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探討] 香港文藝雜誌談:《文學評論》展現香港學者的研究成果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心雪 超級版主 2017-2-21 01:24:28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香港文藝雜誌談:《文學評論》展現香港學者的研究成果.jpg
《文學評論》一直堅定不移秉承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編輯宗旨。


【明報專訊】編按:為進一步加強大眾對香港文學與文學刊物的關注及認識,本版去年分別邀請了《字花》創辦人之一的鄧小樺為《字花》作了十年回顧,關夢南縷述與友人編辦《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香港小學生文藝月刊》及《大頭菜文藝月刊》的經過與心得,一月十六日岑文勁談編辦《工人文藝》的心路歷程,今繼續邀請《文學評論》總編輯林曼叔,為刊物作介紹及階段總結。

香港《文學評論》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的。香港藝術發展局是香港政府指定全方位發展香港藝術的法定機構,對推動香港文學藝術活動和出版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在文學日趨被邊緣化的今日,文學書刊市場如此低迷的今日,文學刊物的生存處境是極為困難的今日,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支援,為香港文學創造了生機和持續發展。《文學評論》創刊於二○○九年二月,至今已出版了四十八期了。這是一本具水準的學術性雜誌。正如內地學者陳漱渝所說:「在香港這種商業社會能有這樣一種純學術刊物出版,在我看來是一種文化奇蹟。」在香港文學史上,這種純文學評論的雜誌,確實是前所未有的。

我在《發刊詞》中說:「我們期盼我們的批評家能夠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創作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這是文學批評家應有的使命,也是《文學評論》應有的使命。」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中西文化交流,各種文學思潮、各種文學流派匯集,不論在創作上,還是在文學理論上,都有其獨特的色彩。一直以來,香港不但有她的作家群,積極從事文學創作,也有她的學者群,從事文學的批評和研究工作,都有相當可觀的收穫。《文學評論》成為他們共同耕耘的園地。


為香港文學史建構做好基礎

《文學評論》一直堅定不移秉承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編輯宗旨,在內容上不斷力求充實,在學術水準上不斷力求提高,除了有經常性的專欄,諸如「文學視野」對文學問題的討論,「作家與作品」對作家與作品的研究與評論,「文壇史實」對文學史料的挖掘和整理,「閱讀共享」等對香港文學新舊作品的點評,以及「影藝空間」對各種影片的評析,又開闢了「世界文壇」專欄,拓展讀者的閱讀視野。此外,我們也經常刊出文學專題和作家特輯,以促進和提高香港的文學研究。
香港文學有一百多年漫長的歷史,源遠流長,然而,香港文學卻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對史料的搜集、保存和整理都相當困難,要完成一部全面、翔實的香港文學史是極不容易的。《文學評論》努力在史料的發掘上更為深廣,在理論的水準上有所提高,為建構香港文學史做好基礎工程。為此《文學評論》曾刊出「專題討論:重構香港文學史」,論文包括:古遠清《重構「香港文學史」——有關香港文學研究的反思和檢討》、黃維樑《為香港文學治史——〈文心雕龍〉與香港文學史的撰寫》、慕容羽軍《文學史是完整的文學觀念——樂於回顧,勇於前瞻》、筆者《關於編寫香港文學史的幾個問題》、梁新榮《從興建香港文學館到撰寫香港文學史》,還有王劍叢的《對撰寫香港文學史之幾點管見》等。筆者更曾在《文學評論》的卷首語欄,先後發表了《攜手共譜香港文學史》、《為香港文學修史的一點看法》、《一點一滴建造香港文學史》等,以期對香港文學史的編寫作有更縱深的思考和探討。

《文學評論》在挖掘和整理香港文學史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除了刊出「文學香港論壇」對香港作家和作品的評述,還組織「作家專輯」,先後刊出:「徐訏專輯」、「司馬長風專輯」、「曹聚仁專輯」、「黃慶雲專輯」、「劉以鬯專輯」、「丘東平專輯」、「李輝英專輯」、「侶倫專輯」、「也斯的文學世界」、「陶然專輯」、「葉靈鳳專輯」、「何達專輯」、「穆時英專輯」、「悼念也斯特輯」、「悼念方寬烈先生特輯」、「羅孚紀念專輯」等。這一切都是對文學史的建構作出寶貴的積累,雖是這麼一點一滴的積累,但假以時日,必能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績。黃子程在《大公報》的專欄對《文學評論》更有殷切的期盼:「細讀該刊的發刊詞,一言以概括:這是一本香港文學批評的公開園地,也希望藉此刊物,開發更多寶貴材料,以建構香港文學史。此心意極佳,香港文學史的編寫,已討論了好幾年,遲遲未能出版一本由香港人撰寫而內容又能囊括多方面文學作品的香港文學史。究其原因,問題甚多,其中最艱巨的一項,恐怕就是材料的搜集。這部《文學評論》今天面世,可以向四方關心香港文學的朋友徵稿,希望憑藉大家的記憶、認識、批評的視角,將一些香港文學的作家與作品介紹出來,出版成一本本的雜誌,既為今天的讀者享用,也為文學史編寫的工作積累珍貴的材料和觀點,實在饒有意義,一舉兩得。」《文學評論》一直正是朝着這方向努力的。


締造兩岸三地文學交流平台

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為文學批評提供無比廣闊的空間。《文學評論》為此建造了一個兩岸三地文學交流的平台。我們相信通過這個平台,將促進各地學者對文學研究和創作有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交流。《文學評論》先後刊出:「瘂弦:兩岸文學交流第一燕」、「百歲詩翁李育中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張煒專輯」、「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駱以軍專輯」、「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閻連科專輯」、「香港大學駐校作家蘇童專輯」、「二○○九年度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專輯」、「民俗學大師鍾敬文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特輯」等專輯。著名詩人瘂弦曾來信說:「《文學評論》問世,可喜可賀。我們又有了一個發言的平台。」內地詩人曉雪在來信也說:「這一份刊物的創辦,對香港文學交流發展繁榮和兩岸三地的文學交流發揮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特別那些在內地未能發表的文章,香港《文學評論》成為他們各抒己見的園地。先後刊出了「中華傳記文學(香港)國際研討會」專輯,「中西與新舊——香港文學交會」研討專輯,「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研討會論文選載,「辛亥革命與香港文學」,「二○一一滬港兒童文學研討會專輯」,還有特稿「高行健、劉再復、朴宰雨文學對談:走出民族國家的思維模式」。在魯迅誕辰一百三十周年,本刊相繼刊出「魯迅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特輯」和「魯迅:經典與現實」國際研討會特輯,以及「國際魯迅研究會第一屆學術論壇專輯」,充分闡釋魯迅的文學與思想的現代性和世界性。
對世界文壇的動態,也是《文學評論》所關注的的課題,除了介紹世界名著,還先後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略薩 (Mario Vargas Llosa)、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omer)、芒羅(Alice Munro)、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的生平及其創作作了評介或刊出專輯。莫言獲得諾獎是中國文學界的一大盛事。《文學評論》即於第二十三期以全部版面刊出「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特輯」,第二十四期又以「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賞析」總共發表了論文近三十篇,作者有來自海內外著名學者。對莫言的創作生命及其作品的意義作了較為全面的探討,乃海內外較為豐富充實的一個莫言評論專輯了。
華文文學是《文學評論》所注重的另一個方面。幾年來,我們發表一定分量的評論海外華文文學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在理論探索方面,有李嘉慧《試從新加坡後殖民文學現象論香港的文學論述發展》、古遠清《六十年來的台灣文學》和《台港文學的特殊經驗與問題》、袁勇麟與李薇《追求更敞亮的空間和更開闊的視野——關於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對話》、黃維樑《雖九讀其猶未懂——近年台灣的新詩創作態勢個案述評》和《學科正名論:「華語語系文學」與「漢語新文學」》、李平與朱文斌《論新移民小說中的中國形象》、寒山碧《在全球化和新媒體下的華文文學》、莊偉傑《從差異理論看海外華文文學創作與研究》等。饒芃子教授在《多元文化視野中的海外華文文學》中作了很好的解讀:「海外華文文學是一個世界性和民族性交匯的特殊漢語文學空間,是一種具有跨文化特色的世界性漢語文學現象。」華文文學作為一個新興的文學研究領域,應在世界文學格局中,從多元文化,展現其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進程中的特殊意義。《文學評論》作為一份立足香港面向海外的文學評論雜誌,為華文文學開闢了一個交流的平台。

《文學評論》承擔着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我們當再接再厲,做得更好,以我們有限的能量為香港文學以至華文文學的健康成長盡點綿力。

作者簡介:(作者為《文學評論》總編輯。)

●林曼叔


■《文學評論》簡介
香港《文學評論》,雙月刊,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社長為鍾子揚,總編輯為林曼叔,創刊於二○○九年二月,至今已出版了四十八期。《文學評論》是一本文學研究學術刊物,一直堅定不移秉承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編輯宗旨,在內容上不斷力求充實,在學術水準上不斷力求提高,開設經常性的主題專欄,有「文學視野」對文學問題的討論,「作家與作品」對作家與作品的研究與評論,「文壇史實」對文學史料的挖掘和整理,「閱讀共享」對香港文學新舊作品的點評等,力求展現香港文學研究的成果,促進和提高香港文學研究水平。《文學評論》立足香港,面向海外,是兩岸三地以及華文文學界頗受歡迎的交流平台。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原文自 明報網頁: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 ... 00005/1487528431084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