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字花 2011年5月 《字花》第三十一期.戰鬥者,筆桿擊浪 +《筆尖》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五歲《字花》x楊學德tote bag 陪你走到天腳底!

夏日炎炎,《字花》為你送上清爽之選!快將出版的第31期《字花》,將隨書附送由楊學德設計的 tote bag!不論你是阿德粉絲,抑或是tote bag信徒,都不能錯過這次的出血大贈送!

年滿五歲的《字花》希望與各位讀者分享生日喜悅:純棉質地(棉布價格昂貴但我們堅持選用)、素淨的米白色、配合阿德跳脫畫作,喜歡《字花》的你定會喜歡這stylish小物。tote bag大小剛好能放進一本字花、一本最喜愛的詩集、又或是你個人的隨身筆記。

Read till the end of the world,只要手執一書,無懼世界末日。
請即到各大連鎖書店、二樓書店,將全新面貌的31期《字花》及tote bag帶走吧!






《字花》第三十一期 目錄
================

高俊傑 字花語

一頁香港•一頁普瓦捷
庫斯克  通識效應
宋治德  法國學運見聞

專題:戰鬥者,筆桿擊浪
啟首語
雷競璇專訪   溫文而堅定的異議者
雷競璇譯    革命
李智良     我們要毀滅舊世界並以__取代它
編輯部策劃   文人的戰鬥:罵戰群像
Manson Wong  The Last Resister
鄭依依     放大血汗工場內的呼喊
張翠容     她為和平鬥爭
徵詩      詩歌改變核世界

專訪
陳椎  詩歌沒有輕鬆的問題──胡言問多多
陳椎  空行的回聲──訪邁克•帕爾瑪

字花眼
凡音  當代藝術攻入中學

造字
李根在

兩期一書
易服
洋子yoko x 《紅格子酒舖》
漫畫騎劫文學
楊智恆  我們到維園去

閱讀年輪
外文書介
毛淳宇  Mark Fisher: Capitalist Realism: Is there no alttternative?
華文書介
阿修   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
作家評書
毛尖   外婆遇到愛瑪

植字練習
方格默  陰道
阿仔   燒炭
梁匡哲  擠電梯
masa   他們不把你當做人而把你當做禽獸
黎錦恩  腐爛的小孩
倫永成  井底男
編輯自言自語

植字
沈眠   睡在月亮上
謝孟宗  獲麟
黃穎脩  情節
梁璧君  房子裡的壁虎
陳黎   香港•二○○九�泰山•二○○九
凌越   我和市長握過手�在這方寸之地�詞語是魔鬼�召喚童年的陰影
銀色快手 垂滅之眼�夢的廢墟
張婉雯  打死一頭野豬
淮遠   米蘭二題
許知遠  不丹記行

專題:移動步族
啟首語
莊曉陽
歐陽乃霑 x 歐陽應霽專訪 打開自己感應世界之行者
編輯部策劃       行路數據
曾德平         行得正企得正,正念的修行
灕           而鼓聲一直在響
孫得欽         獵殺小紅帽

專欄
香港大靈異 陳雲 鬥法
復元時代  陳慧 刑警小津
道路以目  房慧真 流浪女
囈吔吔吔吔 羅文樂 藝術家讓時間遇上空間,組成瞬間永恆的時光(一)

雙城辭典
謝曉虹  掠奪
韓麗珠  做夢

文學花邊
果林   隱沒於傳記中的黑蜥蜴與薔薇:三島由紀夫與美輪明宏

文學踩入劇場
甄拔濤  對駱以軍,捱打

喧囂與躁動
郭詩詠  論李智良《房間》的城市書寫

獨立電影小輯
張翠瑜  獨立電影的四道風景
杜海濱  從自覺到直覺──淺談從《傘》到《1428》的創作
魏簡(Sebastian Veg),雷浩文譯 打開公共空間



第31期字花語:中門大開?進來吧!
�高俊傑

  上一期鄧正健以「即使我們是自行上路,字花仍然會如影隨形」作臨別感言,這個說法充滿辯證色彩:既窩心又嚇人,至少是對我而言。戰戰競競的感覺是從何而來呢?我已在《字花》混了一段日子,眼看著舊有的編輯群開山劈石,工作工作還是工作,名副其實絞盡了腦汁;新的編輯則磨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顯然未洞悉當中凶險。我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公因數。當中種種感受來得特別強烈。最確定的事實則是全無退路。連番開會後揀選了關於「戰鬥」和「走路」的專題——冥冥中這倒真的對了題,兩者都是亂世的重要意象。

  繞了一大圈還是說回雜誌的改變吧——改版的必要,既源於新人的加入,也是想與讀者建立更多的關係,讓人們在文字創作外有方法參與雜誌。於是發展了好幾種想法,第一是就每期專題向讀者徵照片作品,結果馬上有作品投來,還另附長長的解說,大意是說覺得《字花》創作的門檻頗高,有此活動真是大感鼓舞。我們受鼓舞的程度當然不比他低。

第二是更多透過Facebook徵詩、徵文,回應當下發生的政治、社會事件:「詩歌改變核世界」就是這樣的策劃。其實這也算是呼應了上一期封底「歡迎挑機」的字眼。結果是短短一星期內收到近五十首詩,剛上任的執編阿修嚇傻了眼:「這算不算中門大開?」

  中門大開的意思,也包括讓讀者更容易接收到訊息。但同時我們拒絕失卻某種判斷力。渡人者在引領路徑時必然要調整姿勢、步伐,但必須確定走在正確的方向。訪問比例大幅提高,指向的是訊息、觀點更直接的傳遞;但兩個專題裡都加進了類近冷知識的版面,讓讀者在作品以外,接觸到更多文學和文化知識的,同時從中領略一種知性、智力的趣味。

  另外,《字花》也組合了共十版關於書的版位,置放於雜誌較前的位置。這十版連續的版面,包括在視覺上對作品的重新處理:造字、易服、漫畫;也有傳統對書的介紹、評論,就是希望為讀者營造對書的新鮮感之餘,也兼有深度。

我對《聖經》內窄門的比喻,有時候相信,有時候不。但最確定的事實,不是門後的風光,而是很多時候走著走著,也自然走下去——全無退路的另一個說法。《字花》清點行囊繼續上路,而我們無比在意沿路認識到的人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何懼路遠?




第一期《筆尖》編者的話

不知寫作對大家來說是甚麼一回事?有人覺得只是為了交功課、跨過入讀大學的門檻,有人覺得是表達自己、勉勵他人的方法,也有人只為博取心儀異性一笑,但對更多人而言,這是內省、想像、紀錄、連結世界的必經程序,跟呼吸、吃飯一般理所當然。

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正處於一個日益嚴峻的冷酷異境。面對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和教育制度,也許這時文學更顯重要。有時人們愛好文學,喜歡寫作,不單關乎作品本身好壞,不單是為了躲進文字虛構的結界。我們相信,寫作是釐清自身位置的途徑——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不但反省自我,更觀察現狀,介入社會,想像未來。

過去三年,《字花》雜誌與何鴻毅家族基金合辦的「筆可能」寫作班,努力營造有別於常規語文課程的寫作經驗,透過寫作活動及田野考察,讓同學以嶄新的角度反思身邊事物。在各種約定俗成的桎梏、日復一日形成的無力感以外,他們想像自己身處一些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暗合社會現實的虛擬場景,尋找對應的可能;與導師在紙上談天說地,分享那無法宣之於口的自我;甚至走進從未涉足的社區,學習在陌生的環境裡領會小情小趣……這不僅是文字訓練,無疑也是想像力和勇氣的鍛煉。更重要的是,同學在過程中認識自己,更能勾勒出自己與身處時代的關係。

《筆尖》由此誕生。它象徵了年青人剛接觸世界的形態,尚有未被磨平的銳氣,準備出發且精神抖擻——透過尖銳、偏離世界的切入方法,年青人可嘗試在暗昧不明的世代中保持清醒,重新安置自己。站在寫作教育的前線,《筆尖》讓中學生發表觀察和感知生活的成果,也為中學老師和有志從事寫作教育的同路人提供各種教學與啟迪的裝備,陪同更多學子邁步走向那片時而明媚、時而黯淡的風光。

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發聲的途徑愈來愈多,但內容與篇幅也愈來愈瑣碎,如何培養同學完整思考和建立動筆習慣常令師長頭痛。疏於動筆的原因因人而異,也許欠缺動力,也許純粹對自己的能力失望。令寫作變得更平易近人、自然而然,正是《筆尖》樂意承擔的任務,及希望展示的狀態。「筆可能」寫作班為參與同學搭建的平台,將從《筆尖》綿延開去,讓廣大同學也能感受寫作、觀察、思考和想像的樂趣。

《筆尖》編輯部




《筆尖》第1期更正啟事

敬請讀者留意,《筆尖》第1期有以下錯誤:

1. 第4頁第三段第四行,「平衡宇宙」應為「平行宇宙」;第30頁第二段第三行,「他」應作「她」;第33頁自然寫作簡介第八行,「堪察」應為「勘察」。
2. 第9頁〈我的社區回憶〉的作者應為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中三的王悅珈同學。

為此,《筆尖》編輯部向受影響的同學及各位讀者致歉。





[明報- 專欄] 小思:筆尖下的經典重讀

小思:筆尖下的經典重讀

  《筆尖》創刊號,真叫我眼前閃光!先不說像B-612 那些小行星,因為他們是新星,理所當然讓他們的閃光,多閃一回,才再命名定位。

  我屬老一輩的老師,一看到「經典重讀」四個字,已經心頭叮的一響,再看題目〈每個人心裡都應有一座岳陽樓〉,好題目!作者一筆已打進每個人心中,且細觀他如何令今天的讀者特別是青年人讀了,都接受這座古老岳陽樓。

  當年我在堂上教〈岳陽樓記〉,當年?有數得計是四十多年前,我一本正經,義正辭嚴,逐字逐句,講大道理。似乎從沒考慮青春少艾的學生心中有沒有一座岳陽樓。如今人人心中只想買不買得一層樓的環境中,曾瑞明老師,竟有膽量舊事重提,果真具逆流而上的勇氣。我不禁先設想,他會怎樣打開話題?起承轉合,這起筆不容易。

  曾老師果然從買樓講起,首一段快筆一揮,道盡地產商樓盤廣告的病態消費教育。從那些鋪天蓋地的樓盤廣告,如何轉到岳陽樓,更重要是怎可以再轉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作者襟懷?那真考功夫!嘩!犀利極了,今天流行關鍵詞都用上:公共空間、關懷、自我膨脹、支持專制獨裁、支持民主普選、面書、iPhone、私有產權、亞當.斯密經濟理論、共感……竟可言之成理轉到「由是你會明白我們現今在報章雜誌看到的消費式、享樂式遊記正好反映大家都齊一地沉淪,而不是〈岳陽樓記〉脫離我們生活,或者陳義過高」的結論。

  由今天生活切入古代話題,是最佳的授課技巧。曾老師幾乎把通識、德育混和成一體,解讀了古人作品,也有自己的批判力度。如果多加一些文學欣賞角度,就更理想了。


(小思:〈筆尖下的經典重讀〉,專欄「一瞥心思」,《明報》C09,2011年5月22日)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