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書籍評介] [信報] 銘予:在詩歌的流閃中傳承六四(書六四詩選集)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心雪 超級版主 2011-6-4 17:45:36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心雪 於 2011-6-6 02:57 編輯

在詩歌的流閃中傳承六四
銘予

信報副刊│讀書版│2011年6月4日



六四與詩歌的關係,緣來有自,王丹《沒有煙抽的日子》,張雨生唱出「那就劃一根火柴吧�去抽 你的無奈」。劉曉波亦在香港隱密地出版過一本詩集《念念六四》,更與妻子劉霞對寫詩歌相濡以沫。紀念六四的傳承在香港一直未斷,因到目前為止,香港是唯一 在中國言論自由的地方,但未來言論逐漸封閉和自我審查,官方和教育對六四言論故意的扭曲和淡化,那種走向確令人感到焦慮和不安。

我們有一樣 要緊的事情可做,就是記錄和傳承六四最真實的信息,民主與自由的執着,而詩人的敏感亦可在當中濃縮自己的情感和思辨。文學雜誌《字花》出版的《一般的黑夜 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集合了眾中港台作家為六四事件而寫的詩歌共一百三十首。讓我們再說一次六四,不再用什麼代號,就是詩人記憶中的六四火種,如 何去燃燒和挽回大眾的關注。
跟《香港六四詩選》的字花編委鄧小樺對談,問她為什麼會有編香港六四詩選的構思,她說早在大學時代已很想整理六 四的資料,也是眾多文化界朋友的追求。而字花在2009年舉辦了「六四二十周年詩歌音樂會」,曾與老中青三代的詩人,加上抗爭社運的樂手一起思念六四,一 起度過憂傷的午夜,至有了「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的名字。



像地衣一樣在香港蔓生


這次六四詩選的出版也飽經艱 辛,在申請藝發局資助時評委不太懂香港詩人的六四詩歌,而在發行時也曾受到中資大發行商的拒絕,編輯也是近乎義務性質地工作。不過最終《香港六四詩選》也 得以推出市面。鄧小樺跟我語重心長地說:「六四已是香港人內化生命中的一部分,已成為香港人的本土事件,是香港人自己的事。」是的,如何在生活中抗衡六四 的逐漸失語,《香港六四詩選》是必要翻閱的。

《香港六四詩選》中,提供六四研究資料和捐助的詩人劉偉成,認為詩選就像地衣一樣在香港蔓生: 「地衣只能在空氣清新的地方生長。如果六四詩選可以在香港出版,那代表香港還是自由的空間,這是我們心理上的最大安慰。」的確,在香港這本詩選還能夠成功 申請藝發局的資助,可以找到田園書屋負責發行,是一種安慰。而劉偉成亦希望這本詩選可以拒絕遺忘:「六四,對於香港人來說是一場夢魘,不少香港人都期望去 遺忘它,但『遺忘』是柄雙面刃, 一方面確實令人不覺悲痛,但另一方面也令人麻木了,令人不能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他希望六四詩歌的聲音可為社會走出美妙的平衡,走出這種囚困,可以 成為獨立的個體。



詩人廣場的意象濃烈


年青詩人雨希對《香港六四詩選》表示樂觀:「有此類書總是好的,每年累積,就是一種分量。這些年來有人以過來人身份講述,有人以詩歌表述,有人以畫像表達,讓『六四』二字不只是一組數字,當中有真實的人的感情。」詩歌這一種 載體,會否怕讀者看不懂?「常有人說新詩難明,這本六四詩集集合了多位詩人就同一主題所寫的詩,力量有之,柔情有之,意象有之, 直白有之,我想總有一首可以打動任何一位讀者。」作為文藝書籍編輯的她,對六四詩選的出版也覺得有拒絕遺忘的作用:「就其意義而言,出版了被人讀到了, 已達到毋忘六四的目的。 」
曾經歷和目睹「六四」事件的詩人,他們會將事件的臨場感呈現,經過詩人隱喻和思考的重組,驟變成他們心目中的六 四。老一輩的詩人大多意象濃烈地道出他們對事件的痛心,情緒濃烈而尖銳。戴天〈六四的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道出現今中國新傷舊痕纍纍。蔡炎培〈戰車 與坦克〉,強調擋着坦克的王維林是不寫詩的詩人。而西西〈六月〉以美麗中逐漸聯想的殘酷空間,嚴峻的六月有着對中國未來的迷惘感。崑南憤怒的詩題〈OH MY LORD THOSE FUCKING TWENTY YEARS〉,直斥荒誕的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也斯以國轉化為家庭的〈家三首〉,天安門廣場的意象成了家庭被破壞的感覺,只好四處飄泊。葉輝與〈我們回到空 寂的廣場〉,揮之不去的廣場記憶,纏擾着燈光時明時滅的意象,最後只餘下一陣虛無的無力感。
老一輩詩人的詩歌正如詩集中的專題「走,走到一九八九」,北京的六四現場,詩人很多是從中國歷史脈絡去思考六四,正如序言所說「以紀錄他們長年的思考、穿越時間的長歌」。六四那杯濃烈的苦酒,老一輩詩人在詩歌中徐徐喝盡。



中青代的六四日常思考


中 青代的詩人在處理六四的議題已呈多方面的思考,如傳播媒體給予他們直播六四的陰霾和焦慮,拒絕建制對六四的遺忘,也對六四更多了一層審視。游靜〈家私奏鳴 曲〉等以電視和媒體的視覺,長途電話的接通呈現六四的影像和思考。陳滅以〈看不見的六四〉說「再說一次六四?六四,再不用代號�六四,一九八九的六四」, 用直視的目光抗衡遺忘。

黃燦然以他的場景詩〈維園〉,在維園生活的日常中,除了跟女兒閒話日常的家庭樂,亦偶爾憶起了陪「他」參加燭光晚 會。劉偉成〈中藥店的鹿茸頭蓋〉,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焦慮,從鹿茸頭蓋觸動了六四的聯想。廖偉棠〈寄自北京:六月四日晨歌〉,用風箏與浩大的黑夜意象,也令 我們在六四的黑夜中繼續驚醒。日常種種的物件和風景,偶爾牽動着詩人六四的傷痕,不得不用文字去疏理及療傷,讓詩歌的流閃中保留他們感情上的點點滴滴。他 們書寫的正正回應「敲問石頭,思念死者」的主題,在生活的日常中「表達對於真相和正義的執着,以及對死者長久的哀思、持續的探問。」



八十後詩人的傳承


當中最後一章為〈我們一樣年輕〉,有八十後的詩人雨希和洪曉嫻繼續為天安門母親咆哮,文於天〈第四天的事〉「哪個方向是孩子的天空」,心雪〈我們比六四黑夜更深〉「將他們黑色的眼睛給了我們」等,未能盡錄。

於 接近1989的年份出生的心雪表示,讀書時課堂上少有提及六四,但她仍可以在傳媒和網絡中接觸相關的資料,到了大學時代才深入地認識了六四。對於六四的感 受,心雪自言不及那個年代曾經目睹,甚至參與過事件的詩人,她的某些同代朋友,更變成了更抽離的觀察者,當六四只是歷史事件去對待。

但鄧小 樺覺得詩歌對時間的跨越感很大,可以超越樊籬,詩的載體可以打開自己,讓六四接納為自己的東西,讓詩歌也可發揮一種公義的作用。詩歌的想像力與抒情空間, 幫助他們進入歷史,尤為值得注意。我也很認同年青詩人詩歌中的情感,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局限,傳承了六四思緒的流閃。讓我們跟詩人撫摸書底中六四死難者的名字。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