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評論] 評論:「身影低調」的香港現代新詩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江濤 幼苗筆手 2010-12-9 01:07:14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紫荊絮評•兩地閱讀篇》1:「身影低調」的香港現代新詩

江濤

低調,指頻率低的聲調,喻指一種緩和、謙讓的態度,也指一種遲疑、消沉的論調。

最近,在翻查資料的過程中,看到了廣東詩人黃禮孩在《詩歌與人•新詩90年序跋選集》(2009年)<序•寫在新詩的邊上>的一段論述:「……但到新中國成立後,詩歌卻進入停滯期。從1949年至1978年,這是現代詩荒涼年代,現代詩幾乎毫無建樹。這一時期,只有一個例外,就是現代詩在台灣保存了現代詩的火種。……在大陸風雨如晦的日子,台灣現代詩像火光照亮了母語的面容。……」

繼續翻讀其他有關香港現代新詩的書文,又讀到武漢大學古遠清教授在《香港當代新詩史》(香港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九章 <香港新詩評論發展輪廓>的第五節中寫道:「香港有無大師級的詩人?沒有。或請你寫下三幾位不是大師而是像台灣余光中、洛夫那樣著名的詩人,恐怕許多人也許會交白卷。詩論界的情形也差不多。」

如果說,作為後來者的廣東詩人黃禮孩,因為來往兩地次數少,掌握香港現代詩發展情況資料不足,致使在某些論述中的疏忽,還情有可原,那麼,作為多年與香港詩壇各種風格詩人交往甚密的老一輩研究者古遠清教授,在一本論「史」的書中,如此斬釘鑿鑿的斷言,真不知是因為其自信,還是做學問的莽撞了。

據我所了解,香港五、六十年代刊詩的文藝期刊就有31種,詩刊4種,文藝週報3種,以及2種報紙文藝副刊。在三、四十年代已基本解決了傳承與西化爭論後,詩人們自覺地進行各種詩歌的語言實踐,並曾發生過多場關於「格律派」與「詩歌現代主義」的論戰。《文藝新潮》與《中國學生週報》等的詩歌版面,在當時吸引了大批詩人寫作,發揮了巨大的文學影響力。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詩壇,是一個熱鬧的時代。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詩歌刊物和各種詩歌寫作流派的辯論都較五、六十年代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一批活躍於五、六十年代並堅持寫作的詩人,其作品風格漸趨成熟……

如此,僅從地域以外的角度看,香港現代新詩從1922年至今,給人的印象是模糊甚至否定的,有點類似一張所謂「低調照片」,照片裏的個人,是清楚各自的位置和存在,倒是看照片的人,因為攝影師採光的低沉——側光或逆光,致使無法一眼看清其內在的各種存在元素,需加以耐心的辨認辨析,才可還現場以本來面目。

那麼,近百年的香港新詩究竟有著一種怎樣的面目和身姿呢?我想到了香港詩人關夢南在《香港文學新詩資料彙編》(上冊,1922-2000)的<序>中所言:「多讀一點史料,便少一點偏見」,在紮實耐心做好香港新詩各種史料整理工作的同時,理順各種文學現象的語言內在邏輯關係。我相信,香港的百年新詩,是有著獨立而清晰的身姿,而非只是存疑一張「在場缺席」的「低調照片」。如果,把「低調」的光線調正,保存在照片裏的光芒,是否也照亮過母語的臉容呢?
2010年12





江濤,你是有心人。
但也不必為香港詩人著緊。正如你說,香港詩人已習慣低調,因為
他們覺得埋頭創作,才最為重要。什麼歷史,不是由一兩個人說作算,
歷史是要時間考驗的。內地學者從來看扁香港本土的創作人,非由
今天始,不必大驚小怪。他們這樣做,是有政治因素的。之外,
他們是井底蛙,未見過真正的藍天。他們看不起,不要緊。
不必爭什麼,自己做自己的事。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