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本地文學 希望蟬鳴 堅持不絕 香港文化人與社運交互關照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2010-03-28│旺報│【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2010年,開年第一天,上萬名要求民主普選的香港示威者,浩蕩遊行。數日後政府受壓力無法通過669億港元的深廣高鐵預算。香港一直有著最多的NGO團體,也持續累積社運資源和能量,今日,讓我們以文化角度,觀看香港與當地的社會運動。

     台灣對於香港的流行、大眾文化向來不陌生,自八○以後,香港影劇便深深影響台灣乃至東南亞。然而,台灣文學和文化也影響著香港文化人,從陳冠中、梁文道到年輕一輩的陳滅、李智良都承認台灣出版品對他們的啟發和影響。港台交流如此密切,連獨立媒體和文化社會運動也能相互關照。

     香港《字花》編輯、詩人鄧小樺說,「香港年輕寫作人受台灣影響很大,不論詩作、言談、運動,甚至是本土歷史的感悟,都深受影響。我們的呼吸方式很像,同聲同氣。」鄧小樺笑說,對很多香港文化人來說,來台灣像回家一樣,也很在乎自己的作品能不能被台灣接受。的確,台北國際書展時,香港獨立書店、出版社、作家一堆人來台,很多人都說自己一年要來台灣好多次,為的是來呼吸台灣的文化空氣。如此溢美,讓我有些疑惑,以及一點不好意思。

     來訪這些作家和詩人,如陳滅、李智良、李維怡、鄧小樺、袁兆昌等等,集若干身分於一身,他們是作家、詩人、編輯、大學教師、獨立書店經營者、影像工作者,同時也是社會運動參與者。這些年來,他們以文化身分介入社會運動,試著放大文化的力量,加深了社運的厚度。「這表達出文學人的眼光,因為生活就是這樣。我們關心社會,介入運動。」鄧小樺說,香港缺乏這樣的點,超越市場的點。而他們賦予自己的文化身分如此高遠的目標。

     是作家,也是影行者的藝術總監李維怡表示,文化介入社會運動的傳統久矣,如同台灣的鄉土文學、《人間雜誌》和交工樂隊一般,香港六○年代起已有郭達年(即黑鳥樂隊)、莫昭如與一般朋友的民眾戲劇、《中國青年周報》等文學文化雜誌及工人文學獎。九○年代至今加入自治八樓和噪音合作社和錄影力量,2000年後再加入一批年青藝術工作者,而「影行者」的成立,也是希望將藝術和影像交到人民手中。

     除此之外,還有各個社運團體、社區保育者,以及獨立媒體,在在豐富香港的風景。梁秉鈞在七○年代所寫的《雷聲與蟬鳴》一詩道:「在這些新揚起的聲音中保持自己的聲音/蟬鳴仍是不絕的堅持」。台灣和香港文化、社運相互影響,共同成長的經驗很珍貴,希望台灣讀者透過這些文化/社運工作者的文章,聽到這些香港的希望蟬鳴。


轉載自: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 ... 10032800259,00.html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