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關夢南隨想] 內化的諷刺與抒情--序西詩集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關夢南 極品XO 2011-5-20 18:00:19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如果說辦《秋螢》值得驕傲,那是因為詩刊曾經為波希米亞與西草這樣優秀的年輕詩人,提供了一個練筆、成長,與發表的平台。波希米亞出詩集了,作品獲得廣泛的認同,現在輪到西草,我再次執筆為序,不無喜悅、激動之情。西草與波希米亞的路數不同:波希米亞的詩帶有厚重的生活感與民間味,而西草在感性經驗的書寫以外,恐怕還多了一層知性的思考與文字戲遊的味道。

如果順序說西草的佳作,第一首無疑是<白晝的史詩>。這首詩不長,可全錄如下:

一、

我是光明正大的太陽

今天看到了一個農夫

用鋤頭斲斷了一根自己的腳趾

他喊:「慘啦慘啦!……」

我想:「怎麼慘叫聲都一樣?」

事件發生在白晝

二、

我是光明正大的太陽

今天看到了一個工人

被機器切斷了一根自己的手指

他喊:「慘啦慘啦!……」

我想:「怎麼慘叫聲都一樣?」

事件發生在白晝

三、

我是光明正大的太陽

今天看到了一個寬帶推銷員

被第n個路人拒絕

他說:「沒關係。太感謝你的時間了!」

我想:「怎麼慘叫聲不一樣了?」

事件發生在白晝


作品三個畫面並置:農夫 / 用鋤頭斲斷了一根自己的腳趾;工人 / 被機器切斷了一根自己的手指;推銷員 / 被第n個路人拒絕。但有趣的是:前兩個人喊慘啦慘啦!……,第三個人沒有喊?詩有更深一層對人物的同情,批判好在冷峻內藏、沒有浮在表面。

另一首同樣令我留下深刻印像的作品是:<上海街憤青>。這首作品活現了一個社會邊緣青年的狀貌與心態,用的是白描手法,再夾雜適量的廣東話--「加入過社團發過圍」、「那倆有傾有講的差佬」、「阿爺起碼養大了阿爸」……無疑豐富了地方詩歌的語言與質感。詩寫得最好的是結段:

晚飯。阿媽遞給我一份

新鮮的求職廣場

啪!我把筷子擲下

正想要埋怨一番的時候

她把掉落桌上的叉燒

夾起,放入自己碗裡

說:飯趁熱吃

看到了叉燒的重量

乖乖的,我說



如果沒有這一段,<上海街憤青>都寫得好,但那是一般的好,不是特別的好;有了這一段,憤青人性的另一面流露出來了,是的,為了一塊叉燒及其重量。這樣的埸面,不只是憤青的埸面,感謝詩人,令我們得以重温。

西草詩集分七輯 :「夜夜煙圈」、「城市老鼠」、「遠悼」、「夢見香港」、「我們將會重遇在巴黎南端偏遠的茶館」、「西伯利亞的信仰」與「大悲咒」。七輯各有明顯的話題,有些對作者意義持殊,見題思義,如「夜夜煙圈」與「夢見香港」;有些是生活的風景與思辦,如「城市老鼠」與「我們將會重遇在巴黎南端偏遠的茶館」,更有一些是歷史的印記(如「遠悼」)或文字遊戲(如「大悲咒」),但寫得最成熟的一輯--「西伯利亞的信仰」,卻好像沒有明顯的主題,說是「信仰」,大概指冷記憶吧。這一輯收九首作品,首首可讀。

第一首<連花開的聲音都沒有>揭開了序幕,看得人心寒。生活在這樣的城市,很多人寧願去死:「一方塊建築 / 一塊平直的路 / 沒有人知道它們的意義 / 但知道它們的安靜 / 交通燈知道 / 欄杆知道 / 郵筒知道 / 城市的衣服是安安靜靜的 / 連花開的聲音都沒有……車代替了馬 / 馬因此高雅 / 其他一切 / 都在流浪 / 冬季在流浪 / 塵在流浪 / 流浪狗在流浪 / 廣播在流浪 / 城市中摻雜的聲響 / 不論分貝 / 都只為絕對的安靜 / 加上禦寒的大衣 / 城市中的人 / 安守本份 / 安安靜靜地做人 / 在安安靜靜的 / 港口城巿」。「結句「城市中的人 / 安守本份 / 安安靜靜地做人 / 在安安靜靜的 / 港口城巿」。內容大部分用反諷口吻,舉重若輕,指的就是這樣的感情處理。

也許,作者要寫的是城市背後的政治故事,但與之前的「遠悼」作品相比,其跨度令人刮目相看。那不但指文字的簡約--沒一字的嘮叨,更指思考的節制--直道,卻又置身事外。如果說完全是冷筆,卻又不對的,只是冷中見情,與熱中生情,是兩種不同的趣味。少見之為怪奇,自古皆然,如 <西伯利亞>:

一個離鄉別井的電工

單身

獨居

於這個長年被冰雪封鎖的地域

他雖然舉目無親

但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房子

一塊完好的鏡子

一輛車



只要有空

他會把車開得遠遠

停靠白樺林

一枝煙的時間

全用作思念家鄉的愛犬

讀這一首詩,我不其然憶起三十年代江南的李聖華,在<生命那裏是寂寞>中,他也曾說過這樣的話:

我有滿案的詩詞,

我有一風琴,

我有一臨河的小窗,

生命不算寂寞了。


一個四季如春、一個陌生苦寒,兩個寂寞的畫面對讀--自足之情相同,但論意境,前詩無疑比後詩呈現更多的空靈。我尤其喜歡這兩句--「一枝煙的時間 / 全用作思念家鄉的愛犬」。為甚麼思念家鄉的不是「人」呢?這裏恐怕又有深意。「冷記憶」之所以有時令人激賞,不外寒冰中還有那麼一點點倖存的熱。熱,就是「一枝煙」、或「一頭愛犬」,那是在無情的氣候中,人仍可活下去的牽掛、温存,與力量。

這輯寫得很好的作品,還包括<誠如所願>的「正言若反」;<信仰>的與物言情;<穴居>的陌生反諷……很明顯,西草不但學漢詩的賦,那一種鋪陳、叙事與抒情,還內化了西方式的諷剌、自嘲與冷謔。前者,大部分的香港詩人都優而為之;後者的運用,就不是那麼得心應手。後者的養分,對一個詩人為甚麼這樣重要?可讀一讀<信仰>這首短作:

回程途上,我和我的單車

遇見一名孕婦

我載她回到她家門前

並帶著一份戀愛 離開了

單車除了是單車以外

竟沒有半點妒忌

我感謝它沒有生命

並開始對聖經故事

產生了興趣


與物言情,古典詩不少,歐陽修的「淚朖看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就是一例。但西草展現的是另一種不同的情味:其一,我與孕婦之情;其二,單車與我之情。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顧城:「我覺得 / 你看我時很遠 / 你看雲時很近」,說的都是情景交融,但西草偏偏說:「我感謝它沒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妒忌,這是解讀陌生化的驚喜。

很多人的才華水花四濺,我欣賞西草的成熟內斂。他沉默地寫,靜靜地,甚至不爭取發表的機會,與其如此,方可走更遠的路。寫詩是寂寞的事,有人常掛嘴邊,他卻以行動來證明--本來如此。是的,本來如此。



* 本文僅以作者名義轉截於此





此帖僅作者可見
此帖僅作者可見
此帖僅作者可見
此帖僅作者可見
此帖僅作者可見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