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中台互聯] 第32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組決審會議記錄-宅文學現象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心雪 超級版主 2009-11-5 03:37:44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心雪 於 2009-11-5 03:49 編輯

中國時報 │【陳仕哲�記錄整理】



吳晟◎陳志源/攝影

王健壯◎陳志源/攝影

周芬伶◎陳志源/攝影

愛亞◎陳志源/攝影


     決審委員:吳晟、王健壯、周芬伶、愛亞主持:楊澤(人間副刊主任)時間:10月15日地點:中國時報報社

     第32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組,符合資格的投稿數為311件,經過六名初審評審(李明璁、吳家恆、孫梓評、王蓉、王盛弘、陳雪)的選拔,評選出47件進入複審;再經4位複審評審(陳浩、韓良露、張輝誠、田運良),選出16篇進入決選。再由評審吳晟、愛亞、王健壯、周芬伶擔任決選委員,選出3名得獎作品──首獎一名,以及評審獎二名。

     吳晟認為此次的投稿作品,題材多屬特殊經驗,具開拓性,但部分創作對文字經營太過用心,「用詩的意象來處理散文」。吳晟也談到,整體而言,這次作品語言過於壓縮,緊張度過高,其中好幾篇都需要耐心慢讀。因此能做到「閱讀上有順暢與愉悅感,沒有壓迫性」,是他評選的重點。

     周芬伶則強調,寫作不需炫技,語言若過於雕琢,意念內涵卻太單薄,作品反而混亂。她分析,而此次入圍作品大多取材有趣,閱讀起來愉快、通俗,具有趣味性,與以往文學獎比賽作品多以沉重、宏偉的傳統主題有所不同。

     「不論是散文或小說,我堅持好作品重點要『好看』,不只是讀起來流暢,還要讓讀的人有思維的餘地。」愛亞指出,此次某些作品過於低著頭喃喃自語,小我題材書寫太過鋪張,缺少一些幽默感,這是她對這次作品的小遺憾。

     王健壯則以文字、敘述、意象為評選重點。他點出對這次作品的印象,整體呈現出新世代網路書寫的「宅文學」現象。「原本寫作就是自我的,可是這次作品裡的自我,卻是封閉的自我、隔離的自我、反覆感情文字的自我,有很強的網誌性格。」也許是敘事方式的緣故,他表示,許多作品需要發很大的力氣閱讀。另外,許多不錯題材,卻也因敘述方式不足而可惜了。

     評審第一次投票表決,獲得二票的作品共有3篇,作品為:〈器皿記〉、〈有畔〉、〈親愛的林宥嘉〉;獲得一票的作品共有6篇,包含〈患者〉、〈超市勾魂術〉、〈禮物〉、〈時光巾〉、〈禁語記〉、〈夜宴〉。評審們就以上作品,進行進一步的討論與意見交流。

     〈器皿記〉雖寫器皿,卻也是寫逝去歲月、親人,其文字功力上乘,字裡行間更有淺淺的幽默,獲得兩位評審的讚賞。但是,分題段落組成的結構,卻引起評審們的激烈討論。「若用分題段落的方式,會由字數作調整成要寫幾個器皿。」吳晟提出疑問;周芬伶談到,分題處理方式,較為呆板容易湊字數。愛亞則認為,分體也是散文的一種書寫方式,不是不可以。王健壯則強力推薦:「此作品文字不簡單,拿掉小題目,對文章結構影響不大。」

     吳晟則偏愛〈有畔〉,他說明〈有畔〉在整體結構完整、敘述意圖一致,除完整表達農村的困境與背景外,每一段語言都點出重心,不平鋪直述,卻也無農村濫情,值得肯定;周芬伶認為此篇散文流露自然美感。而周芬伶與王健壯則共同指出,文章最後引用《農書》,句子顯得多餘。

     〈親愛的林宥嘉〉是文學中較少出現的新一代的偶像經驗,愛亞談到很難透過文字了解年輕粉絲的心情,所以這篇文章的產生顯得感動;周芬伶認為,除用粉絲的心情書寫外,有時又跳出角色,「在裡面又不在裡面」,另外文章中談到「爽」的心情,又談到「痛」的心情,是難得的敘述筆法;王健壯表示,看了內容會覺得「恐怖」,恐怖的地方在於「看不到的迷戀」,不過作者創造了新的題材,另外,在文字方面,也是新的文類敘述,可惜標點符號太亂。吳晟則建議「應多加入一點人文、深刻的東西」在文章裡頭。

     經過評審們討論,第二次的投票方式為:每個評審挑選心目中的前三名,第一名5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1分。第二次統計票數結果,〈器皿記〉、〈有畔〉、〈親愛的林宥嘉〉三篇創作獲得同分,皆為10分。

     進行第三次投票時,三篇仍為同分,四位評審中,有兩位將最高分分別投給了〈器皿器〉及〈有畔〉,最後四名評審決議,本屆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並列三名,作品分別為〈器皿記〉、〈有畔〉、〈親愛的林宥嘉〉,首獎從缺。



轉載自: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 ... 09110400403,00.html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