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香港文藝傳奇:香港文學的推手羅孚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心雪 超級版主 2010-12-26 23:41:08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心雪 於 2010-12-26 23:47 編輯


作家羅孚在法國盧浮宮留影。

羅孚作品集最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第一批三冊。



  他,讓周作人的作品在多年沉埋之後重見天日;他,是金庸和梁羽生走紅華語世界的幕後推手;他,以一篇《你一定要讀董橋》推動了內地的董橋熱……他就是90歲的羅孚,老編輯,老作家,更是當代中國文學史的記錄者。近日他的《南鬥文星高》等作品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人們也因此有了走近歷史的機會。


  羅孚是何許人?

  上網搜“羅孚”兩個字,出來的是著名的汽車品牌。今天四十歲以上的人,哪怕是媒體或出版界的人,多數人對羅孚一無所知———盡管事情原本不應如此。

  但總有人喜歡敲擊那扇倣佛已經開始闔上的歷史之門,2009年一本比較暢銷的圖書《訪問歷史》重新提醒了人們羅孚的存在,一個叫李懷宇的年輕記者把他的目光投向了這扇似乎已經開始塵封的大門,從它的縫隙中看到了一段活潑的歷史:羅孚正是一出真實歷史紀錄片的記錄者或舞臺場記。正如一直與羅孚保持密切接觸、從沒有中斷過這段歷史研究的現代文學史研究專家陳子善所說:“今年九十高齡的羅孚先生是香港著名的散文家、雜文家、詩人和文藝評論家。自上世紀 50年代開始,羅孚一直活躍于香港新聞界和文藝界,他是半個多世紀香港文學和文化發展史的見證人和忠實的記錄者。”

  與金庸和梁羽生不同的是,羅孚幾十年來的文學責任與貢獻濃縮在他的筆下時,多半不是去充當文學歷史舞臺的主角———甚至也不是配角,更多的是一個忠實、忠誠的現場觀察者和記錄者。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今天還很難完整地評估他對現當代文學多方面的貢獻。


  香港文學的推手

  羅孚1921年生于桂林,1948年到香港《大公報》工作,編過《大公報》、《文匯報》的《文藝》周刊和《海光文藝》月刊等。作為一個報紙編輯和記者,當年羅孚主持的大公報副刊《新晚報》辦得有聲有色,不僅促使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的大行其道,也讓更多優秀作家如聶紺弩、葉靈風、董橋、巴金、周作人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變成人所皆知。

  羅孚激勵金庸、梁羽生新武俠小說的創作衝動,使人很容易忽視他的另一層面,那就是他所關心的並非金庸、梁羽生這樣個別的作家。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前,他就結識、接觸了許多有才華的作家,這裏有堅定的革命者,如夏衍、聶紺弩、秦似等人,也有如周作人這樣復雜的人物。他與曹聚仁一起,為周作人的《知堂回想錄》的出版百折不饒,親自為處境困難的聶紺弩編注詩集,向更多人介紹如董橋、西西、小思乃至如徐復觀、錢穆、侶倫等一批香港嚴肅而有格調的優秀作家作品。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周作人作品風靡大陸的時候,許多人並不知道羅孚、曹聚仁在香港的努力是多麼富有遠見。

  如果不是羅孚奇特的經歷———比如在北京閒居十年,羅孚其主要貢獻或許還主要在于記錄、發表與香港有密切往來的中國作家,但他在九十年代那段突如其來的經歷,使他有機會更多的深入內地優秀作家的圈子與之頻繁交往,留下更多關于這些作家的深刻印記,又轉化為許多文章和故事。同時他也為逐漸開放的中國出版界引入了大量文學創作的新鮮血液,如三聯書店出版港臺最有影響力的作家金庸、曹聚仁、葉靈風、董橋等人的作品、湖南出版周作人文集都直接與羅孚有關。


  羅孚與他筆下的作家

  讀者在閱讀羅孚作品的時候,會發現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離不開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作家,在他的大半輩子的寫作和編輯生涯中,他一直在觀察、發現中國最有才華的作家和藝術家的創作,他總是細心交往和傾聽別人的講話,閱讀大量作品。當他發現好作家的時候,總是可以很快就把握這個作家、作品內在的創作脈絡,用他獨特的語言來描述他的發現。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他對曹聚仁、葉靈風、周作人、金庸、梁羽生、董橋、林燕妮等一大批作家的評論。

  羅孚是金庸新武俠小說的幕後推手,又曾與金庸和梁羽生同事,而羅孚筆下的金庸卻非神聖之人,更像只有香港才能出產的一個敢于打拼的人:雖然不會武打,卻不僅對電影感興趣,還曾經學習芭蕾;五十年代甚至雄心勃勃地北上求職。羅孚寫金庸的時候已經不再需要去介紹金庸的成就了,但他在《香港人與事》這部匯集了眾多知名作家的文集中以羅孚式幽默這樣來描述金庸作品:“明知道他們不會武功,但他們寫出來的武功卻是人人愛看,而且看得入迷,廢寢忘餐。明知道那是假的,看得比真的還要認真。他們就是這樣以假哄人,編造假的武功,加上形形色色的包裝,騙了許多讀者,或騙了許多人成為讀者。”

  全面地把握羅孚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迄今為止他為別人創造的機會遠遠多于為自己留下的空間,如果上個世紀沒有羅孚這樣的作家記下那麼多歷史,也許就沒有人再記得這些歷史,許多歷史真相也就隨風飄逝得無影無蹤。正如一位曾經受惠羅孚的作家所說“有些人有些事,如果沒有人寫下來,後世就不會知道,許多有價值的或值得後人反復回味思考的事,就從此湮沒了”也因為如此,讀者和研究者會更加期望從羅孚即將出版的100多萬字的作品中尋找到我們解讀現當代文學和作家的更多有價值的線索,找到可以解讀他本人的更多線索,這樣做對這個時代對後人都是一份有價值的精神饋贈。(葉芳)


文章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 ... 2/25/c_12916934.htm





香港文學的推手?看來不是。羅先生的身份,一直是左派報界人物,他要推的不外是南來作家的東西,在他所編的副刊,究竟有多少個本土作家的作品?香港文學從來沒有什麼推手,因為本土作家,只靠自己能力走路。到今時今日都是如此。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