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中台互聯] [2017台北國際書展]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公布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virgoheart 管理員 2017-1-14 03:39:48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公布得獎者榮耀現身 編輯獎得主受矚目



書展大獎.jpg
圖說: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10日公布小說、非小說及編輯獎名單,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左六)和得獎者於書展大獎作品展示區齊合影。



由文化部主辦,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的「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TIBE BOOK PRIZE),1月10日公布首獎名單,小說類由蘇偉貞、馬家輝、黃錦樹獲得,非小說類由魏明毅、魚凱及劉克襄獲獎。而首度為了向出版幕後編輯團隊致意所增設的「編輯獎」,自製類及非自製類分別由行人文化實驗室與劉鈐佑獲得,總計書展大獎全部入選及首獎作品,即日起於誠品敦南店2樓「書展大賞」專區展出,2017台北國際書展2月8日開幕舉辦頒獎典禮。


2017台北國際書展倒數不到一個月,「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於1月10日率先公布首獎名單,今年首度請出各類總召,暢談評審過程的甘苦,而得獎者及參展出版社代表幾乎全員到齊,對獎項展現十足的支持與重視。


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表示,寫作是寂寞的工作,感謝大家精彩的創作,提供台灣讀者及所有華人市場豐富的精神糧食。今年書展大獎出線的名單,有不少值得一看的作品,希望藉由書展大獎的披露,可以讓民眾認識這些作品及作家,讓精神世界更充實。


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指出,以鼓勵華人創作為目的的書展大獎,一直為各界所期待,今年增設的編輯獎,給幕後默默付出的編輯更多的肯定與激勵,透過今天的公布,希望給大家更多信心重新拾回閱讀的熱情,重新找回出版的熱情。



部部驚艷 就怕有遺珠之憾

身為「小說類」總召的劉克襄,本身也很意外地成為「非小說類」得獎者。他說,以他過去參與評審的經驗,近2-3年小說參賽的數量、範圍可說愈來愈廣,不僅評審愈來愈難當,也怕有遺珠之憾。


劉克襄指出,像馬家輝的處女作《龍飛鳳舞》以香港為取材,卻能讓我們看到最傳統的香港語言;《旋轉門》描寫各式不同的死亡,其中死亡萬花筒把死亡的多樣性、綺麗性、時空錯置性,精彩呈現出來;黃錦樹以《雨》為主題,讓讀者走進去就像走入了蜂巢,內容感受方式卻都不一樣,得獎實至名歸。



小說類得主感言

蘇偉貞提到,寫作是否寂寞,如人飲水,對她來說,卻是一條漫長的路。感謝這次的得獎,讓她可以用另外一個型式反思,提醒自己可以創作永遠留存下去的作品。


另外,無法到場的馬家輝則用錄音致意,他自嘲年過半百才出第一部長篇小說,可以說是老新人,限於體力耐力,他由原先寫評論散文改寫小說,深感缺乏長篇小說的訓練,如果再出書,可能就會從《龍頭鳳尾》改名為《虎頭蛇尾》,但他很高興當初為了寫作而移居台灣的決定沒錯。同樣無法到場的黃錦樹,則由寶瓶文化總編朱亞君代為表達謝意,來自馬來西亞的黃錦樹,除了一直致力於讓馬華文學被大眾看見,他也把此書獻給出版,朱亞君形容這是一場美好的相遇。



反應時代與情感 兼具突破性見解與寫法

在非小說類部分,總召詹偉雄指出,今年評審選書有3原則,一、好的書要有時代感,反應台灣時空內在的情感;二、寫法應具有突破性,嘗試不同寫作語言創作,不要承襲舊規;三、參賽作者應要呈現自己獨特深邃的見解。


針對這次得獎作品,《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以真切反應低層生活的勞苦,在首輪投票中獲得評審一致通過,《公門菜鳥飛》以作者自身經歷,描述對社會的理想、奮鬥和熱情,頗令人動容,《虎地貓》則是呈現昇華版的劉克襄,讓人想成為他筆下哲學貓的境界,希望藉以它宏大的視野、探查卑微的人生,重新讓人在城市生活中找到一個新的位置



非小說類得主感言

魏明毅說,做為一個轉譯者,呈現工人的世界,很感謝得獎讓這本書為更多人看見,並了解生活苦境及生命的苦難,不必然來自自己的不夠努力。魚凱則說,與其說是他寫出了這本書,不如說是環境造就了這本書。他認為環境有問題,很多人會選擇適應,這原是一本療癒的書,是他每天把日常發生的時事記載下來而成,但緣於想讓問題被看見,因此積極出書,也謝謝當初願意和他懇談的大塊出版董事長郝明義的支持,而讓這本書有了出版的一天。


劉克襄對自己的得獎,頗感意外,甚至以為是詐騙電話。他還聊到和另一位得獎者魏明毅的半面之緣。他除了感謝評審願意把獎項給了只寫小貓小狗等小物觀察的書,對整個社會之於動物的關心,的確需要更多不同角度的觀察。



為產業注入活力 聽見編輯的聲音

今年書展首度增設編輯獎,總召陳穎青說,台灣出版產業向來艱辛,對從業人員來說,可說是一個艱巨的行業,尤其大部分獎項,向來聽不到編輯的聲音,書展大獎的舉辦,可說為出版人注入活力。台灣雖不是華人市場裡規模最大的市場,卻是華人市場裡最重要的市場,在這市場持續做出作品的編輯,影響的不只是台灣的讀者。編輯獎除了是為同行互相打氣,也希望藉此呈現台灣編輯的風貌。


他指出,編輯獎包括入選及得獎的十個團隊或個人,其作品都能具體表達出台灣在此行業裡競競業業的人,他們所關切的事,長期去關心的主題,這也是對台灣,甚至華人市場的價值,有很重要的意義。編輯獎對台灣出版在面臨難關之際,給了我們還可持續努力耕耘下去的理由。



編輯獎得主的感言

自製類得主由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周易正代表,他說,《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是在做完同名紀錄片,找資料素材重現,《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則是長期關懷凋零產業的書,期望透過人的故事與精采圖片,讓大家知道過去的傳統產業如何在現在給人驚喜。


長期耕耘學術領域出版的劉鈐佑,以《茶室交易》、《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群學出版)獲得「非自製類」肯定。他說,做冷門的行業,需要強悍的意志力才能度過。他提到《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看到台灣許多不平等待遇與問題,甚至帶大家了解窮人的想法;《茶室交易》則指同志情慾的問題,也在測試社會存在多元價值旳底限。對於這次得獎,劉鈐佑表達非常高興,並指出即使出版業艱困,身為群學出版的總編輯,目前也嚐試進軍自製書,想做出台灣自己的書。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TIBE BOOK PRIZE)首度打破往年慣例,特別在「小說類」、「非小說類」之外,新設「編輯獎」,以鼓勵出版幕後人員。今年得獎者深具華文創作的跨地域性,來自香港的作者馬家輝及生於馬來西亞的華裔作家黃錦樹皆榮獲小說類首獎,關心議題更遍及不同領域,十足展現創作的旺盛力。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評審表示,獲獎的書籍,不管是小說類、非小說類,所展露的面貌繁複與多元,顯示國內小說創作環境已臻至多樣化、豐富性,令人驚艷。同時為了瞭解一本好書的呈現,需要更多無名英雄的努力,「編輯獎」的增設,讓這股華人出版的光環更深入創作幕後。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獎名單:

●「小說類」首獎:


  馬家輝《龍頭鳳尾》(新經典)

  蘇偉貞《旋轉門》(印刻文學)

  黃錦樹《雨》(寶瓶文化)

●「非小說類」首獎:

  魏明毅《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游擊文化)

  魚凱《公門菜鳥飛》(網路與書)

  劉克襄《虎地貓》(遠流出版)

●「編輯獎」(自製類):

  行人文化實驗室《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行人文化實驗室)

●「編輯獎」(非自製類):

  劉鈐佑《茶室交易》、《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群學出版)



今年得獎作品,在「小說類」部分,來自香港的馬家輝,以他出生長大的灣仔為舞台,《龍頭鳳尾》描述1930年的香港,在充滿黑道江湖的暴力和慾望下,透過一個個離奇又動人的故事,變得既生猛又迷人,備受評審肯定;《旋轉門》是蘇偉貞以逝世屆滿12年的丈夫為原型,形塑出主人翁大疤,以及大疤死亡後的世界,並不斷啟動新生與死亡的輪迴線圈,藉以追撫亡夫的形象;《雨》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來自馬來西亞的黃錦樹,以家族記憶著手,透過用「雨」作畫的紀錄方式,串連出一本描述家族故事的書。


在「非小說類」部分,魏明毅《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透過自己是心理諮商師的角色,在成為研究人類學的新手時,選擇自殺率高的基隆,收集並傾聽港口勞動族群的生活苦境,如貨櫃司機、攤車小販、茶店阿姨等,藉以突顯出社會底層求生的殘酷世界;《公門菜鳥飛》則是一本罕見以公務員角度為出發點的書,作者魚凱本身具工程背景,為了謀求變革,他以周遭大小事做為媒介,剖析其中的眉眉角角,讓公務員、非公務員的民眾有一個可以進行理性溝通的平台;《虎地貓》寫的是一群街貓的故事,作者劉克襄用隨筆、攝影、繪圖及詩句等方式,另類闡述了街貓的生存之道,也是繼2009、2015年後,第三度獲得「書展大獎」肯定。總括今年書展大獎作品,從小說到非小說,取材皆多元又饒富創恴,令人激賞。



「編輯獎」鼓勵幕後推手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為了向隱身在製作幕後的編輯團隊致意,首度舉辦「編輯獎」,並將參賽作品分為「自製」、「非自製」兩類。「自製」書指從發想、取材、選題、企劃皆為台灣原創之書籍;「非自製」書則指翻譯書籍。


今年「編輯獎」得獎作品,「自製類」為行人文化實驗室《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行人文化實驗室);「非自製類」則由劉鈐佑《茶室交易》、《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群學出版)獲得。


其中,「自製類」得獎者行人文化實驗室,從主題設定、規格定位、團隊協調、採訪、編輯整合到執行,再到議題發酵,由出版品的樣貌,皆可感受到夢幻團隊的具體展現。「非自製類」劉鈐佑則以他獨到的眼光,緊扣時下議題,不僅讓全書頗具閱讀性,其整合編輯與設計的在地化製作,亦強化了企劃背後的企圖心。



書展大獎十年榮耀

以鼓勵華文創作為宗旨的書展大獎,不僅致力於結合創作者及出版社共同倡導全民閱讀好書,也透過獎項的頒發與宣傳,向全球推廣華文出版品,積極協助國際版權的銷售。因此舉辦10年以來,已經成為出版社競逐榮耀的獎項之一。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徵件分為「小說類」、「非小說類」,今年並增設「編輯獎」,接受自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首次於台灣出版的中文創作。本年度參賽作品共計小說類95件、非小說類301件、編輯獎(自製類)95件、編輯獎(非自製類)41件報名角逐。其中,小說類及非小說類歷經初、決選兩階段評選出各10本入圍書籍後,最後再選出各3本作品獲得書展大獎。編輯獎初選依「自製」、「非自製」兩類,分別選出入圍編輯或編輯團隊各5名,決選再選出「自製」、「非自製」大獎得主各一。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頒獎典禮將於2月8日書展開幕式舉行,預訂將由總統頒發獎金10萬元及獎座給首獎作者,入圍的作品也將於誠品敦南店設立「書展大賞」專區展示,提供讀者作為購書閱讀的參考指標。


所有入圍2017書展大獎的作品,台北書展基金會將會印製「書展大獎」貼紙,提供給出版社即日起展開行銷推廣,讓全民一起於新年度讀好書。



評審意見:小說類—面貌多元創意精采

綜觀今年小說類得獎的三本作品,馬家輝《龍頭鳳尾》、蘇偉貞《旋轉門》及黃錦樹《雨》,皆歷經評審一番激辯討論後才脫穎而出。今年小說類在題材上傾向多元,創意更勝以往,入圍作品皆各有特色,評審起來也格外天人交戰。


馬家輝《龍頭鳳尾》以香港為背景,以黑道江湖的架構,鋪陳出糾纏的暴力與欲望,故事離奇動人,文字生猛有力,雖以廣東方言書寫,但整體散發出來的故事氛圍,頗能在跌宕不羈的敍述中激發出迷人的氣味。整部小說有足夠的視野,也有稱職的細節描述,讀者除了可享受閱讀時的愉悅,讀後亦對香港有進一步認識。


蘇偉貞的《旋轉門》是一本關於死後時光,別後倖存者的遊走,不斷扣問在場與不在場,時間差的交錯列車、陰陽兩道的世界總總,彷彿把陰間的冥紙燒向了陽間,把陽間的故事又吐回了陰間。旋轉門就像是一個迴圈,新生與死亡的輪迴線圈不斷地啟動著各式各樣的別後。這本小說超越了別後書寫的新可能,轉出了多重世界的時間維度,令人嘆為觀止。


《雨》是黃錦樹集結了幾篇同名"雨"的短篇彙整而成,"雨"形成了時間的一塊乳酪,一個多面都有通道出口的迷宮,幾篇以"雨"所串連的短文,像在一個裡頭塞滿回憶線索般,各篇故事在這塊時間塊狀果凍裡穿梭卻不一定交會的蟲洞,讀者跟著敍事鑽行,啵的一下就可能從中破洞而出。這是這幾年來,華文小說世界極為罕見創造力的一本小說集。



評審意見:非小說類—反璞生活中的感動


今年的非小說類競爭同樣激烈,不僅參賽件數較往年為多,三件得獎作品,魏明毅《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魚凱《公門菜鳥飛》、劉克襄《虎地貓》皆從生活中較少人關注、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取材,透過他們的觀察與描述,頗有另一番生活溫度與感動。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是魏明毅工作的寫照,憑藉著20多年心理諮商師的經驗,作者走入基隆碼頭工人們陽剛且充滿粗獷勞動氣息的生活場域,看到曾經繁華的基隆港,如今風光不再,碼頭工人只能被迫離開港邊,被社會遺忘,也在自己家庭裡被邊緣化。全本文字樸實而具滋味,充滿深情與憐憫觀照之心,描繪出這群底層勞工的蒼涼生命記事。


公務員向來給人保守、不知變通,總以「依法行政」來應付一切疑難雜症等刻板的印象。魚凱以6年公職生涯撰寫《公門菜鳥飛》,用一個「圈內人」的眼光,透過具體實例與深度反思,把造成以上的刻板印象,進而抽絲剝繭。全本行文間所流露的熱情和使命感,常能召喚許多離夢境、革新等愈遠的公職人員,成為從內部改革的重要力量來源。


《虎地貓》乍看是街貓的小傳,劉克襄透過文字、攝影與繪圖來摹描這些來來去去的生命,讓牠們有了被看見、被憐憫,甚至被敬佩的機會。雖然這不是一本動物行為的專書,卻精闢闡述了街貓的生存之道,透過牠們在夾縫中生存的點滴,感動的瞬間,也打開了我們看待環境生態的格局。因此這本書不只是街貓小傳、人與動物邂逅的故事,而是將觀照觸角深入牠者世界的生命書寫。



評審意見:編輯獎──高度美感與掌握時代脈動

好的編輯對於一本好書的構成絕對是如虎添翼。近年來台灣出版表現亮眼,編輯表現上更是突出。今年書展大獎首度增設「編輯獎」,依編輯能力的深度與廣度,獎項評選標準依編輯流程,劃分為「企劃力」、「整合力」和「影響力」三部分。「企劃力」包含取材、選題、策劃能力;「整合力」包含圖文、版型、內容的整合能力;「影響力」則包括銷量、引發話題的市場行銷力。而今年兩類獲獎的關鍵,除了在編輯功力所呈現出的高度美感,能以精準眼光掌握時代脈動,更為評審所青睞。


「自製類」首獎由行人文化實驗室獲得最高票當選。在這次送選的兩本書中,《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是無中生有,《日曜日式散步者》反而先有了紀錄片,在整體規劃及設計後製的掌握上,氣氛與每個印刷條件的配合都拿捏適當,也許是因為實驗精神與榮譽感,讓印刷師傅願意投入,整個成書過程,若非十足默契及充分授權,是不容易成就的。


「非自製類」競爭激烈,經過評審一番激辯討論,由劉鈐佑(群學出版)險勝。評審指出,在非自製書中,群學出版這次送選的兩本書,《窮人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及《茶室交易》在試圖與社會對話中,顯然略勝一籌。編輯人在持續的關注中展現了他獨到的眼光,除了扣緊現實,反應出台灣目前最需要關切的問題,出色的編排,以及整合編輯與設計的在地化製作,更強化了企劃,讓全書具高度的可讀性。



新聞來源:http://www.tibe.org.tw/tw/news_detail/1/2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