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轉載] 「懶音」批判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心雪 超級版主 2013-4-4 00:37:57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懶音」批判

文/ 李家豪


最近輿論又興起一片談論「正音」的浪潮,緣起當然在於新高中中國語文科文憑試中「說話能力」一卷的評核標準問題。對於「粵語正音」,我早已在《談粵語正音》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粗淺的看法。(拙文載於「香港三國論壇」及「粵語文化傳播協會」網站。)我認為「粵語正音」本來就是一個由一羣別有用心的偽語言學者(以何文匯為首)策畫的陰謀,目的是沽名釣譽,實則完全沒有任何學術根據與實際需要。可惜羣眾盲目,竟視之為「金科玉律」(教育界尤然),遂令廢紙頓成典要,學棍驟變權威。一己偏見,奉為學界定論。由是知香港中文教育之傾頹,非自今始!至於「說話能力」考試,我一向不認同設置此卷的理念,也反對當局強制所有考生應考此卷。

然而這次我不打算再談「正音」了,反而想討論另一個與「正音」分不開的概念——「懶音」。社會上很多人(尤其是中文科教師)都認為有必要糾正「懶音」。有些反對「正音」的人,也支持糾正「懶音」。對此,我不以為然。我的結論很簡單:「懶音」根本沒有必要糾正;以此來評核考生的「說話能力」,更屬荒謬。

「懶音」與其說是一種毛病(毛病才需要糾正),不如說是一種自然的語言現象。把自然的語言現象說成毛病,我認為這才是有毛病。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懶」這個現象背後的成因。(此處暫且將「懶」視為一種現成狀態,而非道德判斷。)我認為成因不出「有意的」和「無意的」兩方面:

先說「有意的懶」。有些人(也許是年輕人)故意把字音發得與通行讀音略有差異(非別有所謂「正音」之標準),以表現個人性格(或反叛、趕時髦等)。這個道理跟衣著打扮差不多。時下有人喜歡把衣服穿歪,不修邊幅,標新立異。這本來就沒有所謂對錯。只要你不是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中如此穿戴、裝扮,我們都沒有不接受的客觀理由。

再說「無意的懶」。有些人是無意把字音發得與通行讀音有差異的,這種情況頗為複雜,實非一「懶」字可以涵蓋。我想到的可能性包括:

a. 生理上的發音障礙(如大舌頭)
b. 語言學習上的習慣
c. 方言(鄉音)或外語的影響
d. 風尚或潮流的影響(如上面「有意的懶」中的影響)
e. 偶然的失常(如語速太快、長時間說話、心理緊張等)
f. 發某些音本身存在難度

凡此種種,在一個社會中是自然不過的。就算是年輕人故意把字音發得不同(無論是否跟隨潮流),自其普遍心理觀之,也是一個文化事實,我們不得隨便否定。語言總是在悄然變化,變化的原因千絲萬縷。你可以去抽繹、分析(這是語言學者的職責),但決不能一刀了斷。我們必須承認,「懶」的各種可能性構成了語言變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舉一個例子:中古音有一套全濁音聲母(即守溫三十六字母中的並、奉、定、澄、群、從、床七個聲母),但是在現代中國很多方言中已經完全不見了(多轉讀為清音聲母),當中包括粵語和普通話。只有吳語(如上海話)、閩語等方言仍保留全濁音聲母。發全濁音需要聲帶的大幅度振動,當然吃力了。古人避重就輕,遂在不影響日常交際的情況下,逐漸把濁音清化。今天全濁音聲母在粵語、普通話等方言中銷聲匿跡,不正是「懶」使之然嗎?為甚麼我們就從來沒聽到有人批評古人的「懶」呢?難道現代人都特別的「勤」?

沒錯,「懶」的相反詞是「勤」。嘗聞余師迺永一番戲言,始知世上真有所謂「勤音」!他說按照語音演變規律,粵語中「安」、「哀」、「埃」、「愛」等字都是「零聲母」,今人卻大多在元音前加上聲母ng,這不是「勤音」又是甚麼!既然大家都對「懶音」大加撻伐,何以對「勤音」卻不加表彰呢(反而視之為錯讀)?

「懶」本身就有道德判斷的意味,實在不宜用來描述語音現象。對於上述那些在無意之中發音「異常」的情況,一律以「懶」稱之,則未免把問題簡單化了,而且也不恰當。因為很多人發音「異常」,都是身不由己的。他們為了種種原因,想發音變得「正常」,這是他們的事,未輪到發音「正常」的人多管閒事。教育當局更不應該無中生有,設置相關的考試,亂立所謂標準。六十年代有一部著名的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一位教授為使出身窮苦、滿口鄉音的賣花女Eliza(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飾)躋身社會名流之列,給她「正宗」英語發音的訓練。我們都明白,這根本是語言歧視。其實「小鴨」本來不醜,醜的只是某些自以為是的鴨子的私心。發音「異常」的人本來不懶,懶的只是某些自以為是的學者的思維。

說到底,我們應該掌握說話與場合的適當配合。比如說,會議主持、宴會司儀、新聞主播、歌劇演員,說話自然應該要字正腔圓一些,一則尊重該場合,二則避免不必要誤會。我在談「正音」的問題時提到傳統上「文白二讀」的概念,其實也涉及說話的場合。(如上所述,這個道理跟衣著打扮差不多。)俗語說:「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最是近情之論。師長教導學生學習語言,也當然應該字正腔圓,讓學生對通行的讀音有充分的認知,但不宜以此作為中文科的評核範疇。(文字有規範;方音則沒有,也不應該有。粵語是方言,非共同語。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靠「書同文」維繫文化。是故南北殊調,各地異聲,但彼此溝通,卻無大礙。)此外,有人認為應該盡量保存粵語的特色。誠然,粵語固有不少特色值得保存,但我們也不能強求。有時候,保存不了就是保存不了。以n和l聲母為例,這兩個聲母都是從古音沿襲而來的,但現在中國有不少地方早已把它們相混了(如官話區的西南部、贛語區、湘語區等)。又如普通話r是繞舌音,但官話區中東北一帶已讀成零聲母,山東一些地方則已讀成l了。

嘗思今日之教育政策,有如風雲之不測。坊間傳言,「朗讀」即將廢止,「範文」不久回歸,我聞之非但未有扺掌稱快,反而悲憤交加——原來當日附和也好、默許也好,圍觀著見證中文科被推入火坑的,與今日大呼重設範文並大刀闊斧「改革」新課程的,居然是同一羣「教育界人士」!他們對得起這幾屆會考及文憑試的考生嗎?魯迅說:「夫譽之者眾數也,逐之者又眾數也,一瞬息中,變易反覆,其無特操不俟言;即觀現象,已足知不祥之消息矣。」真是一點不假。我對於香港的教育,又怎能不深切哀悼呢!



李家豪

二零一三年四月一日


轉載已得授權
原文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l ... 4/10151911562563504





何文匯教授提倡正音,要人吐字準確,發表清晰,這是很有意義的社會工作,你是否跟從,是個人的修養和見識;李生花很長時間,寫一篇很長的文章,目的就是叫人不要正音,保持懶音,這又有何意義呢?這正如有人力提倡不要吸毒,李生你就大力反對反吸毒,還鼓勵人去吸毒,你花的時間和心力對社會又有何意義呢?香港人那麼忙,不做社會公益那就罷了,做一些無意義的鼓吹,對社會有何得益呢?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