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文學界Gossip [明報•世紀] 住在香港的蘇童會寫什麼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住在香港的蘇童會寫什麼
[ 2012年3月9日 │ 明報•世紀 │ 文:莊舒婷 ]



大陸著名作家蘇童這次來香港,是受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駐校作家計劃」的邀請。從今年二月到四月,他一直居住在香港,其間在港大舉辦講座和擔任寫作競賽評委。其實,蘇童每年都來香港,但是並沒有過「居住」的體驗。每次都是旅遊簽證,最多只有六天,而現在既然有這樣的機會可以長住,他覺得挺好。現在他住處在半山一帶,環境很安靜,用他的話說,甚至有點「不像香港」,因為人流很少。以前他常住的銅鑼灣、尖沙嘴,都是遊客聚集的地方,而這次來,看見了一個安靜的香港。港大文學院給了他一間辦公室,他也喜歡在那裏安靜的寫作。

不過,當問到是否會考慮在創作裏面加香港元素,蘇童覺得這還是蠻難的。「別說住兩個月,就是一年兩年也不一定能寫好香港。香港這個地方還是要留給香港人來寫。」他始終覺得,觀光客的心情是「飄」的,即使住上兩個月,也只能算是「長期觀光客」,不夠資格寫城市。

不敢輕易寫香港

這也是為什麼他雖然走南闖北很多地方,卻很少寫關於旅行作品的原因。「怕一寫會對不住一個城市,」他說, 「比如羅馬我都去過五六次了,也很喜歡,但就是不敢下筆去寫,因為文字相對於城市的輝煌和偉大來說,太弱小了」。

自2009 年長篇小說《河岸》問世之後,蘇童又在潛心創作一部新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已經寫了兩年多,在敘述上延續《河岸》的時間點,時間跨度很長,從八十年代末寫到兩千年。但是背景不再是《河岸》裏的油坊鎮,而是回到了他以前的「香椿樹街系列」,再一次承載他關於鄉土的記憶。曾經有讀者質疑蘇童,說他走來走去都走不出這個「香椿樹街」。可蘇童另有看法:真正的鄉土是寫不完的, 一個好的創作者,能從他的鄉土記憶中受用一輩子。如果它真的是你心中的鄉土,那麼你就要不停去寫。蘇童相信,一個作家在每次寫小說時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但這些遺憾可以「旁生枝節」,成為下一次創作的素材。「寫故鄉其實是在做加法,會愈寫愈多的,這次創作可以說是我的又一次還鄉。」

和上一篇比起來,新小說會更注重故事性。在上一部《河岸》裏蘇童運用了大量的意象、比喻和象徵,而這一次他會在人物塑造和故事上用更多的力氣。所以,用蘇童的話說,這部小說恐怕會「更好看」一點。而至於風格轉變的原因,蘇童解釋這是他一貫的做法:迴避寫作慣性「不一樣才有意思。如果打開新的小說一看,和之前的差不多,讀者讀着沒勁,我自己寫着也沒勁」。不過故事性當然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更希望自己選用的人物,交織錯雜在一起可以形成某種敘述張力。

作家上了年紀怎麼辦

在新的小說中, 「時代」將再次成為敘述的對象。「以往我的小說通常也是有年代的,但通常被我虛化了,就像是一個舞台的背景,放在那裏。它有時會發光,有時候會被忽略。而新的小說和《河岸》一樣, 時代不再是背景,而成為被敘述的目標。這一次是八九十年代,只不過這個時代是被我小說中那幾個人物拖着走,或者說時代拖着這幾個人物走,都可以成立」。

當記者問到,一向擅長寫中短篇小說的蘇童為什麼開始對長篇感興趣時,蘇童坦言這也來源於一種「危機感」。他有一個觀點,就是上了年紀的作家一定要開始着手寫自己「夢想中的作品」,即最想寫的那一個。因為他認為中國人身體不比老外,年紀漸大精力也不如以前,而寫作不單是腦力勞動,也是需要身體好的,尤其是寫長篇,是巨大的全身心的消耗。蘇童一直很享受寫短篇小說的過程,但是作為一個已經四五十歲的作家,他覺得接下來的時間應該投入到他最重要的,夢想中的作品中去。那麼「夢想中的作品」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香港寫一部寫不完的小說

「首先,它的文字一定是出其不意的。如果讀者讀了這一句,看到下一句和他想的很不一樣,那麼就是我想達到的狀態。」另外,他希望新的小說能達到一種「舉重若輕」的境界。

「對於這麼一個龐大的資訊非常大的時代,我必須用非常輕的方式。不能什麼方面都寫:改革,發展,人的物化,靈魂的迷失……我必須找到一個角度,用一種很輕盈的方式,來描述一個很沉重的現實內容。這就是我滿意的作品的狀態」。

好小說需要好的地基。蘇童覺得《河岸》的成功之處就是在於, 「河」與「岸」之間帶有某種微妙的哲學意味的關係,而這成為了他整篇小說發展的動力。而現在這個小說,它也要有一個堅實的地基。他進一步解釋說,故事本身不能說明什麼,但是它搭建在什麼樣的基石上,這就很講究。舉個例子,是花崗岩的,還是水泥地的,是瓷的,還是木頭的,這個當然有區別。所以講故事要看在什麼平台上講故事,以及這個平台背後的隱喻,折射的社會和人生。只有當作家信任了這個平台,才能繼續往上搭故事。

蘇童預計,新的小說今年秋天可以完成,這次來香港原因之一,也是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可以一個人獨處,把作品完成。不過他也感嘆「小說是寫不完的」,總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寫長篇的障礙就在於,作家可以保證在一個星期內創作情緒飽滿,能力很強,但是保持不到一個月。可寫作這件事不能因為這一周狀態好就寫,下周不好就不寫。那怎麼辦?還是得繼續寫,蘇童笑說,瞪着眼睛想是想不出來的。

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蘇童,擁有更多的是歲月帶給他的坦然和淡定。一支筆始終不輟書寫,帶領他接近一個作家的夢想。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在文字的交織中還鄉:採訪港大駐校作家蘇童」)

被張藝謀看中的蘇童

世紀好人物

蘇童,大陸著名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1983 年第一次發表小說《第八個是銅像》,後在《鐘山》擔任編輯。他的成名作《1943 年的逃亡》被批評界認為是「先鋒派」文學的代表。1989 年後蘇童從先鋒形式退回到故事本身,嘗試以傳統白描手法敘述老式故事。

其中代表作《妻妾成群》被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鞏俐主演),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之後蘇童陸續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婦女樂園》, 《紅粉》,《我的帝王生涯》,《刺青時代》,《城北地帶》等,迄今已發表百十萬字。

近年蘇童致力於長篇小說的創作。2009 年11月他以長篇小說《河岸》獲得「曼氏亞洲文學獎」,成為繼《狼圖騰》作者姜戎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作家。2010 他的短篇小說《茨菰》獲得「魯迅文學獎」。

整理. 莊舒婷

如何保持創作力

2009 年以後,蘇童一直在準備新一部長篇小說,預計今年秋天出爐。童年對蘇童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他上小學的時候,一場大病讓他長時間休學。那是一段折磨人的寂寞時光,因為生病,他不能上街跟別的孩子去玩,甚至上學都不可以,只好呆在家裏。以前蘇州沒有沙發,他們家有一個竹榻,天熱的時候睡在上面很舒服,天氣涼了,母親會給他墊一個棉被。於是無論冬夏,年幼的蘇童基本上都躺在那裏,直到竹榻被睡穿了一個大洞。那個時代,什麼娛樂設備都沒有,寂寞的蘇童只能遠遠聽着隔壁傳來一點廣播喇叭微弱的聲音。有時候他實在無聊,就找東西看,家裏所有能看的他都看了。蘇州河邊的老房子都有點陰潮,那個時候他家很簡陋,為了防潮,牆上糊着報紙。報紙是倒過來貼在牆根上, 他就倒過來去找那些字。這些都是他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記憶。

蘇童還曾談到過,他剛學習寫作的時候,不僅僅是挫敗感,而是天天在挫敗。那個時代,中文系的同學不管愛好不愛好文學,要是自己不寫點詩,就會覺得很自卑,所以每個人都在寫東西。那時候投稿比較方便,不要稿費,自付郵資,只要給刊物編輯部寄一封信,自己寫上郵資自付即可。在這種情况下,學生們有的是創作能力和創作熱情,寫出來就會投。蘇童在大學裏一直持續兩年不停地在寄信,然後被退稿,退得他不好意思,還會有同學投來很同情的目光。那時他很羡慕周圍有幾個發表作品很早的同學,不過最後,他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後來居上。

文.莊舒婷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