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書籍評介] [明報]獵書周記﹕文學的用途與濫用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心雪 超級版主 2011-4-5 06:07:08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明報專訊】這是一個準備好用iPad辦報的年代,這是災難愈來愈頻密而殺傷力愈來愈兇猛的年代,這是舊價值日漸崩潰而新價值的重建遙遙無期的年代,這是藝術(文字、音樂、影像)僅僅用來當作治療手段的年代……那麼,文學還剩下多少用處呢?文學跟人生還有什麼關係呢?這些問題教人不免疑惑,最好也問問哈佛    大學英國    文學教授瑪嘉麗.嘉芭(Marjorie Garber)吧,她會這樣回應﹕文學在此時此刻肯定是無用的,因為文學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任何作為,但她會補充﹕文學儘管跟世界一樣日漸式微,可文學卻一直是一股靜默地改變世界的力量。

瑪嘉麗.嘉芭在最近出版的《文學的用途與濫用》(The Use and Abuse of Literature)一書中指出﹕文學本來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像細胞一樣賦予閱讀者無形的力量,讓他們學習深入思考、辨析複雜而無標準答案的世界,從而消除令人無所適從的困惑,認識文學就是認知心靈,認知語言的智慧,不會迷失於表面的現象,對一切難以理解的事物都保持新鮮的想樣。


詩像傳染病,感染力永不消失

根據2002年一項美國    普查結果,少於半數的成年人在空閒時曾閱讀文學作品,很多論者都認定那是西方文明衰落的警號,但瑪嘉麗.嘉芭卻不以為然,她指出那只是缺乏文學訓練的社會普遍的錯覺,以為那是文學消亡的徵兆,但忽略了一個事實,儘管文學在今日已非最基礎的人文教育,可是沒有讀過莎士比亞(Willam Shakespeare)也聽聞過to be not to be的含義,正如他們也不知道艾略特(T. S. Eliot)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但他們透過電影、音樂錄像、廣告和歌詞,間接感染了詩的力量——詩像傳染病,看不見形體,但它散播著永不消失的感染力。

瑪嘉麗.嘉芭在此書滔滔雄辯,用積極樂觀的語調告訴讀者,文學家如莎士比亞、珍奧斯汀(Jane Austen)、艾略特、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作品不光光在文學院才有意義,在當今的科技世界裏也有全新的生命力,因為文學精神在於反抗,反抗一切的不公義、封鎖、禁制,也反抗一切不自由、不平等的社會規條——所有對文學的鎮壓猶如對生命的鎮壓,最終都必然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文學作品就是偉大心靈的具體結晶,它的本質就是「辨惑」和「解惑」。


不可將文學功利化教條化

文學不愁沒有用途,但文學時刻都在解放心靈的同時自我警剔,不可濫用——對瑪嘉麗.嘉芭而言,就是切切不可將文學(一如將心靈)功利化、教條化,她告訴讀者,文學作品不是治療社會的特效藥,尤其不可能治療社會道德,更不可能即時解決社會問題,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淨化心靈,只是因為它能夠潛移默化,開啟心智以「辨惑」和「解惑」,教導讀者如何去作出難以作出的決定,如何去表述愛其所愛,惡其所惡,如何去表述自己的想法與慾望,如何改變貧乏的人生,從而得到發現和追求的富足。

瑪嘉麗.嘉芭最具透視力的創見正是既不同意「現世主義」的虛浮,同時又重新形塑文學作品的「現代性」——她認為所有文學作品都必然具有現代意義,閱讀不同時期的文學,將之收納於自己的世界,將之據為己有,用之以面對現世的一切難題,這就是文學與文學史不可或缺的現世意義。


文章自: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402/4/nlgw.html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