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探討] 關於詩的普及性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不清 版主 2010-2-21 13:16:18
51
另外,題外話。
李克勤的那些演奏廳唱片,是抽水之作!本人十分不欣賞!
唱歌加點中樂有什麼大不了!以粵曲作過例子,不就是中樂伴奏的歌曲嗎?當年的錄音也是一TAKE過的!
而且,李克勤唱功造作,聲線華而不美,以被過度濫用的crossover idea作為賣點,只可以瞞騙香港這個即食市場。
最近張學友的private corner也是一樣,說什麼爵士樂也只不過是百老匯的曲調,根本唱不出什麼爵士味道!
不清 版主 2010-2-21 14:09:53
52
詩人只需要向自己負責,出詩集就是最好的方法去給自己一個肯定。
最有用的方法去使詩延續下去,就是要一個只講經濟效益的政府,投放多一點資源去使詩人不死!
當然有人會問,把錢給這些詩人幹什麼!他們沒有直接的使這個城市繁榮。
詩始終不是一部機械,它不會生產什麼有用的工具。
不過,很多人不明白,詩就像頭髮。脫髮的男人不會死,也不是什麼病!
沒有頭髮的男人大都有被人在背後暗笑"光頭地中海"的時刻!
詩就是這樣的可有可無,但有的時候,人就多一點氣息了!
我覺得詩與其他藝術一樣很難普及,但又不一定要普及,好的東西總有人注意。
本帖最後由 yop 於 2010-2-22 01:28 編輯

回復 51# 不清


也不失為中樂面向流行文化的一個嘗試啊
那些音樂大師也沒說什麼,他們也在默默試驗!
他們參與這些project,又不見得自己降格了,對吧?他們仍然是他們啊

我們這些新生代的詩人,難道就能固步自封嗎?
不是說要做到「跪地餼豬乸」那地步去難為我們自己,只是稍稍移前一步而已,未試過,怎知不行?

我又舉例
詩和歌的crossover,實在不用多說了吧
事實上行得通嗎?當然可以
容祖兒2003年就有首歌,歌頌死於SARS的醫生的
那首歌名忘了,是先詩後曲的,最後唱出來,收錄在唱片內,很多她的FANS都聽了
這不好嗎?
不清 版主 2010-2-22 14:36:09
55
yop,對不起,你所謂的「默默試驗」跟「普及」有什麼關係呢?
已經「普及」了的東西也可以去「試驗」。你說的容祖兒歌曲,我不認識。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首以詩入曲的歌最終主角會是誰呢?也不就是容祖兒自己嗎?
究竟是紅了歌星,還是寫詩的那個詩人呢?
所謂的「試驗」,也可能只是攪音樂的人「試驗」去用一首詩去作為歌詞,而不是那個詩人去「試驗」把詩變成一首歌曲。
最終,詩人的名字被遺忘了。
當然這位詩人可能得到一些收入,使他能夠生存下去。
但所謂「普及」詩歌,我看不出什麼成績來。

這個社會是行商業的,被「普及」的東西一家是有其商業價值。
我自覺算是一個寫詩的人,寫詩大概也只是一種獨特的自娛方式吧。
如果詩能得到「普及」,也就是說詩會成為大眾市民所必須要的東西。
但你我都會知道,很大部份的人類(不只是香港人)都沒有真正的接觸過詩。
而他們也是活得好好的。
你如何可以去「普及」一些「非必須品」呢?

說到什麼crossover,音樂家沒見得自己降格,其實這個跟降格有什麼關係呢?
他們也要家人,也要養自己養家人吧!
到最後,是一份工作,負責任的人就會用心去演奏罷了。
也別把藝術家想得太清高好了。

別忘記,詩人背後都有一份真正的工作。
由古至今,他能想出一位全職詩人嗎?

還是把詩加點神秘好了。「普及」了只會步上粗製濫造的路。
事實上,有人說過,互聯網的出現實際已經把詩歌「普及」起來了。
在沒有電腦的時代,詩只會被幾位志同道合的詩人互相傳閱。
現在嘛,詩都沒寫好,我就已經希望把它公諸之世,期望網友的評分了!
\塵\ 版主 2010-2-22 15:13:46
56
其實crossover與否並不重要,有人喜歡crossover,或作新的嘗試,那他就去試試能不能把幾個元素揉合在一起,可能失敗,也可能成就一些富有創意的詩。有人不喜歡crossover,那就用原本的風格去寫就好。畢竟各人有各人的路要走,亦沒有降不降格的問題,可能只是詩出來的效果不如預期中好。
不清兄說得對,藝術家也要生活,「義不吃周栗」的藝術家也較難出現在社會裡。詩人也是人,也會肚子餓,有人選擇寫些迎合市場的產品,也無可厚非的。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不「問舍求田」。可能我們會覺得這些作品庸俗,把詩搞得形象下降,但這是無可避免的。把自己的詩寫好,就好了。
誠然,普及並非必須品,但我們都希望詩能普及。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眼中的美,僅此而矣。
回復 55# 不清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442931.html
http://hk.music.yahoo.com/album-song.html?songid=65175



容祖兒 - 一首傳世之歌

寫的人大概不是什麼有名的詩人,她只是想把自己的心底裡的真實感受寫成文字,作為一種悼念的形式
寫詩本來的意義,不正是要用文字抒發感受嗎?這是寫詩的最根本原由啊 (總覺得現代很多人寫詩,都不是為令讀者有共鳴而寫的 (看某些大學的詩集有感),很多詩寫了出來,大家都覺得很深奧、很難懂、很精彩...但詩歌本來的意義就跑掉了)

不要去深究什麼文學水平、內容深度,好嘛?就靜靜的讀一次,感受作者的感受吧
她的這首詩,感動了很多人,所以才有被感動的人借來譜曲、傳唱,結果感動了更多的人
整個故事硬要說成是誰借誰上位,如此的思維方式是不是太「香港」了一點呢?

我知道我對詩的看法,在如今的世界已經變成了異類
但我真的不明白,寫一些讓人讀得舒服的詩,這自唐宋以來已經在做的事,為何來到今天會變得那麼「異類」


【明報專訊】謝婉雯的學妹、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的校友黃燕萍,現任教師,得悉學姊辭世,特別代全校寫下《一首傳世之歌》,憑詩寄意,以沒有硝煙的戰場,形容謝在「抗炎戰爭」中殉職。學姊有如魯迅筆下的野草,身軀縱將朽腐,但精神永恒不滅,世代傳頌。



戰場沒有了硝煙,
而妳卻倒下了,
妳的身世是一曲蒼涼但悲壯的歌,
足以傳世的一種旋律

但我們不能輕易把它哼上口
因為哽咽,
讓我們不得不停止
妳的身軀已成魯迅書寫在野草間的
一隻僵墜蝴蝶,失去飛舞的能力

而靈魂,翩翩遠離
那種美麗我們不可觀望
只能領會 只能感激 並且記住

妳倒在沒有硝煙的戰場
以身世成就一曲蒼涼悲壯的歌
那是 那必然是 足以傳世的一種旋律
Yop兄,別失望,你不是異類(其實你的想法挺大眾的),我支持你。:)
對!寫詩,當然應該用文字抒發感受,和讀者好好分享才是!

然而,簡單容易的詩固然能夠打動讀者,但不代表深奧難懂的詩不能啊。
所以看觀眾吧,我絕對不反對流行曲,甚至某程度上,我蠻支持流行曲的。
不過,聽不懂古典音樂便說什麼意義都跑掉了,似乎也有失公允。

坦白說,令我最有共鳴的作品,始終不是流行曲,而是古典音樂。
我們總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而抹煞了他人喜歡的可能性吧?對嗎?

最後補充一句:流行曲也好,古典音樂也好,能夠打動人的就是好音樂。
(btw,古典音樂真的真的真的很動聽!)

不清兄,不知你有否聽過一些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和交響金屬(Symphonic Metal)?
我覺得那些音樂都是把古典和流行融合的好例子之一。有機會可以找來聽聽,不錯的說。:handshake
回復 58# 子悊


^^ 當然當然,古典音樂是好東西,我也沒有抗拒,只是聽得很少而已
香港流行曲太多就是欠缺深度,隨便弄些罐頭音樂,實在蒼白了點
不過,好歌還有會有的啦,李克勤的《二十四城記》、陳奕迅的《無人之境》,最近我不斷聽完又聽,這些歌既能進入大眾的耳朵,亦有它的文學+音樂價值,當然不能與古典樂相提並論,因為根本就是兩回事嘛,要比高下也是不切實際的

同樣啦,艱澀的詩也不是壞,但既然我們有能力的話,也可以試試寫些讓大眾看得舒服的詩啊
容易入腦的情詩,其實一直都有詩人在寫,舉例敻虹的《海誓》、《水紋》,舒婷的《致橡樹》,你說這些詩缺乏餘韻,當然不是,反而讀者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每次都能有不同的體會
這不是很精彩嗎:loveliness:
沒錯、沒錯。我一直也喜歡百花齊放!只有古典音樂的世界,也太沒趣了。
其實張學友、李克勤、陳奕迅的確很不錯,那些音樂一點也不蒼白,無論詞曲也有水準,是真心用心的音樂人。
張學友的《雪狼湖》、李克勤的《演奏廳》、陳奕迅的《U-87 》等等,都是一流水準之作!
所以嘛,流行真的沒有問題,我們也總不能強迫別人只聽古典音樂啊!
你好,
      這是 '心的對話' , 用分析性的想法去評定, 是不太合適的.
      試想想, 作某文化活動多年, 而大眾沒有太多反應之下, 自然心態會放開一些, 所以說推不推廣也可以.
      難道大家不能明白這心境嗎?  我想大家會明白的.
      如果, 想清一點, 詩的特性是如何, 自然這個題目的問題, 也多少可以化解一點.
      詩, 一般是比較含糊的文學作品; 詩, 一般也是片段性情感.
      即使喜歡一個詩人的作品, 也未必會對他/她所有作品也喜歡.
      詩, 的欣賞或創作, 是一次又一次個別的特殊的經驗.
      那麼, 如果詩是難以觸摸的, 它就是不穩定的.
      喜歡詩的人, 可以明天不喜歡; 今天想作詩, 明天又可以不想作詩.
      詩, 可以說, 是自由表現.
      自由, 就沒有強要人喜歡的必要.
      大家, 要是在一首詩上有交流或交感, 詩, 這一首, 就是好的了.
                                                               小小意見
你好,
     想來想去, 老是自己感到未是太滿意.
     說某李氏的看法, 我看起來, 當然有點生氣.
     真心的對自己想想, 不論自己寫的詩, 就連自己喜歡的出名的詩, 也不是人人喜歡.
     其實要人人喜歡, 其實, 會不會是 訴諸大眾呢?
     大眾認同, 又是不是一定是好呢?
     大家想從詩中, 得到甚麼呢?
     哲學家海德格說: 人是詩意的存在.
     也說: 人的孤獨的, 完全自由的.
      詩, 想要人人喜歡, 我想, 是不必要的.
      愛好自由的人, 便不怕孤獨; 老是找尋認同, 就是不自由.
      我想, 大家的說法沒有錯.
      你愛就愛吧, 我會推廣我認為對的.
                                              小小意見
回復 62# joshua


其實,要反對你的看法實在是不可能的啊,我的看法也相近
詩當然不是「為別人而寫」,它不是愛情小說,目的不是娛樂讀者;而是在人們閱讀的時候,如果能產生共鳴,就能得到一些靈性上的滿足
不過,你不推廣,別人如何得知?在現今的世界,宣傳就是一切:lol
你好,
     我想, 其實不必以 '荷里活'  ' mtv'  等等東西來比較詩的.
     它們賺錢, 有名 等等, 但不代表他們的所有作品就是好, 也不一定所有人都羨慕.
     說到底, 詩為何事?  說真的, 它是藝術, 是文化, 是人們的興趣.
     試作一個思想實驗:
     電視每天有一個 "詩billboard' , 有主持人為大家介紹新的詩.
     每年有多個電台頒獎, 如 '勁詩大獎' 等等, 也有詩人在二萬人面前作朗誦會.
     年輕人自發地參加 '亞洲詩人大道', 在落選是哭着離場.
     可是, 詩的特性, 能不能如此呢?
                                                     小小意見
不清 版主 2010-2-23 01:20:55
65
回復 58# 子悊

你說的搖滾文響樂大概是 Pink Floyd, Moody Blues, Spiritualized,Mike Oldfield 等樂團的作品吧?
不過我覺得詩不能跟音樂相題而論。
音樂始終是比較容易被普及的藝術形式。在大眾的眼中,聽音樂比閱讀是比較省力的。
至於古典音樂的衰落,也是因為它的"嚴謹性"。這是個根深柢固的形象。
要不是,近年也不會出了這麼多"潮人"音樂人。如vanessa mae,Sarah Brightman,Eroica Trio,Nigel Kennedy,甚至之前的女子十二樂坊。
這証明了一點,要普及一些"老式"藝術,就難免要少許"故弄玄虛",玩玩新意思。
POP MUSIC的出現,也是一樣,把嚴謹的古典音樂完全打翻,換上以folk music 和 jazz 為藍本的小曲。
說回來,這些小曲更貼近平民。這大概就是大家說的"普及"了。
但詩要如何"普及"呢?是不是玩玩crossover就能成功呢?
我自己是討論那些Sarah Brightman之類的古典音樂。
古典就是古典,它的美就在於其古典。
不過,我明白最終音樂是一門生意,是用來賣錢的。
可是,詩何時是一門生意呢?
我始終認為,詩是屬於詩人本身的。
詩自然去會找到知音人。
你好,
     可能, 詩, 本身, 就是因為不是人人認同, 所以吸引人.
     在詩之中, 個人的獨特性, 才能表現出來.
     那無人認同的孤獨感, 可能, 就是人們愛好詩的原因.
                                                小小意見
好吧,大家各有想法是好事,我也不便再多討論了,反正該說的早已說了。
而討論又不是辯論比賽,並無勝負之別,再執拗下去也沒有意思。

就如崑南先生所說,還是用心寫詩去吧,講多無謂,拿出好作品來最實際。:handshake
本帖最後由 衡之 於 2010-2-23 03:54 編輯

看見眾詩友的討論,其實,這已是「普及」的開始。

誠然,「普及」不是為了賣錢,我提出這個話題,也不是為了討論詩為什麼不能賣錢。
我從來也沒有抗拒市場,也從來不為了市場;加上詩不同於電影,並不需要市場推銷才能有下一部作品。
只是,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取悅市場的同時,也不要賣弄清高。不要把無人認同的孤獨出售,使自己的詩看起來更像樣,更像歷史中孤獨者的模樣。如子悊所說,我所提出的普及,著重的是教育;有創意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推廣,教育的意義就是啟蒙,啟發觀者主動思考,思考世界的存在、思考己身的情感。

之於,之前的京劇例子,也引發了不少crossover的討論,我無意評論crossover本身,我只是想說:既然有能力,就不要局限在框框之中。但首要的條件是基本功,我記得香港導演陳可辛曾用音樂作例子,類比香港的青年電影工作者,他說:香港有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懂什麼是古典音樂,就說要吶喊,要創造自己的音樂,以致製造了更多的噪音;他們往往無知,並不知道一眾搖滾樂大師,在年輕的時候,只想當一個「稱職」的鋼琴演奏家。

有時創新,不是刻意的喧嘩;只是想發聲,卻在傳統之中,找不出適合的發聲方法。形式與內容,就是如此緊密,互相創造著彼此。
本帖最後由 崑南 於 2010-2-23 07:31 編輯

意見紛紜,其實是大家的好意:想詩的生存,可以在群眾中間扎根成長。
頗同意,詩本身會找到知心人的看法。你彈琴,不管如何努力,對方是牛的時候,也是枉然的。
大家討論時,可能忽略一點,就是角色或身份的問題。
詩人有詩人的角色與身份。
他不必兼職。推廣的功夫,還是留給別人來辦吧。
教育的角色與身份亦然。
外國的作家有經理人制度,推銷作家的作品,由經理人去進行。
同樣,詩人只管專心寫詩。如何普及推廣,由別人去傷腦筋好了。
就算是歌星,幾時見歌星本人去硬銷自己?
詩人一旦做埋經理人個份,好痛苦的,是不?
詩人們,在考慮大眾是否喜歡你們的大作之前,還是專心寫好自己的東西好了。
問心,我也想找個經理人,但邊個肯做呢?
哈哈,在此征求,有意請跟我聯絡一下。
不清 版主 2010-2-23 08:56:44
70
好了!有崑南打完場!呵呵!
我也不說了。說了自己的意見就okay了!
還是去寫作品吧。
不清 版主 2010-2-23 09:14:45
71
不說還是想問一句。
可能另開一個題目更好。
在古代,詩是如何被推廣的呢?
有如崑南所說的"經理人"制度去為詩人(大多數是做官的)出詩集嗎?
而買書的人也是否只限於官場上的其他士大夫或一些少數沒當官的有識之士。
我想像平民百姓很多都不識字,不會擁有詩集。
(但也因此,詩之押韻方便了平民百姓欣賞詩歌。)
古代的詩歌(或其他文體)能夠一直流傳下來,是否因為中國歷代都有一個編輯各地古今文章的習慣。如四庫全書等。
而今天的政府是否已經把這個工作交給了民間團體去做呢?
本帖最後由 joshua 於 2010-2-23 21:16 編輯

各位好,
      承蒙各介新詩好友賜教, 本人在   貴論壇獲益不淺,  不勝感激. 敬希能再與各位新詩同好討論.
      祝
詩安
                                                                                                         新詩愛好者謹啟
                                                                                              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三日
各位好,
      承蒙各介新詩好友賜教, 本人在   貴論壇獲益不淺,  不勝感激. 敬希能再與各位新詩同好討論. ...
joshua 發表於 2010-2-23 20:49


不明白,這樣的語調,似乎要離開一陣子?
joshua 的回覆方式客氣得有點誇張了,大家都是詩友,像平常與人聊天說話成了,對吧:loveliness:
本帖最後由 joshua 於 2010-2-23 23:00 編輯

你好,
       你不感到好笑嗎? 其實, 我是想大家輕鬆點, 幽默下吧.
                                                                              多謝.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