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關夢南隨想 離埸的好藉口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關夢南 極品XO 2010-2-24 16:49:14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新詩不普及,罪狀不外是難懂,或者說新不如舊,無格律,難以背誦。持此老生常談的人,大多不懂現代詩(新詩一早已進化成現代詩了)為何物,又或者鑽到古典的牛角尖去,走不出來。

現代詩難懂?古典詩就不難嗎?唐詩三百首,如不看註解,不反覆細讀,誰又讀得通大部分的作品?比如這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裏面包含一個愛情小故事,而且是迷離的,單看字面,讀者可以準確說出來嗎?明朗的唐詩尚且如此,更遑論「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或「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之用典了。

古典詩有明朗與晦澀兩種,現代詩亦然。為甚麼古典詩晦澀不為罪,現代詩就是大大不該呢?說穿了就是個人不用心,或稍加涉獵現代詩,就亂發謬論,推卸責任。讀通一篇作品,有人快有人慢,這牽涉到個人的學養與經驗。紅樓夢有兩副對聯,其一是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二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思回頭。」前者易解,可說;後者難解,不可道。為甚麼?因為需要有人生的經驗。鯨鯨的「災記」、洛謀的「福德祠」,我一讀就喜歡,也是經驗的影響。一個人如果不讀詩,或讀得不多,那如何知道晦澀與明朗,一如華美與樸素,皆殊途而同歸呢。

現代詩不受重視、或不普及,我深信與詩質無關,主要是文字的功能,無可避免要讓路於影象。馬頭圍道塌樓,文字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片、一個鏡頭。影像現在霸佔了百份之九十九的觀眾,只餘下百份之一的文字讀者。你雖然不同意,但這就是現實。在可見的將來,疏於接觸文字的情況還會持續下去。如果大家不信,只要去一趟圖書館就知道,看書的都是小孩與老人。

現實的另一面是 : 詩從70年代開始,已逐漸失去演藝性、工具性、教育性,與傳媒的功能。我們要了解唐朝的社會文化,讀詩是其中的一個途徑。粵曲鄧寄塵飾演主角的「呆老拜壽」裏面,還有念詩的才藝表演 : 「天生一隻地一隻,五六七八九十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天下石。」至於以前認字、記事、說唱,算命、問卜、医方,更無不不與詩歌有關。記得以前的歷史老師教我用詩去記五胡十六國 : 「兩趙分前後,三秦又益西。四燕分南北,五涼成夏齊。」

上述的四種功用,如今已局部、或全部消失了。雖然如此 , 但詩不會死亡,它只不過從顯露走向隱藏、由表面的風光走向內在的甜美。比如說建制教育,雖然學習花樣百出,但文字還是根柢。詩還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文類。我常說詩是夜空的星星,迷霧是一時的,光環常在;詩又像臉上的青春豆,總要或多或少出過,那才叫成長。不普及,也許正是常態。這個社會,說實在,要這麼多詩人幹甚麼?有些人失望、放棄,這正是離埸的一個好藉口。





無法不同意,詩,無論艱澀或是易懂、深奧或是顯明,都有其價值存在
重點是,可以並存

若要推廣詩歌,讓更多人喜歡,當然是從簡單的入手吧?這是不用質疑的吧
至於為什麼想推廣詩歌,很簡單,我發現它的美好,我想讓你知道、認識更多,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吧
我對詩的熱誠,就是那麼簡單而已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