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談《愛情食物鏈》中一般社會現象的道家意蘊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談《愛情食物鏈》中一般社會現象的道家意蘊


    長久以來,中國傳統皆以儒、道、釋為思想主流,而道家則予人出世、消極的形象。對此,前賢已多作推翻及論證,筆者實不宜在此班門弄斧。然而,昨晚播映的《愛情食物鏈》中描述的一些社會現實,卻無心插柳地體現了一般社會現象中所蘊含的道家意蘊,令筆者心感雀躍,必欲在此抒發一番。以下,筆者將先說明一些《愛情食物鏈》中出現的社會現象,並嘗試以道家理論,加以說明。


    首先,萬事萬物皆由「本」「末」所成。劇情中,佳芳應弟之邀,拍下其烹飪過程,但由於佳芳膽怯,以致錯漏百出。最後,高芬挺身相助,示範如何表現穩定,才得以完成拍攝工作。事後,由於高芬的美貌和「廚藝」(烹飪部分實出於佳芳之手),致使短片得以脫穎而出,於網上流傳,並廣為人知。


    事實上,類似事件實是無日無之。數年前,北京舉辦奧運時,開幕典禮出現了一位「人美聲甜」的可人兒,憑其美貌、歌藝震撼全球。但事後,卻被傳媒揭發實是「人曲分離」的鬧劇。或許,有人以為這只是簡單不過的社會現象,何來道家思想?但筆者以為道家的深刻正正在此。


    觀乎上言,可知萬事萬物皆可分作兩部分,一為「表象」的「末」,一為「內蘊」的「本」,「本末一如」方成萬物。所謂「本者,道也;末者,象也。」「道」是「象」的存在根據和源起,「象」則是「本」的發用和體現,兩者關係密切,缺一不可。對於兩者的關係,老子曾有具體說明。據《道德經》所載: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清楚指明「有」與「無」是天下萬物的生成階段。他又以車、器與室為例,說明「無」何以生「有」,因為「無」乃無形之物,故能貫通及運用各種形體、物質,如車輪雖由「三十輻」及「一轂」所組成,但必待「轂」的「孔」方能通乎兩者以成「車之用」。總結而言,無形的「孔」()成就了有形的「輪」(),兩者合一則體現了「車之用」。





代之以上例,則佳芳的廚藝()發揮了高芬的美貌(),這樣才能拍成節目。「廚藝」是「本」;「美貌」是「末」,「本末合一」即成節目。但事實上,「本末一如」自是理想,「本末倒置」亦世所常有。觀乎上言,「本」「末」未必「一如」,畢竟佳芳的廚藝與高芬的美貌自是兩回事,勉強為之,定必醜態百出。正如北京奧運,由於世人一味追求美好的外表,以為「表象」即一切,以美為唱,「本末倒置」,終導致國際笑話。

   

    接着,筆者以為據乎上言,則可推導出另外兩點道家思想:「物極必反」及「無用之用」。


    所謂「物極必反」,意即物有兩面,但凡任何面向發展至極端,及後定必推向另一面,亦「盛極而衰」的道理。劇情中,佳芳之弟替莎蓮娜拍攝美食節目,但莎蓮娜因狀態不佳及個人原因,故要求集中拍攝其左臉。及後,導演要求莎蓮娜宰雞殺鴨時,莎蓮娜則讓替手代行。佳芳之弟明言難以遷就,並指出易被揭發,但莎蓮娜堅持,導演唯有無奈表示,以後期製作加以掩飾。


    現實中,上述事件更是多如過江之鯽。隨着高清廣播的普及,不少藝人的些微瑕疵即被無限放大,致使醜聞紛飛,整容之聲四起。加上,廣播技術和器材的推陳出新,亦令不少藝人及製作人均追求、依賴科技及特技,完全忘記了節目的根本,導致製作水平、吸引力都每況愈下。


    誠然,萬事萬物均有多個面向,過份謙虛導致虛偽;自信膨脹引發自大等,都是讓人歷歷在目的。對此,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已有深刻經驗和說明。據《道德經》所載: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正如上言,事分「本」「末」,「本」為「內蘊」,「末」為「表象」,而由於「表象」易被認識,「內蘊」難被覺察,故一般人多追求前者,而輕視後者,導致「虛偽」頻生。對此,老子便指出世人追求仁義、孝慈等倫理價值,導致人皆只追求表面的行為而忘卻其內蘊,是故「智慧」越高,更容易催生更大的「虛偽」。為解決此問題,老子反行仁義之道,認為「六親不和」、「國家昏亂」,更容易激發人性的復歸,致使「孝慈」和「忠臣」的出現。



   東漢末年,儒衰道長,正因儒學經過數百年發展,已然發展至當時的極限,開始走上虛偽和教條的道上,令人厭惡。據《後漢書‧逸民列傳》載:


    「良少誕節,母憙驢鳴,良常學之以娛樂焉。及母卒,兄伯鸞居廬啜粥,非禮不行,良獨食肉飲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毀容。或問良曰:『子之居喪,禮乎?』良曰:『然。禮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禮之論!夫食旨不甘,故致毀容之實。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論者不能奪之。」


    《後漢書‧陳王列傳》亦記:


    「民有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餘年,鄉邑稱孝,州郡數禮請之。郡內以薦蕃,蕃與相見,問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數,以其易黷故也。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汙鬼神乎?』」


    眾所周知,東漢為淳風厚俗,故行「孝廉」之舉,以勵德志。但制度推行過久、過度,致使虛偽百出。趙宣「行服二十餘年」,但又於服內產子,可知其舉實為沽名釣譽,而非真孝。另外,戴良蔑視教條,輕忽禮制,其於居喪之時,食肉飲酒,雖違禮法,實又出現真情,而有「毀容」。觀乎兩例,可知老子之言誠為確論。


    時至今日,歷史依然重覆。回顧劇情,莎蓮娜的節目大多敷衍了事,並依靠後期製作,完全遺忘了節目應有的元素。究其原因,正是科技的推陳出新,雖助人們拍攝更難得的一刻,完成更艱難的製作,但亦讓人有恃無恐,追求旁枝末節的技巧,反忽略了更根本的內容。此外,佳芳之弟初具理想,追求「本末一如」的理想節目,但及後面對金錢壓力和個人慾望,亦逐漸變得勢利,純潔的心向現實低頭,以「高芬的美貌」配合「佳芳的廚藝」,雖能稱譽一時使,但亦終遭揭穿。綜合上言,可知科投的發展和人慾的無盡,讓事情往另一極端發展,此誠如上言,亦正違反了老子「崇本息末」的主張。


    至於「無用之用」,講究深入事物的本質,不為表象迷惑,並依之而行,發揮世人所忽略、遺忘的所謂「無用」的大用。按劇情發展,劉柏業本以為〈女神廚房〉是高芬的作品,認為她是「本末一如」的女神。但事實上,高芬只是徒有其表,心高氣傲的人,她雖認同佳芳的才能,卻仍自以為美貌、外表,才是最重要的,足見其膚淺之處。然而,劉柏業卻非如其所想,他思想成熟,雖欣賞高芬,但後情傾真材實料、內涵豐富的佳芳。



    莊子不為俗世所惑,主張從更高遠、廣闊的角度看待事物,故提倡「無用之用」。他在《莊子》一書中,曾作喻以說明「無用之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惠子曰:)『無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山木、膏火都是人類所耗用的資源,故為「寇」、為「煎」皆由人起,然莊子則能從更根本的角度出發,認為「寇」、「煎」皆是山木、膏火自招的,原因正在於「用」字和人的單一思維。人類伐桂用漆,其著眼點在於其自身和對象物的「用」或「無用」,而山木、膏火正能滿足上因,故其亡亦因其「用」。但且別誤會,莊子並非盲目尊崇絕對的「無用」。


    惠子乃世俗中人,著眼點亦在於「有用」,故以為「不中繩墨」、「不中規矩」的樗實為無用之物,但莊子則以為人能「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樗亦能「不夭斤斧」,其「無用之用」,實為大用。其實,「無用之用」亦為一用,足見莊子只是藉此說明,人應超脫於現有規範,從而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劇情中,劉柏業思想清晰,深明「美貌」之用僅為一時、一俗,其重視的正是擺脫俗世思考後,每人所擁有的特質,即佳芳所有的「廚藝」。另外,佳芳公司因誤訂苦瓜,以致瀕臨破產邊緣,再加上時為盛夏,一般人皆喜清涼、爽甜的水果,故苦瓜亦苦無銷路,被視作「無用」之物。但佳芳卻能突破困境,從食療角度出發,製作「十二度苦味」,力挽狂瀾,此足證其廚藝之高,亦足其眼光超脫,能發揮苦瓜之本質─性涼,適宜盛夏食用,明白「無用」的大用。


    一直以來,道家雖予人消極、出世的形象,但究乎上言,可知道家亦有其積極、入世的一面。道家之積極不像儒家般剛毅、正面,而是充滿柔性,並喜從反面的角度觀察世界,為世人提供「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的場所。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