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評論] 文物的去向──兩個故宮的離合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張子房 固定筆手 2013-10-23 17:51:21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雙十節,台灣來同事感慨說︰「十月十號沒有放假,結果放了十月一號。可憐咧。」加上小馬哥雙十節的講話,令她感情受到傷害︰「統獨問題現在漸漸不講了,連民進黨都不大敢講了,因為大陸的關係。」自古強權底下出真理,即使共產黨腐敗不堪,但在兩岸三地的經濟環境和軍事力量疲弱的境況中,香港和台灣人對保持自身的獨立和清明,也不抱期望了。


軒轅劍六圍繞「文化正統論」,作出了薄弱無力的說明。商文化繼承夏文化,周文化將繼承夏文化,千年以後夏文化的正統繼承者唐朝,更會將華夏文化發揮光大。配角白王以此勸喻鳳天凌別太執著滅周復商,並間接指出「文化」的正統比「政權」的正統更為重要。我在玩遊戲時,一直覺得軒六努力為大陸的共產黨政權尋找正統性、合理化共產黨政權的統治地位,為兩岸三地統一於共黨政權尋找說詞。
也許是我的誤讀和誤解吧,過去許多年很敬佩domo小組(特別是吳欣叡)的歷史解讀和想像,他能夠從一些細微細眼的共通之中,架構複雜又富想像力的歷史框架。蒼之濤淝水之戰和崤山之戰的共通點,漢之雲的反戰思想和忠君思想等等,都是精彩的歷史解讀,可是,前者牽涉的是政治和戰爭史,軒六對文化史的解讀的巨大偏差、欠缺說服力的展現方式,實在無法苟同。

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好多次文化分裂,分裂先以戰爭侵略開始,局勢平定以後,統治者便以「文化承繼者」自居,在史書上建構統治正統。文物繼承是其中一種非常明確和擁有實則證據的「繼承工具」,卻非絕對衡量標準。北宋陷落以後,大部份文物在金國手裡,但後世史家甚少視金為中國的正統繼承者。
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中國多次被外族侵佔,而每一個外族幾乎都透過戰爭入主中原,及後以文化手段獲取政權的正當性。北魏如是、金如是,蒙古、滿清,亦如是。然而近代最後一次的政權逆轉和其他幾次朝代更迭,有着關鍵性的分別︰文物大部份在舊政權手上,新政權根本無意搶奪文物──用挖的。
《兩個故宮的離合》寫出了晚清末年至今,中國文物面臨的微妙狀態︰不同政權甚至相同政權的博物館都藉着文物爭取文化正統。不但北京、台北兩個分屬不同政權故宮在爭取,連北京、南京兩個同一政權底下的博物館也互相角力。
書中詳細地說明了故宮文物晚清以來的命運。國民政府建立初期,文物仍是末代皇帝溥儀擁有,直至國民設立故宮博物院,文物才交由國民政府管理。及後,日本入侵,國民政府帶着數量龐大的文物南遷,過程中,部份文物留在南京。文物送抵重慶,二戰結束後並沒有回到北京,而隨着國民政府去到台北。這便是兩個故宮分別立館之始。
兩岸政局在80年代前,傾向極權主義、封閉政權。一般觀念認為,台北故宮拼命拿「文物正統論」洗台灣人腦,強化中華民國政權在台灣和國際間的正統地位。但作者認為故宮在此扮演的角色,未必如人們想像般吃重,亦無法尋得蔣介石在台北故宮定位的想法和相關資料,認為「台北故宮乃蔣氏私人博物館」。北京故宮逃過大陸一連串革命鬥爭,尚算平安地渡過文革,兼之考古挖掘有成,故宮寶物也有增長。共產黨反對傳統中國文化,思想文化革掉了儒釋道,故宮物文可以說是幸存了。
80年代後期,兩地故宮逐步開放給民眾參觀。此時北京、台北兩地的故宮,仍舊以「中華正統」相爭,台北以質取勝,北京以量取勝。在這些既定的事實上面,作者的重點放在二千年後台灣政黨輪替,對兩地故宮造成的影響──民進黨上台,故宮爭議由「中華正統」,變成「政黨角力」。民進黨成為台灣執政黨,旋即開展故宮改革,故宮南院的建造,是其中一項具爭議性的話題。恰好,大陸方面也鬧出北京、南京兩間博物館合併與否的爭議。這段時期是作者著墨最深刻,也是全書最精彩的部份。他走訪了兩岸三地,採訪五位博物館館長,客觀陳述和分析每位館長的觀點、政策,突然不同政黨的立場。故宮本身、故宮文物成了「民族內鬥」的議題,也許,都已經二千年了吧,甚麼中華民族的概念早該退場,新時代是權力、經濟的爭鬥顯現。
同時,也是文物回流中國的時間。戰後歸還殖民、帝國主義時期掠奪文物的風潮席捲全球,可是直到二千年前後,兩地政府才比較積極地在國際間洽商歸還文物事宜。中國人經濟地位提高,也使得拍賣場上,更多的中國買家購入文物,歸還國家,展現愛國精神。「國寶回流」成了中國人經濟能力、國際地位、主權宣示的軟體力媒介。
儘管最後作者無法預測兩個故宮會否合而為一,但透過《兩》,不難看出野島剛堅毅的採訪精神和深邃的觀察力。類似的長達數年的採訪,恐怕兩岸三地沒有任何一位記者能夠堅持完成(或者老闆認為他們耗費太多時間強逼腰斬),而且牽涉兩岸政局敏感議題的採訪報導,必定也必需外國記者來完成。一來考量到受訪者警戒心,二來較客觀持平。日本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相同之處,日本記者無疑是合適的選擇,從作者的文字,亦能看出他對兩岸戰後各自發展的文化有深刻認識和體會,選材、撰文避重就輕,也掌握了故宮發展史上重要人物錯綜複雜的心理變化。

「涵化」是文化史上重要且比較貼近現實的概念,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後的產物。文物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它所代表的正統性,到今時今日,淡薄得不能再淡薄。我站在翠玉白菜前面,沒生起半點民族文化認同,更枉論我會因為誰掌有這麼一顆可能比iphone5脆弱的玉石而心生崇敬,視之為祖宗家業的繼承者。
隨着文物在政治圈的退位,它們作為純粹藝術品的地位得到提升,我相信無論國寶回流也好,南北院之爭也好,民眾的反抗會愈來愈大──沒必要為了政黨之間的爭執浪費納稅人金錢吧。政黨發現他們的小動作無法騙得民眾支持,他們自己也會收歛些。
軒六背景的商周時代,恐怕文化概念沒有現在清晰。他們崇尚鬼神等精神文明,天子乃上天下凡的命定之人,他們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應該只有夏禹的九鼎。天子地位象徵了統治正統,文化正統論也許到漢朝以後,才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孔子著重儀禮,可是他的說詞在他身處的時代,甚少受到重視。孟子談了千多年民貴君輕,到如今又實現了多少呢?《兩個故宮的離合》裡面,近百年的故宮歷史,滿載到底是國仇家恨,還是文物在時代變遷洪流的無奈?

原文載︰Ooparts





在傳統文化已被騎劫
文化人已漸終絕
甚至國人對傳統文化也只一知半解
甚至盲目推翻傳統的情況下
作為文化載體的文物
亦只是空洞的商品而已
所謂文物正是文化之物
文化未興 文物不振
也不是呀,中國文物在拍賣巿場很振呀。
大眾和暴發戶喜歡的就是空洞的商品~~
這正是文化的哀歌啊
這已不是雅俗文化的差異體現
而是文化與野蠻的角力
而且係劣幣驅逐良幣的重演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