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洛楓飛天棺材駕駛室] 寫在流行樂譜上的詩:論林夕的愛情言說(節錄)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virgoheart 管理員 2010-8-5 17:36:59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楔子:從林夕的詩說起

講了滿房間的鬼故事,甚至
月光滑過窗花
勾住一塊灰白衣角,我們
也看不見雨夜
印下了晦澀的斑痕
冰涼情節說着
卻燃起各自的傳奇

  這是林夕寫於八十年代的詩〈秉燭〉,刊於1986年12月創刊的《九分壹》,後收入2009年出版的詩歌集《十方一談》;當時他已憑〈吸煙的女人〉獲「亞太流行歌曲創作比賽」的獎項進入香港流行樂壇(1986),一面編詩刊、報紙副刊、讀研究院,一面馳聘於流行歌詞眾聲喧鬧的世界,時值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歲月。《九分壹》的創刊號刊載了梁秉鈞、飲江、王良和、韓牧、黃國彬、羈魂、鍾玲、羅貴祥等詩作,祇有薄薄的二十頁,由林夕設計封面和排版,利用民間「通勝」的內頁、影印機無限放大後文字崩缺的效果,展現了獨持的美學風格,當時被人詬病「把玩後現代技倆」,日後卻被稱許為大膽的創意 ——如今回頭再看,歷史容易惹起煙塵,若人的腳步走得太快太遠,便會不合時宜,總要事過境遷之後,才能確認那年月的風華!正如〈秉燭〉這首詩,鬼氣森森,說西窗外有一盞微火在高樓晃盪,「一卷聊齋�畫皮融落」,如翻撿前世今生,說故事者也在燭火與茶影中辨認自我。翻閱林夕早期的詩和散文(如《某月某日記》、《即興演出》、《盛世邊緣》 ,便知道他少年時代喜歡鬼故事與民間戲曲,迷戀張愛玲、李碧華和亦舒的文字,愛慕秦牧、李商隱、辛笛、周夢蝶、瘂弦與顧城的詩,造就他早年唯美、耽美的個性,半生與歌詞為伴,浮映了他的情愛與人生境遇,也折射了香港流行音樂的年代風景——從充滿玩味的成名作〈吸煙的女人〉到世道滄桑的〈夕陽無限好〉,從〈皇后大道東〉的政治諷諭到〈開到荼靡〉的佛家思想,都能體現他操演文字的千變能力。然而「林夕研究」是一個枝葉繁茂而千絲萬縷的議題牽扯了填詞人腳踏文學與文化兩界,二十多年來在香港風起雲湧、政權交替的時局裏三千多首作品的爬梳,當中不但關乎香港流行文化工業的體制、眾多歌手的成長與發展,還涉及不同年代媒體的轉變與閱聽者的接收反應,這並非一篇論文或單靠個人力量便可達致 。因此,我也從個人出發,選擇張國榮與王菲作為切入點,論述林夕歌詞中的愛情言說,看他如何游走於文字與音樂、大眾與私密之間,通過「情歌」的類型,返照香港紛紛擾擾的年代印記。


導言:流行音樂的聲情表達

1.林夕與張國榮的情色異境
(i)〈側面〉的表演言說
(ii)〈玻璃之情〉的死亡象喻

2.林夕與王菲的私密話語
(i)王菲的迷幻嗓音
(ii)林夕的風月寶鑑


結語:林夕的世代風景

寫了這麼多的情歌,究竟是寫給自己的,還是歌手的?而觀眾想聽的,究竟是誰的愛情?

  林夕在訪問中這樣的躬身自問,作為寄身於流行音樂規範內的填詞人,「情歌」到底為誰而寫?能為他設想的答案有兩個可能:一是歌手,二是閱聽者。前者借用自己的聲情與歌詞的內容連身合體,共同唱演愛情言說的諸般色相;後者透過樂聲、嗓音與字詞的組合傳遞,藉以進入流行歌曲的聆聽世界,將樂韻與詞義化衍想像,同悲共喜。林夕的「情歌」,既是寫給自己的,因為當中有他個人生活體驗的寄寓,也是寫給歌手的,尤其是一些跟他相濡以沫的知心者,像張國榮、王菲(還有黃耀明與楊千嬅),此外,更是寫給閱聽者的,因為「流行曲」也是一種追求溝通(或消費)的大眾媒介。然而,林夕成功或獨特的地方,乃在於他儘管廁身於流行工業的體制內,時刻必須面對和顧及市場策略、集體合作的模式,而且當中不無限制,但他的歌詞仍能散發強烈的個人風格,而且引發時代共鳴,使他成為歌詞的「導演作者」(auteur)。我用auteur來命名林夕的詞藝,乃在於他的歌詞包含了「表演性」(performativity),他是寫者,也是「導演」文字的人,作為auteur,他的情歌具有濃烈的視覺風格、悲情意識、現代感和都市風情,能給予歌手高度的自我發揮與個性呈現,尤其是當中在自戀與愛人之間的游離與猶豫,散落於張國榮與王菲的歌音裏,都成為他個人鮮明的印記(signature)。這些印記包括高度凝煉的「情境書寫」,或寫心境,或寫實景,或託物喻志,或意識流動,景�境中皆載寓了層次分明、內涵豐富的人性感情;此外,也包括故事敘述的機巧,或借人物帶動情節,或以處境鋪排情緒,所描繪的眾生相如浮世繪,七情六慾皆入於世俗,使普羅大眾易於共鳴。通過比興、象徵、意象、矛盾語、對比法等修辭美學,林夕的歌詞畫面常常充滿聲光音效,人物表情動作活靈活現,能讓閱聽者的想像易於捕捉,並且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另一方面,林夕的歌詞也相當含蓄隱晦,詞意往往不會說盡或道破,在說與不說之間留有許多空白,由閱聽者自行填滿,因而倍添淒美迷離。可以說,林夕自八十年代現身以來,改變了香港流行歌詞創作的風貌,由前代(如黃霑、鄭國江)的古典文雅,經由林振強的現代洗禮,進入了日常口語的鍛煉和鋪陳、個人內心獨白的自我言說,以及迂迴曲折的感覺或感官呈示;正如〈約定〉所唱,林夕的歌詞像是寫在流行樂譜上的詩,也仿若一幅朦朧的心理地圖,讓香港的世代風景如歌褪變:

    還記得當天結他的和弦 還明白每段旋律的伏線
    當天街角流過你聲線 沿路旅程如歌褪變

洛楓 2010年7月


註釋:
《九分壹》詩刊於1986年12月創刊,由羈魂資助出版,編輯成員包括林夕、飲江、吳美筠和我(第二期加入李焯雄),前後共六本八期(二、三期合刊為「顧城•北島特輯」,「七、八期合刊為「詩與政治專輯」),至1990年4月停刊。當年詩刊出版後,由於開度與設計皆不依常規,曾在《快報》上被人遣責「過於偏鋒,故作驚人」。

林夕早期的三本散文集早已絕版,2006年由皇冠出版社合成《曾經:林夕90前後》一冊,重新印行。

這些年來填詞界的朋友如周耀輝、李焯雄等,都有向我言及用文化研究方法討論林夕歌詞的可行性,而多年來在學院教書,也遇上不少學生與研究生想做林夕的歌詞分析,但總感到數量龐大,盤根錯節,難於入手,但我知道已有不少相關的議題曾經或正在進行,而這一趟我的書寫不過聊備一格,用以盛載青蔥歲月的年代記認而已!當然,還有周耀輝、黃偉文等重要的「歌詞作者」(一如「導演作者auteur」),他們的作品既與香港的文化命脈息息呼應,也鋪演了一代奇異的情色景觀,值得關注。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