼,利害得一定要我們「文學批評」一番。


「文學批評」的層次,於論壇的水平相信離得太遠一點吧!

超版認為讀同寫的關係在理解的關係上不大重要,提昇才是重點,反映出你捨難取易輕率馬虎而已。

需知現在的大部份作品九成都不知噏乜的,承認這點當然不容易?要人重視知道自己在寫什麼,讀者又讀到什麼是一個交流最基礎的起點,如果兩者都不在意詩本身的意義,只求用技法和理論來掩飾詩的弊處,新詩未來的絕路絕對可見。
說來說去,就是你想讀得懂每首詩,凡讀不懂都不是好詩吧
回覆 熒惑 的文章

非也!《錦瑟》我每句都能讀通,至於解,呵呵

寫詩最低要求,是每句都應讓人讀得通的。
這你看抽象畫能看得通嗎?
回覆 熒惑 的文章

詩如何抽象,也是運用文字、句子、章法的耶!
〈錦瑟〉是李商隱詩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寫詩寫出情境是重要的,如果有人將錦瑟的情境換成意象,還能是一首什麼詩?李商隱是用情景塑造出意象來的,所以〈錦瑟〉這首詩的原意,在歷史上還眾說紛紜。

現今流行的所謂新詩,寫作講求意象就恰似未學行先學走的嬰孩,本末倒置。這種新詩我敢說只是一堆充滿提示的句子,看詩的人沒寫作能力根本續不上絃,更遑論詩意。所謂新詩比猜謎的文章結構更糟糕。

劣作通天飛講的是市場佔有率,風行了就有領導地位,但是當寫詩同讀詩的人都在估估下,詩人這個名詞應該退消了吧!一首詩像盲人摸象般,摸到啥算是啥,還胆敢自稱文學,的確很笑話的。

寫作當然講意象,意象應該從情境自然地呈現,一下筆就寫意象,詩欠情也欠景是本末倒置得很的,文字之所以優美是因為作者能運用詞句描述出像樣的事物與情感,這樣的想像力是由詩情帶動的,不是由一堆所謂意象來完成的,如果一首詩只有意象全沒內容,那麼所謂意境都只是盲人摸象,連作者自已都是在摸的話,如何產生共鳴?
其實如果沒有例子,你說的就是捕風捉影。
回覆 熒惑 的文章

呵呵!劣詩通天飛,意見我就即管提,有人當做一回事,我才驚奇。
本文章最後由 吳俊君 於 2013-3-31 18:49 編輯

壞的例子不勝枚舉,好的例子可以解釋得明明白白,以下文章可以觀摩寫意象的手法:

意象淺說 鄭 建 青

優秀的詩具有一種清音有余的藝術感染力。詩人“窺意象而運斤﹐代天地以立言”﹐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交融互滲構成一個意境﹐透露一個獨特的情趣世界。這意境和情趣﹐除了聲韻和節奏諸方面巧妙地結合外﹐主要是通過意象呈現出來的。試以兩首極具意象的小詩為例﹕
1.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秋思》
2. 人群中幽然浮現的這些臉龐﹔
   濕黑枝上的花瓣。
                                                            ------龐德﹕《地鐵車站》
      《秋思》中的意象如一個個特寫鏡頭接連映現﹐它們的排列組合構成一幅蕭瑟悲涼的畫
面﹐襯托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悽清孤獨之感。結尾一句畫龍點睛﹐意象皆活﹐從而使全詩成為一個內有生命、外有形象的抒情整體﹐生動地描繪出黃昏下古道上迎西風騎瘦馬的趕路人的愁苦徬徨。
       《地鐵車站》僅僅兩行﹐極其簡潔濃縮﹐仿彿一幅水彩﹐表現了詩人“一 瞬間的感受”
。龐德在倡導意象主義時說﹐“意象是理智與情感在瞬間的複合。”這首小詩就充份體現了龐德的這一主張。試析﹕雨初霽﹐地鐵站台上濕漉漉的。車剛靠站﹐乘客便潮水般湧出﹐黑壓壓朝各方向散去﹐如同濕黑的樹枝縱橫交錯。忽然﹐人群中幽然浮現幾張漂亮的臉龐﹐詩人不禁感嘆﹐多像“濕黑枝上的花瓣”啊﹗“臉龐”和“花瓣”的對比交融﹐產生出新的含義﹕如花的美麗﹐稍縱即逝。
        這兩首小詩裡﹐意象已非客觀物象的刻板臨摹﹐而是詩人通過觀察、篩選、融情和組合﹐創造出來的嶄新意境。這樣的意象﹐可謂情景契和吧。
一、詩貴有意象
        
詩須有意象﹐也貴有意象。詩若無意象﹐則如“皮不存而毛焉附”。優秀的詩人能“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能成功地運用意象來描繪色彩斑斕的想象畫面和情趣世界﹐引領讀者進入“言之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的奇妙境界。
        詩欲言情﹐須先及物。富於意象的好詩是詩人用無味的稻米釀造出來的香醇美酒﹐初嘗則香氣滿腔﹔次嘗則香氣繞腸﹔再嘗則韻味全出﹐令人回味長久。試以二詩佐之。第一首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五絕首聯寫移舟夜泊朦朧江渚時的環境氣氛﹐以景托情﹐點出客愁。尾聯則只寫景﹐但這是詩人眼中的特有之景。他夜泊煙渚﹐寂寞零丁﹐遂生思鄉之情。他時而凝望故鄉的方向﹐唯見天邊垂樹、野曠荒涼﹔時而又低頭凝視清澈水中月﹐唯有這“千裡嬋娟”浮在船舷作伴﹐孤獨感倍生。詩人對故鄉的一片眷念﹐便在這靜靜的凝視中含蓄地流露出來。由於尾聯思情隱在意像中﹐更耐人尋味。詩貴有意象﹐應在此。
            第二首是葉芝的《伊尼斯福瑞湖島》﹕
                        我馬上就起程﹐去伊尼斯福瑞﹐
                        在那兒搭一間泥抹枝纏的小屋﹔
                        我還要種九行青豆﹐養一箱蜜蜂﹐
                        在蜂鳴的林間空地獨居。
                        我會擁有寧靜﹐因為寧靜緩緩滴落﹐
                        從清晨之面紗滴落到蟋蟀輕吟之處﹔
                        半夜一片微亮﹐正午紫光閃爍﹐
                        傍晚有紅雀振翅飛舞。
                        我馬上就起程﹐因為我日夜聽到
                        湖水一直在輕聲拍打著湖畔﹔
                        佇立在馬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
                        我聽到它在心底輕拍。
      
葉芝在這首詩裡運用了大量的意象。首節的意象有泥抹的小屋、九行青豆、一箱蜜蜂、和蜂聲嗡嗡的林間空地。聲形並茂、有靜有動的意象描繪出一幅清新生動的畫面。次節的意象呈現出一種寧靜中不乏活潑歡快的氣氛﹐短短四行勾勒了清晨、正午、傍晚、午夜等不同時辰的景象﹐從薄紗般的晨霧到半夜的一片微亮﹐從蟋蟀輕吟到紅雀飛舞﹐無不透露大自然的盎然生機﹐詩人對故鄉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末節的意象則曲折表露了詩人對倫敦的厭倦以及渴望返回愛爾蘭的復雜心情。詩中的意象層層展開﹐推波助瀾﹐前兩節為後一節鋪墊﹐後一節對前兩節加強﹐使得意象與主題緊密相連﹐達到高度的統一。
        綜上所述﹐詩貴有意象﹐主要就貴在“切”﹐即意象緊扣主題﹐唯透真情。
詩意象貴在此﹐難在此﹐也妙在此。
二、意象與通感
        詩意象大致可劃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動覺和意覺等七種。這七種意象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時常互相交迭拼和﹐構成種種意象的交融。例如﹐“紅杏牆頭春意鬧”一句就既有視覺意象又有聽覺意象。意象的作用在於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喚起某種感覺並暗示某種感情色彩。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這種感覺轉移即謂“通感”。下面試以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來談各個意象的彼此相通和感覺轉移﹕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
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
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
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這首詩描寫聽琴的感受﹐讚美穎師的高超琴藝。形象思維的語言和想像豐富的比喻﹐繪聲繪色地描寫出琴聲的柔宛激昂、飄蕩悠揚、抑揚頓挫等等騰挪變化。琴聲不僅悅耳﹐而且聲入心通﹐引起聽琴人的悲喜交集亦不能止的感情。詩中意象如“浮雲柳絮”“隨飛揚”﹐由聽覺通於視覺﹔“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由聽覺通於視覺和動覺﹔再如被琴聲感染得“起坐在一旁”(動覺)﹐“濕衣淚滂滂”(觸覺)﹐等等。由於詩人拈取的意象得當﹐寫出了通感﹐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音樂之美﹐也寫出了音樂感人的力量﹐從而引導讀者從感官的刺激上昇到藝術的鑒賞﹐進入詩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結合詩中意象互滲遂形成通感的藝術表現和藝術感染來看﹐這種感覺轉移已昇華為藝術通感。
三、意像與比喻
        
詩人創造意象﹐常常需要採用各種修辭手段來加以完善。修辭的重要性﹐如薄迦丘所言﹐“詩的衝動不管多麼深入地激蕩了詩人心靈﹐但如果缺乏表達思想所必須的某些手段﹐那末還是很少會完成任何值得讚美的東西的----我的意思是﹐ 例如語法和 修辭的一些 規則 之類”。
        
在各種修辭手段中﹐比喻的使用率最高。其功能是“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形象具體地點出本體和喻體這兩個性質不同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使人頓悟比喻﹐從而達到“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的藝術效果。下面請看非馬的一首《日出》﹕
                        畢竟
                        為宇宙的事
                        煩惱得
                        睡不著覺的
                        不止我一個人
                        看你的眼睛
                        也布滿
                        血絲
        這首小詩的語調詼諧調侃﹐寫得很意象、很自然﹐完美地運用了比喻手段。詩中的“我”因熬夜而眼睛布滿血絲﹐才能由此及彼地把日出也聯想為布滿血絲的眼睛。這個比喻新鮮形像。新鮮﹐在於它別出心裁﹔形象﹐在於它一目瞭然。
        再看劉荒田的一首《洗箬葉》﹕
                        母親在水龍頭下
                        埋頭洗著﹐枯干的
                        一片片﹐竟顯影出
                        故國名山的蒼郁來
                        我抽出
                        尖尖的長長的一葉
                        竟成龍舟
                        滿載急鼓緊鑼
                        水色山光﹐呼聲潮湧
                        十指成 槳﹐一劃撥
                        濺了我一臉
                        故鄉的嶗水
        
好濃厚的鄉思。在異國包粽子﹐竟能把一片長長的箬葉想象成龍舟﹐遂見故鄉的水色山光和賽舟的呼聲潮湧都一一顯現眼前。沉浸於這樣的神思﹐方才有十指成槳的衝動。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定就是詩人描寫的這種感覺。
        
除此之外﹐非馬的《日出》和劉荒田的《洗箬葉》還有一個特點﹕文字精約、意蘊豐富。誠如鄭板橋在《一枝竹十五片葉呈七太守》中所言﹕“敢以少少許﹐勝人多多許。”
四、意象與創新
        
詩意象重在創新﹐也貴在創新。意象的創新應是“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就審美與鑒賞而言﹐陳舊氾濫的意象已不能給予讀者更多的想象和咀嚼。步入二十一世紀﹐讀詩者日少。一些詩讀起來味同嚼蠟﹐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詩人使用的意象陳舊、抒發的感情膚淺﹐這一點尤見浪漫抒情詩中。因此﹐詩人在運用意象時須刻意求新﹐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和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象。唯有獨特的創造才能抓住新穎的意象﹐開拓絕妙的嶄新詩界。
        
當然﹐意象的創新亦須在語言上下大功夫。僅僅是不因襲陳舊的意象、不落入傳統的窠臼﹐仍不能算是創新。創新一要體現在思想感情上﹐二要具有普遍意義﹐展示新的意境。意象派旗手龐德曾說﹐“在一生中能有一次表現意象﹐也比製造出無數卷作品要好得多。”言雖過重﹐卻也道出了意象與創新的重要性。從讀者方面看﹐嶄新的意象如一顆橄欖﹐越嚼越有滋味。請看艾略特的《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 的情歌》的前三行﹕
                        讓我們去吧﹐我和你﹐
                        此刻在天空鋪展的黃昏
                        一如麻醉在手術台上的病人。
        
黃昏似病人麻醉在手術台上﹐這個意象不美﹐但令人思索。思索後﹐方會對意象的新穎、準確和深度拍案叫絕。黃昏和病人的關聯何在﹖黃昏時分﹐準備外出作客的詩中人心緒欠佳﹐所以在他眼裡﹐黃昏也像一個毫無活力的病人﹐被麻醉在手術台上。當然﹐這個比喻也暗示著另一個意義上的“黃昏”﹐即病態的西方世界充滿了手術室的氣味﹐反映出二十世紀初西方一部分人對西方現代文明產生的懷疑和幻滅。
        上選的詩例也許太沉重﹐那不妨再看一首輕鬆的。這是非馬的一首取名《山澗》的煙山游記詩﹕
                        這些喜歡惡作 劇的石子
                        總愛站在
                        水流必經之路
                        扯她們的頭髮絆她們的腳
                        看她們左躲右閃
                        氣呼呼奔下山去
                        石子們知道
                        嬌嗔的水流
                        心中正暗喜
                        自己的婀娜多姿
                        水流也知道
                        頑皮的石子們
                        一天比一天
                        更光滑圓潤
        
讀《山澗》的感覺就像吃一串剛上市的荔枝那麼新鮮有味。這首詩寫得極為俏皮活潑。擬人的手法把靜態的石頭和湍湍的溪流寫得活靈活現。詩人寄情山水﹐在他眼中﹐石頭很淘氣﹐水流很嬌嗔。尤其是第二節﹐景象活潑逗趣﹐仿彿看見石頭和溪流幻變為一群少男少女在溪邊盡情嬉戲。《山澗》是浪漫抒情的﹐但寫法新鮮。普普通通的石頭和溪流經過詩人別具一格的創造﹐便展現出山水有情的境界。
        
綜上所述﹐只有新穎獨創的意象才能使人品之有味。詩貴在創新﹐但要做到既新奇又妥貼﹐滲入真情趣。唯此﹐才能給人新鮮準確、奇而不怪之感。
五、意象與翻新
        
意象需要創新﹐但如果詩人把舊意象用得巧妙﹐翻出新意﹐跳脫了傳統意象的桎梏﹐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創新。翻新不是機械複製舊意象﹐而是要化腐朽為神奇。這一過程應該是﹕舊意象 + 新情趣=意象翻新。詩中一些習見的意象﹐經過詩人 高超的藝術加工﹐遂能化 鐵 成金﹐映照出新的意境。姑以例佐之。先看威廉斯的《紅獨輪車》﹕
                        全都靠
                        著
                        紅獨輪
                        車
                        耀著雨
                        水
                        挨著白
                        雞
        
這首短如十六字令的小詩共四節﹐每節兩行﹐結構對稱工整。詩僅僅一句話﹐但意象紛呈。詩的前三節展示一幅恬靜的畫面。當鏡頭逐漸拉近﹐讀者先看見一個紅色的獨輪﹐接著是車的輪廓。因抹了一層雨水﹐獨輪車更顯紅耀。不過﹐末節才是全詩的關鍵﹐關鍵就在於這幅恬靜裡還有個白與紅相映。前三節終究只呈靜態。威廉斯畫龍點睛般置一“雞”字﹐整幅畫面便化靜為動﹐活靈活現了。威廉斯使用的意象都是常見的﹐但他選取得當﹐創造出來的意境便新鮮亮麗。紅車的靜態感與白雞潛在的動態感對比分明﹐抹了一層雨水的紅獨輪車映襯白雞。這些視覺意象互補互襯﹐不僅產生多層次的美感效果﹐亦折射和諧恬靜、生機盎然的田園生活。紅獨輪車象徵勞作﹐雨水象徵滋潤土地和創造生命的自然元素﹐而白雞象徵供人生存的食物來源。綜述﹐這首小詩妙就妙在意象濃縮﹐對比強烈﹐體現了詩人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腕力。
        第二首是卞之琳的小詩《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小詩僅二節四行﹐寫出了樓上人與橋上人之間的微妙關係。這橋、這樓、這月、這窗、這夢﹐哪一個不是用得爛熟的象﹖可是詩人信手拈來﹐經過新穎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語言拼和﹐各個象交融而構成的整體美便呈現出深遠的意境。仿彿一幅精巧雋永的畫面﹐令人浮想聯翩。雖然寫的是常見之物﹐眼前之景﹐抒發的人生體驗也非絕唱﹐讀罷卻覺得有一股新鮮感如春風拂面﹐清爽宜人。這新鮮就在於《斷章》寫的不僅僅是浪漫愛情的微妙﹐而且還寫出了宇宙萬物乃至人生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辯証關係﹐一切都不是靜止不動、孤立存在的。基於此﹐這首精巧的《斷章》包含的容量博大精深﹐含蓄凝煉地折射出詩人的哲學觀點。真是語淡意新﹐妙處不傳﹔雋永遠逸﹐精約耐嚼。詩人曾這樣談意象翻新﹕舊材料﹐甚至用爛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當。只要是新的、聰明的安排﹐破布頭也可以造成白紙。
六、結束語
        前面從一些方面淺述了意象是詩歌語言的重要特點﹐是詩人表現思想感情、抒發人生體驗的主要藝術手段。優秀的詩應該具有積極的思想情趣﹐應該含有新鮮和具普遍意義的意象﹐應該展現嶄新的意境和引發“蛙聲十裡出山泉”的想象﹐從而使讀者產生聯想、共鳴和思考。
        從讀者方面言﹐在欣賞一首好詩時﹐可以從剖析意象入手﹐發掘出意象的效果、意義以及它是如何作用於讀者的感官而實現其藝術昇華的。誠然﹐意象的作用能給予讀者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引導讀者領略詩的意境﹐可畢竟不是欣賞一首詩優劣的唯一尺子。因此﹐讀詩不僅要讀懂意象﹐還應當弄清主題﹐注意詩的其它特征﹐如節奏、聲韻等。恐怕只有這樣﹐才可真正窺見詩的意境。

從這篇意象淺說中,我能窺見,作者引述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情有境,有內容,重要的地方是沒有一首詩,它是由沒紋沒路,冗長又含糊,沒內容的方式來描寫的,反而簡潔扼要。意象是要遵從文理上的基礎上來建立的,如果寫詩的人連在散文基礎上起碼的表達力也談不上,再談寫詩,更談寫意象是不是太脫離文理的現實呢?學什麼也要講基礎,沒有語文根柢和底蘊的思想結構的文辭,縱然能堆砌出一些所謂意象出來,但它的可讀性是幾乎等於零的,詩的價值更像幼兒塗鴉的畫作,是不遑多讓的。寫詩首先學的是寫正確的句子,然後練表達力,基礎有了就可以學習寫詩。這就是我所能給喜歡詩的朋友的意見。
嬸嬸如果需要回貼以解寂寞
我可以效勞的
價錢另議
回覆 吳俊君 的文章

我早已說啦,這兒的人是不懂寫文學批評。他們骂人好叻,
有本事叫他們寫篇像樣的文學批評出來看看,評下艾
略特的《荒原》,哈哈!他們連唔似樣的文學批評也寫
不到。不用說,熒惑一定話没有時間,很忙很忙....
回覆 若隱若現居士 的文章

不,我寫不到因為我不懂寫
本文章最後由 心雪 於 2013-4-1 05:34 編輯

預期看你罵罵列列,我寧可留時間再看《荒原》更好。
「文學批評」不到我們寫,「高攀不起」你的「文學批評」,留給你,你可別把《荒原》給寫壞了。
又或你不會寫,卻想著拿《荒原》和「文學批評」出來拋書包和扣帽子,好不要面。

一直這裡強調的是交流而已,你不喜歡,你要我們「文學批評」你的作品,或許當你拿出(你自己寫的作品)與《荒原》一樣高的作品時再說。(等不到的,我還是去看和回覆有心寫作和交流的朋友的帖子去,莫浪費時間在你身上。)而且寫「文學批評」或做「文學研究」的人,也不是個個也要寫《荒原》,也就是說,你拿出(你自己寫的作品)與《荒原》一樣高的作品,也不一定要「文學批評」你的作品,我們也有我們的選擇權。(等不到的,我還是去看和回覆有心寫作的朋友的帖子去,就算你拿出來,我也不想浪費時間在你身上,因為不研究不喜歡的作者的作品一點也不奇。)

我這次可不要了,你的留言真的很令人失望。
常說我們的版主又或我們的會員只會罵人搞事,但來了這裡也有一段時間的你,除了發幾篇吹水[怪論]外(我寧可你繼續寫這[怪論],或能自成有睇頭一系列[怪論]),我完全看不見你在其他帖子做過「不暗言中傷」的好事/正面的建設/發過「比較」正常的文章或交流留言,除了煽風點火、讒言中傷、銳意針對一些人和這個論壇,還有做盡你口頭在非議人的事!如果閣下十分不喜歡這裡,我完全不明白你為甚麼要黏在這裡,找你的好友好社團好論壇給你「文學批評」吧,如果你想,也可以把那些「文學批評」也貼出來,好叫我們學習學習(學習也不等於這裡的版主和會員都要寫「文學批評」)。

請你拿出「真心」和「誠意」來交流,如意為繼續搞事下去,別怪我去按「檢舉」鈕,見一次發言不妥就按一次。好自為之!


=========================

吳文友,我不是有心來歪你的串,見諒。

至於前文,我並不是說跳過理解詩本身而論提昇:「我們相信內容都是正確的,或是大部分內容已正確地傳達。」如果你不信文字在特定情景下是一種帶有含混特質的符號,那麼「正確傳達」理應就是讀者直接、全面、而且無誤地接收到你的信息。至於怎麼在文學、藝術表演、甚至電影等的解讀也會出現不同版本說法呢?我倒想知道吳文友的解答。不要告訴我最後也是讀者/觀眾的問題,這只會回到作者權威上去而已。(如果讀者本身不想/無心機/無俾心機讀下去,又何苦要回覆呢?當然,你喜歡你的作者權威,你有你的堅持,我有我的看法,說畢就罷,只是意見不同,也無謂要拗下去。)

吳君說到「現在大部分作品九成都不知嗡乜的」,但又有人說「我好像讀到甚麼」,有時作者又認同「作品的確是這樣(或部分是這樣)解讀」,那麼究竟是真的「不知嗡甚麼」還是「只是讀不到」?我也認同作者應該要知道自己在寫甚麼,讀者也要掌握到自己讀到了甚麼,但兩者之間除了經驗相同(或相對吻合的經驗)可能帶來閱讀的「同調」,也可以在「文本」這一隔下,互不相關地失之交臂。除非一位作者的意圖是「玩讀者」,一開始就是寫些「不知道嗡甚麼」的東西,這是作者的問題。一但文字從作者手上成為「文本」,即使作者可能「不知道嗡甚麼」,也會在讀者中間產生另一個故事甚至產生意義。作為讀者,我只能說我的而且確會誤讀,甚至在作者的權威面前老犯這毛病,但並不代表我作為讀者「不在意詩(或作品)本身的意義」,甚至對其意義不尊重。(不在意,又或對尋找這「閱讀的核心」並不感興趣,讀者又為甚麼要讀,要回覆呢?)而當我作為一個讀者,誤讀使我在作者面前「發表不正確的感想或點評」、被視為「企圖歪曲作品本身意義」,進而意見變成「技法和理論來掩飾詩的弊處」,只能說作為讀者也很可悲,讀到甚麼(即使是錯的)也同樣不被重視,如何有一個交流的起點呢?而在這種窘態,讀者如我也只好說「對不起我讀錯了」,要不重新再讀,要不不了了之。

很感謝你又令我反思作者、讀者和文本之間的關係,三者之間的傳遞就是有這麼一個奇特的關係。我也不好說甚麼,說多錯多,且讓我們一起讀書,以下是我從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文學術語詞典》中對「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讀者反應批評」掃瞄下來的解述。喜歡好,不喜歡好,都不要緊,就是一起讀一點書,好比我用簡陋的知識胡說八道。

請安,也不打算再在這問題上回覆了,希望你諒解。





回覆 心雪 的文章

心雪朋友:

我希望你寫這篇文章時是在清醒的狀態下,你知道你是在恐嚇一個作者嗎? 你知道你正在控制一個作者的言論自由嗎?

你身為文學大笪地主持人,也如此袒護一些喜歡玩作者罵作者的版主,公平何在? 難怪,連你也如
此不可一世,大笡地成為一個戰場不足為奇。

你應該做好本份,勸導某些版主注意一下態度。


文壇早已傳出大笪地有這樣情況,我不信,特來觀察了九個月,你們某些作者是在破壞大笪地聲譽,如此下去,大笪地只成文學史一頁醜聞。

我一直在暗示,文學大笪地要有良好的風氣,你就說我來搞事。


扭曲事實,隱藏真相。唉! 算了吧,好自為之!


                                                                        2013年4月1日
                                                                                    
有時在想,到底作者是想人說真話,還是好聽的話?
自問發言是客氣的,除非作者態度惡劣,又或做害群之馬
否則,我是沒有興趣無風起浪
如果說我惡待過誰,也請先看看原因為何
又當然,如果大家不滿我的直率,我放低版主的職稱就是,這對我的參與就從來沒有什麼影響
本文章最後由 吳俊君 於 2013-4-2 18:01 編輯

回覆 心雪 的文章

心雪:

意見我已清楚表達,再多說就冗長累贅。反正問題會於再次交流中一一呈現,還是留待有機會交流的時候才對症下藥吧。但我質疑我的作品會不會再有這種交流機會,呵呵


至於前文,我並不是說跳過理解詩本身而論提昇:「我們相信內容都是正確的,或是大部分內容已正確地傳達。」如果你不信文字在特定情景下是一種帶有含混特質的符號,那麼「正確傳達」理應就是讀者直接、全面、而且無誤地接收到你的信息。至於怎麼在文學、藝術表演、甚至電影等的解讀也會出現不同版本說法呢?我倒想知道吳文友的解答。

誤讀也是對作品的一種理解,所以我提議在討論技法之前先談一下理解,然後大家通過在對方所理解的基礎下談寫作比較合乎交流目的,對方的理解當然可以誤讀,這是一般的現象,但起碼能彼此先確立一點共悉,不是讀者在一廂情願之下大放了厥詞,然後在爭論之後不了了之,半點也說不出對作品批評的出處與所以而言。
文學批評,我是不懂寫的,完全不懂
旁徵博引,以理論框架解釋詩歌,輔以詩史詩論,我羡慕不及
我能做的,只是一個讀詩者能做的事,直言讀詩之感想
有時能寫,更多是讀完也想不到能回應什麼,猶幸有心的詩友一起參與,冷清得來也不至斷弦
至於惡言相向的情況實是情非得已,如果任他們鬧下去,倒真是不知論壇會變成怎樣
12下一頁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