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字花 2012年1月 《字花》第三十五期.一臉之差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字花》第三十五期
Jan-Feb 2012

---------

字花語
洪曉嫻 在末日來到之前

一頁香港,一頁瑞麗
嚴翔衛 鉄火
薛寶  邊疆西餐與小籠包

封面專題:一臉之差
陸穎魚 啟首語
黎紫書 色相
麥曦茵 別看。這封信不是給你的
劉霽  熒光幕上的臉
鄭政恆 他人的臉
Geeio      Under Your Skin
小橋宅 化妝

字花眼
謝馥盈 淮遠的昨日之怒
謝馥盈 從遠景到近鏡──閱讀小川紳介的距離
高俊傑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兩個楊牧

移印
MO DESIGN X 杜家祁手稿

兩期一書
易服     Dirty Paper X 《魚咒》
漫畫騎劫文學 Overloaddance 〈魚咒〉(上)

閱讀年輪
紀逸  暗影蝶舞於恬靜之外──Martin Booth A Very Private Gentleman
阿修  尋求香港文學可持續發展之道──葉輝《Metaxy:中間詩學的誕生》
楊佳嫻 大雄補天──讀鯨向海《銀河系焊接工人》

植字練習
張詩勤 一個人獨處的夏日
甄國暉 在另一個身體醒來
阿布  詩兩首
C人匡 詩而且不僅僅是
杏   自設限期
張先生 它是藥,所以被喝光
編輯自言自語

植字
達瑞  在托雷多遇雨
黃茂林 詩兩首
陳滅  貓踫翻了酒瓶
游欣妮 我的地址
陳麗娟 寶藏巖怪屋紀事
曹疏影 傳奇兩種——為明亮的虛無

詩歌佔領中環
陳滅  大廈輓歌
洛謀  啤牌之城
鄧小樺 出來

詩詩:愛荷華 謝曉虹翻譯
祖爾.托萊多 因為在這裡他們都想要遺忘� 僵硬的紫羅蘭
妮爾.列根  藝術歌曲� 愛荷華城六節詩� 關於愛荷華城六節詩的筆記

走著瞧:洪慧小輯
洪慧   關於聲韻學� 翼翼� 鑿鑿� 甚至雙手攤開� 崗位
盧勁馳  一套疾速行進的聲韻學──為洪慧小輯所寫的閱讀札記

專題:說不盡的外傭故事
洪曉嫻 高俊傑  啟首語
陳椎       沒有牆壁的房間──初探印尼女傭寫作群體
林歡曉 莫昭如  只為生活得更好
洪曉嫻      走進鏡頭下的外傭故事──專訪《媽媽離家上班去》編劇梁佩佩
羅貴祥      否定自我:文學寫作的位置與外地(外藉)勞工

專欄
陳雲  香港大靈異  伯公與地主
陳慧  復元時代   時間關係
房慧真 道路以目   喪家之犬
羅文樂 囈吔吔吔吔吔 那些年,我們都在素的描

喧囂與噪動

文學踩入劇場
張翠瑜 許競思  培育臥虎與藏龍的少林寺
王昊然      在南方的後花園寫戲
潘詩韻      創作何為
小西       陳炳釗的語言探索

梁寶山 黃新波「深刻人間」──待領的左翼遺產
陳智德 游離視角下的超越──陳耀成電影《大同:康有為在瑞典》初論
董啟章 作為烏托邦小說的《大同書》

四方月亮 北歐譯介小輯
盧勁馳        啟首語
Oceane譯      北歐作家的福利保障
彭礪青        懷疑論者與個人──埃凱洛夫與瑞典現代主義詩歌
三三譯        女性的合唱
Sabrina Yeung譯 派歐羅•安奎斯特:「我們生活在北歐的黃金時代」
Sabrina Yeung譯 五位偉大的民族人物,從歌本哈根到雷克雅維克
鄧正健       孤獨也是蒼白的





字花語

在末日來到之前


�  洪曉嫻

  2011年肯定是多事的一年,世界面臨強大的改變,從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開始,反政府浪潮席捲全球,從中東燒到北非,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地青年紛紛起而反抗,推翻貪腐的極權政府。然後浪潮燒去歐美,英國學生上街抗議學費暴漲、美國青年發起佔領華爾街行動,對資本主義使貧者更貧的不滿形成全球大串連。

  這邊的香港,卻是面對巨大分裂的時候。一方面行動者愈發明白「行完就算」的示威對統治者而言毫無影響,只能以更激進的方法對抗不再是人民的政府;另一方面市民在艱苦中,把責任推向更弱勢的一方,反對新移民、反對外傭居港權的行動接踵而來。雙方都陷於無力的摔角之中,無論是在看不見出路的行動,還是犬儒的生活態度。

  但我們仍然相信,在這崩壞的世道之中,藝術可以治療我們的傷口,藝術可以悄悄縫合分裂。今期《字花》專題關注外傭(自我)書寫,希望從不同視角看這些異鄉人在香港的所面對的諸種壓力,書寫和劇場如何幫助他們面對和改變這些壓迫。在剛過去的11月,我們把詩帶到佔領中環現場,參與者除了詩人朋友和行動者,還有其他日常被困於辦公室的人,我們在寒風中讀了一夜的詩。植字裡刊登了其中三首作品,全部都是對資本主義的反思:這個城市何以會走到如此敗壞的地步,使人一再想狠心將城市腐爛了的部分捨割,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我知道這些都說得太早,如果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終會終結,這個末日也等得太久,恐怕在真正的世界末日來到以前,現行的社會制度已經把我們每一個都折磨得半死:過長的工時與沉重的生活壓力,顯得藝術和追求改變是過分奢侈的事。

  儘管如此,我仍想到聶魯達的一首十四行情詩如是說:

海浪在不安的岩塊上碎裂,
明亮的光在那兒迸破,綻放出玫瑰,
海的圓周縮小成為一束花苞,
成為一滴藍色的鹽而落下。
噢,綻放於泡沫的木蘭花,
迷人的過客,它的死亡開花
又消逝——週而復始的出現,消失;
破碎的鹽,令人目眩的海的運動。
你和我,愛人啊,讓我們一同封住沉默,
當海洋摧毀它無止境的雕像,
推倒它衝動的白塔;
因為在漫漫水波和滾滾砂石
交織成的隱形織物裡,
我們支撐起獨一且多難的溫柔。(〈早晨之九〉)

  這不正正就是我們的處境嗎?如果我們是海浪,努力的沖刷那磐石一樣的社會,每一次都留下一朵鹽花,然後破碎,又消失。盤石不轉移,而我們感覺疼痛,從肉體也從精神的疼痛(就像每次大型拘捕後,甚至僅僅是與反外傭人士辯論平等後,也感覺身體的某一部分被挖空、擲在地上)。可是沉默,可是在這樣的社會中連沉默也成為幫凶,路有凍死骨沉默就是讓一個又一個的人在你面前被車輾死,你卻毫不憤怒。我們毫無選擇,只能一再衝向那頑固的制度,期許有一天改變會因為眾人的決心而到來。
假如2012年是世界末日,那就讓我們在末日來到之前,繼續為美好的生活努力,仍舊期許我們走在同一道上,集結成「獨一且多難的溫柔」。






封面專題:一臉之差

啟首語:迷路的臉

�陸穎魚  

  臉,或完整,或缺陷,或美麗,或醜陋,或善良,或暴烈,每人都配有一張,及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與衝突的神秘世界。然而,現今科學及醫學昌盛,我們已經可利用技術去複製夢想中的臉孔,變臉已非天方夜譚。但無論那張臉是天然抑或偽造,有些時候,我們對鏡自照,意識依然難免會突然在迂迴曲折、疲憊不堪的五官中失去身分與位置。然後,漸漸,忘了自己是誰?

  美國著名電影男演員格力哥利柏(Gregory Peck)曾說:「一個人的生命其實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他周圍的人。」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臉也不僅屬於自己,它具有各種不同面向,對於他人另有一層意義。太陽底下無新事,現今我們可以透過先進的醫學技術去整容,可是臉貌美醜與否,表面上亦只是一個標籤、一個頭銜,那皮肉之下又隱藏了甚麼不可告人之物?

  本輯以「臉」為題出發,邀來幾位作者以文字為工具,為各種人臉化妝甚至整容,試圖從不同文本與媒介當中尋回還原各種人物正在迷路的驚慌神色。黎紫書的小說〈色相〉,當中人物的臉都跟欲望連接,時而出現,時而隱藏,讓讀者無法捕捉眉目的完整,整個故事由過去的臉、回憶的臉、現在的臉堆砌而成,猶如一幅馬賽克的畫像。

  麥曦茵的眼角膜早前突然脫落,有一段時日,她的眼睛都是隔著厚重紗布去生活去工作,更令她有感而發地寫下一篇私密性極高的愛情散文,明目張膽地通過回憶及小故事去解放自己的情緒起伏變化。而Geeio Yuen則以兩幅畫作去表現並且放大女人的臉,一美一醜,對比鮮明,玩味十足。

  時間不等人,臉容日漸老。2011年已成為歷史,去年有多位風雲人物逝世,如金正日、拉登、卡達菲、喬布斯;文學及電影戲劇界則有哈維爾、森田芳光及木心同時世界各地的抗爭運動亦此起彼落,如佔領華爾街、烏坎村村民抗議、撐粵語行動等等。當中包含平凡或不平凡的臉孔,當中我們又記得多少?

  環球經濟已經一體化,資本主義遍佈任何一個社會,人類的感受力逐漸變得一文不值,許多人連一秒的回憶都記不住,更何況是一張日常不過的臉。誠如辛波絲卡在〈旅行輓歌〉寫到,「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無一為記憶所有,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問候與道別,在匆匆一瞥間。過與不及,脖子的一次轉動。」




第35期專題:說不盡的外傭故事

啓首語:看見,看不見

�高俊傑 洪曉嫻

  自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留宿家庭傭工供給不足,政府開始准許輸入外地傭工作家務勞動工作。目前,居港外傭數以十萬計,每逢假日,在街道、廣場、公園上,往往可見外傭姐姐唱歌跳舞又或是販賣家鄉小物。然而外傭在港人眼中,一直都是熟悉而陌生的一群——我們或者同住,或者在路上相遇,目光所及,但沒有交匯。

  外傭居港權案鬧得滿城風雨,市民驚恐於外來者剝奪港人資源,這種排外邏輯與2001年港生內地生子女居港權事件同出一轍。排外邏輯無論在理據還是數據上,都只是空中樓閣,根本無可討論。明明活在同一個城市,明明是常見的鄰人,我們卻鮮有聆聽她們的故事。故事的匱乏,使我們不願將她們理解成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而是面目模糊的一群家務勞動者。



  一如所有族群,藝術也一樣在外傭中生長,如果我們細看她們的生命敘事,外傭群眾終究是複雜而多樣的,書寫的現實與想像,或者可以交織成更立體的外籍家庭傭工形象。陳椎訪問在港書寫的印尼傭工文學團體,展現她們如何從繁重的工作中,堅持以書寫表現自身的生活狀態,在紛繁多姿的作品中,除了顯示外傭對香港的想像,也從文學裡重建外傭的視角。莫昭如從事民眾劇場多年,重構壓迫現場以外,也試圖尋找出路,無論是舞蹈還是劇場,都是外傭的身體書寫。郭臻執導、梁佩佩等編劇的〈媽媽離家上班去〉是另一種角度的書寫,編導細緻複雜的觀察,以本土青年的角度再現外傭離家來港,原應投放於原生家庭的母愛失落,當中的無奈與深情。

  最後,羅貴祥的〈否定自我:文學寫作的位置與外地(外籍)勞工〉提醒我們要突破二元對立的假像,無論是民粹群眾與知識分子的對立,還是文學與社會的割裂,也必須小心處理,一旦割蓆必然會成為一道本土與外地間無可修補的傷口。而書寫外傭以及發掘外傭自身的書寫,便是為了努力重建一道連接彼此的橋樑。是次專題的文章,無意為她們的生命代言,而更接近是一種共同的發言。

  如果我們能夠看見,是因為我們從她們的生命中也看見了自身。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