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探討 致米米:「歧義性」與「多義性」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子悊 固定筆手 2012-3-13 03:23:30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我想,我們要更清晰地定義一下各自所說的重要concept是否一致,然後才能更有效地討論。

「歧義性」(ambiguity),字典上的解釋是:模棱兩可,含義模糊。當某個單字、片語甚至句子出現(1)未能定義、(2)定義不清、(3)沒有明確涵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稱其為具有「歧義性」。而其結果往往做成語意混亂和無法構成意義,以致產生溝通中斷的情況。亦即是說:作者根本無法傳達任何訊息給讀者,彼此之間沒有交流的過程可言。就算「僥倖地」接收到某些訊息,也只是讀者在一堆缺乏語意的文字裡,自行構想出來的「作品」,與作者毫無關係。換言之,讀者才是作品的「真正作者」,反而「作者本身」對作品來說沒有任何重要性。然後,它媽的問題就出來了!許多人就以為這樣叫做「作者已死」,大條道理地把作品寫得朦朦朧朧、不知所云,完成後便撒手宣稱與作品沒有任何關係(作品獨立於作者),更順理成章地把解讀的「責任」推向讀者,自己卻妄想等待別人認同和喜歡。這種所謂作者,是我最討厭的「文字敗家」,與胡亂拼貼字句的寫詩電腦程式無疑。

「多義性」(polysemy),字典上的解釋是:一詞多義,有多種解釋。即是說,某個單字、片語或句子等等,是可以被定義、被理解的,只是其本身具有多重意思。例如:「他離開了」,「離開」可以解作「leave」或「die」。這樣我們可以說,例子中的「離開」具有多義性。假設作者本身的真正意思是「leave」,但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解作「die」並且言之成理,這種情況就是「誤讀」(misreading)。而在這種情況下,誤讀並無不可,而且是一種再創造,透過讀者的個人理解而再次詮釋了作品。這種參與是讀者的基本權利,縱使也有可能出現過度詮釋的情況,但我也認同作者無權要求讀者一定要依照其本意來解讀作品。我們應該打破被作者牽著鼻子走的閱讀方式,不一定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讀;反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時代特質甚至個人喜好來進行詮釋,享受閱讀的自由。這就是羅蘭巴特說的「作者已死」,目的就是為了打破權威;「作品獨立於作者」,也就是為了解放作品的閱讀可能性。

從上述分析中可知,「歧義性」和「多義性」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子的事!前者根本沒有生成任何意義,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交流,作者和讀者的關係基本上是斷絕的;而後者的意義是多重的,也有正常的溝通交流,只是在詮釋上彼此給對方留有尊重的空間。我希望在釐清這兩個易於混淆但又全然不同的concept後,跟那些常常把詩和歧義性掛鉤的詩人好好討論,他們寫詩究竟為何?!是誤解了「詩」?還是盲目地跟隨了「潮流」?或是……純然自high?如果是第三項的話,我想大家就沒有什麼討論空間可言了。





評分

參與人數 1like +1 收起 理由
心雪 + 1 學習學習。

查看全部評分

本文章最後由 米米 於 2012-3-13 21:44 編輯

有關歧義的意思
百度上的解説是這樣的:
如果一個單字、片語、句子或是其他的表達方式,其擁有一個以上的解釋,就稱之為所謂的「歧義性」。歧義性是有別於含糊 (vagueness),含糊指的是其涵義界定是模糊的

我常掛在口邊的歧義正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一詞多義, 或一句多義
在這個基礎上, 強調文本創作的歧義性並無任可不妥

另一個問題是, 有關歧義和多義
的含義, 有的把兩者劃上一個等號, 有的嚴格細分
這都不重要, 這只是語言訓詁的把戲, 不必深究
最重要的反而是我自身的創作理念
或者我不用歧義或多義的字眼
一首作品出現, 我容許它呈現或a 或b或c的多重意義
但絶非含糊其辭, 無意義的拼貼
本文章最後由 熒惑 於 2012-3-13 22:05 編輯

詩是不是必須帶有某種要向讀者說明的理念?正如一件藝術雕塑是不是一定要主動地帶有某種概念?藝術的存在本身不能有意義嗎?一件人工吹造的琉璃瓶不能展現美嗎?
回覆 熒惑 的文章

我會認為

沒有內涵的都美

但有內涵的是更高層次的美

點評

何謂內涵?語言、文字本身沒有內涵嗎,例如書法  發表於 2012-3-13 23:57
其實所謂內涵,是很狹窄的
一片天空,一片草原,不需要什麼內涵也可以很美
人體的姿態、動植物素描也可以很美
看著一幅畫,你可以讀出悲傷,我讀出感恩,這是讀者的詮釋自由
所以詩的異讀也好、誤讀也罷,那只是對於那些「有話想說」的詩而言;但我們有時根本沒那麼多話要說 (不是無話說,而是不必說),只是想用詩化的語言拼貼出情緒、質感、味道
本文章最後由 manindream 於 2012-3-13 23:03 編輯

回覆 熒惑 的文章

你說"詮釋自由"
你也知道那個作品最起碼是有"詮釋自由"啊

這已經是有一定的內涵去讓人詮釋啦
本文章最後由 熒惑 於 2012-3-13 23:49 編輯

回覆 manindream 的文章


《紅、黃、藍的構成》,蒙德里安作,1930年,布上油畫,45x45釐米,蘇黎世私人收藏。

  這幅作于1930年的(紅、黃、藍的構成)是蒙德里安幾何抽象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我們看見,粗重的黑色線條控制著七個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簡潔的結構。畫面主導是右上方那塊鮮亮的紅色,不僅面積巨大,且色度極為飽和。左下方的一小塊藍色、右下方的一點點黃色與四塊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紅色正方形在畫面上的平衡。在這裡,除了三原色之外,再無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線和水準線之外,再無其他線條;除了直角與方塊,再無其他形狀。巧妙的分割與組合,使平面抽象成為一個有節奏、有動感的畫面,從而實現了他的幾何抽象原則,“借由繪畫的基本元素:直線和直角(水準與垂直)、三原色(紅黃藍)和三個非色素(白、灰、黑),這些有限的圖案意義與抽象相互結合,象徵構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http://www.stnn.cc:82/culture/arts/t20060106_112796.html
本文章最後由 熒惑 於 2012-3-13 23:55 編輯

從上圖可看見,一個創作者的理念到藝術品之間的關係不必是直線的
(文中提及畫家的理念,而這幅畫是用分割、顏色把這理念顯現出來,畫本身並不導向任何風景/寓意)
所以一個詩人為什麼不可以堅持自己理念去寫作?至於詮釋、解讀與否,任讀者喜歡吧,關鍵是詩人對自己負責即可
我重申,詩人的職責是,而不是包生仔,不是娛樂或滿足讀者
回覆 米米 的文章

歧義性和多義性的分別真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你說它們的劃分不重要,由此可見你根本還未弄清楚兩者之間的分別,否則沒可能這樣說。這絕對不是簡簡單單以「訓詁」兩個字就可以矇混過去的,我也不是語言學家,不會和你玩訓詁這麼無聊。歧義性和多義性完完全全是兩個concept、兩個徹頭徹尾毫不相同的concept。我認為自己在上述已把它們的分別解釋清楚,不再贅敘。另外,我也不會和你玩文字遊戲,你喜歡倒轉把「歧義性」定義為一詞多義,「多義性」定義為模棱兩可,都無所謂,只要知道這兩個詞是絕不等同的就可以了。

今次,我反而想針對你兩句說話來進行討論:一、「在這個基礎上,強調文本創作的歧義性並無任可不妥」;二、「一首作品出現,我容許它呈現或a 或b或c的多重意義」。

我反對前者,但認同後者。主要原因是:前者指向的是創作態度,而後者指向的是閱讀方式。在於創作態度而言,我並不贊同追求一詞多義是創作的主要目的。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而創作?但對我來說,創作目的非常原始、非常簡單,就只有一個: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思是知性的,所感是抒情的;有時更同時兼備兩者。而為了準確表達,遣詞用字和製作意象時,我會盡量精準地還原自己腦海的意思,而不是把該意思「故意」多義化(無意的可以接受)。我認為這是作者的基本責任:你首先要是自己的第一個讀者,清楚明白自己所寫!如果你沒有所思所感要表達出來,那就不要寫,不要為賦新詞強說愁,不要浪費自己浪費讀者的時間。你腦海裡空空如也,寫出來的也必定是空空如也,這種空洞無物的「詩」無論怎樣強調多義性,被人拆開華麗面紗之後,還是一堆陰森森的文字白骨。所以我說,創作態度早已注定一首詩的高度。觀其人,知其詩。大多時候不用直接看某人的詩,就已知道他�她寫得大概怎樣了;當然,也有走漏眼的時候,但很少很少出現。

至於,我為何認同後者呢?主要原因,我已在上述說過了。既然我認同讀者對作品可有詮釋的權利,那麼我當然也就容許作品有或a 或b或c的多重意義,而讀者也不必跟隨我的原意來閱讀。這是自由的閱讀方式。當我完成了作品,作品就脫離了我而獨立。但是!在完成之前,我必須先負起作者的基本責任──就是寫出我的原意!
回覆 熒惑 的文章

熒惑,有沒有聽過巴西的具象詩
Jacky,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回應你好了……其實,藝術是有分類的。
簡單來說,你所指的「一片天空,一片草原」、「動植物素描」等等是視覺藝術;「人體的姿態」是表演藝術;「一件藝術雕塑」是造形藝術;你甚至還可以說有鳥語(聽覺藝術)花香(嗅覺藝術)等等。但問題是:你所舉的藝術形式全是直觀的,即是說你只須要用你的感官「直接接受」就可以了。它們製造美感的方式是外顯的,而不是內化的:可以不必具備任何內涵,就可以透過各種外在形態(例如線條)來直接刺激你的感覺神經,並在你的意識中即時製造了美感,從而令你這個審美主體有所感受。可是!詩和文學……是語言藝術;而語言藝術不是直觀的,我想這一起碼的認知,你還是有的吧?而對非直觀的藝術,我們就須透過自己對文字的理解,「間接而主動」地還原隱藏於文字背後的美感,才能構成整個審美過程。所以呢,沒有內涵,你叫別人還原什麼、審美什麼?
小弟不太同意「歧義性」乃ambiguity的準確中譯
ambiguity是指模稜兩可,指意不清,而這模糊性是概念上的,簡單而言就是不知所云。其中是一些邏輯上自相矛盾的句子,如「這一面白牆是黑色的。」
歧義性應是一個字詞或語句有多於一種詮釋,詮釋在這裡指不完全、局部的解釋,因此沒有一種詮釋是完整的,相反,各種詮釋的存在及其所構成的整體才是該字詞或語句的意義所在

另外,根據小弟的認知,在邏輯學上,ambiguity和vagueness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語意不清,後者指語意清晰但過於廣闊以致準確度不足。

評分

參與人數 1like +1 收起 理由
wingklau + 1 我總算見到像話的解說=P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暗華 的文章

那請問「歧義性」的英文是什麼?
你說得對,我談的正是ambiguity,而不是vagueness,一直批評的也就是「模稜兩可,指意不清,而這模糊性是概念上的,簡單而言就是不知所云」。
而你對歧義性的解釋,我卻認為是polysemy;對於polysemy的中譯,我選擇用「多義性」。
不如這樣吧,我們不要再在翻譯上兜圈子;直接切入問題重心,反正大家都知道我所批評的是「模棱兩可,含義模糊」,而不是「一詞多義,有多種解釋」。
ambiguity 譯為岐義性,的確是不妥及不準確的。
ambiguity的意義為:uncertainty or inexactness of meaning in language。字句中的不肯定,不準確性,其實,在文學創作上,最接近這個意思的字詞,就是瞹眛性。

說到多義(polysemy的意思是:the coexistence of many possible meanings for a word or phrase。),是可能包含岐義,多個岐義,就是多義。岐義的句子,意思是這個句子,容易造成意思分岐,分岐得有時甚至出現矛盾的可能。

評分

參與人數 1like +1 收起 理由
熒惑 + 1 .

查看全部評分

回覆 子悊 的文章

小弟也不知道歧義性的英文應是甚麼
如果歧義性是在單詞上發生的,那應就是你所說的「多義性」
但如果歧義性發生在句子上,與句構有關,那就可能是ambiguity的一種 (但兩者絕非等同)

小弟覺得歧義性與多義性的最大不同,是前者多了一層後設的意義:那些不同詮釋的存在本身和加起來所構成的整體才是帶歧義的語句的真正意義;反觀多義性只屬單層描述,只指出一個字詞或句子有多於一個意思而已。

點評

「華生,你發現盲點了。」  發表於 2012-4-15 22:13

評分

參與人數 1like +1 收起 理由
熒惑 + 1 .

查看全部評分

本文章最後由 熒惑 於 2012-3-14 12:14 編輯

回覆 康哲 的文章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6/10/2006103118082010.pdf

你是指這類吧

嗯,就《雪上足印》一詩來說,能說這首詩有什麼創作理念嗎?可能有,但就算有,這理念也不必是在文字中表達 (事實上除了詩題根本沒有文字)
至於就著這首詩本身,怎樣解讀是讀者的自由,也沒有說解讀是正確還是錯誤

詩的內容本身可說是含混不清的,即使你說%像足印,也只是讀者的主觀想法,作者可能從來沒那樣想過,可能作者想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甚至不是像形,又或者作者根本什麼都沒想,只是隨機亂打
那算是充滿了歧義性?
但那又有什麼所謂呢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林亨泰《風景no.1》《風景no.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988880100lmtj.html
http://hotthebest.pixnet.net/blo ... %99%AFno.2%E3%80%89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010708581
風景NO.2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這兩首詩(尤其是較有名的no.2)可說是純粹的風景描寫,從文字和圖像排列來說,詩中沒有表露任何想法、理念,什麼都沒有,像畫一樣,甚至沒有畫的用色、筆力等等能窺見畫家心情的憑依
可是能說這詩空洞無物嗎?也不是,這首詩很多人分析過了,上面的連結也有分析
當然這種分析絕對是讀者的片面想法,可以說完全是「吹水」,或者作者根本什麼都沒想,只是路過防風林,用文字而非圖畫去記錄所見之景而已;不過,從林和海,讀者聯想到戒嚴時期的社會現狀,又是不是過度解讀?這是沒有答案的

關於該詩的寫作動機,林亨泰說:「〈風景No.2〉這首詩,是我從溪湖坐車到二林,沿途看到一排排的防風林,過了二林以後就是海,可以看到一波波的海浪,我把坐在急駛的車上所看到的情景寫下來」。
回覆 子悊 的文章

這大概是中西方對藝術的了解和定義的差異。中國比較追來CRAFTMANSHIP和外在的技巧。而西方近一兩百年已經把眼光放到理論�思想的提升。
謝謝崑爺和暗華指正,這樣看來,的確用「曖昧性」比較適合。
其實大家細心看看我在首次發言時,就表明所針對批評的是「ambiguity」,而當中的解釋也是指「模棱兩可,含義模糊」。只不過我在漢英字典中找出來的「ambiguity」解釋是「歧義性」,所以才做成些少誤會,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那麼,現在我把題目改為:「曖昧性」與「多義性」吧!大家可以集中討論「ambiguity」中譯以外的內容了,謝謝!=)
Jacky,圖像詩已經不是單純的詩了,你怎可能把它們混為一談?
圖像詩可說是綜合藝術(視覺藝術+語言藝術)。有時候,它所呈現的美感更依賴視覺多於語言。就例如你所舉的〈雪上足印〉,根本就沒有「文字」,只有「符號」,這種樣式的圖像詩基本上已經脫離了語言藝術,而只剩下視覺的部分了。就算是其它圖像詩也好,當中必定有刺激視覺的元素。至於普通的詩,你認為有這些元素嗎?
關於ambiguity,我想起了在文化研究領域中還有一個中譯,叫「含混性」,不過是很陌生的名詞就是了。
回覆 子悊 的文章

有,視覺以外,還有聽覺 (讀音、節奏),在這之上,還有味覺、嗅覺 (當然,那便需要通感和讀者的記憶+想像力幫忙)
在這所有東西綜合的層面,便有夢像、超現實、現實重構的玩法,舉例說,有時若能把夢中場面重現出來,不必有什麼深化的,夢的本身已經很美
所以一篇詩,是不必局限於一種閱讀的模式的
回覆 熒惑 的文章

唉,你連「直觀」是什麼也搞不清楚,我實在很難跟你討論下去……
算了,你繼續用你所認為正確的方式好好寫吧,加油!

btw,我有說過詩要局限於一種閱讀的模式嗎?
子悊 發表於 2012-3-14 01:14
回覆 米米 的文章

歧義性和多義性的分別真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你說它們的劃分不重要,由此可見你根本還 ...

我說一說自己的創作經驗
寫一首詩前
通常有原因而作的
一般的習慣我會寫一個語言比簡單的版本
就是由a 讀出 a 的那種表達方法
在以上的基礎上, 我會深化一首詩
例如加上比較多的隱喻
修理句子, 讓意象之間的間距大一點
一般我都喜歡在句未留白
因此句未的地方多採用你所說的多義句式
以致你所說的模稜兩可, 語意曖昧的句子
btw , 我心中有一個主題
只是運用語言技巧, 刻意讓詩和這個主題之間保持一點距離

這個過程, 也有你所謂的大量的歧義句, 後現代的拼貼, 反諷等技巧
但絶非你口中的那些胡亂拼湊, 不負責任的創作
詩藝粗淺, 我是承認的
但我的創作態度是非常認真的, 甚至比你還認真
本文章最後由 熒惑 於 2012-3-14 18:32 編輯

即管不說你的討論態度,也不管我是不是不懂直觀的意思了
重要的是,詩人的寫作有自己的方式、理念和態度,作為讀者,當然可以不明白、不理解、或理解而不認同、甚至厭惡,但讀者子非魚,又怎麼可能否定作者呢?
讀者可以說,這首詩很爛,我讀不下去;霸道一點的,可以叫作者不要寫下去;但難道可以說一句︰「這首詩很爛,作者啊我斷言你一定不想寫下去/無法寫下去」嗎?

我說的「不必局限於一種閱讀模式」,你對充滿曖昧性的詩的消極態度正是一種反例
寫作和閱讀乃雙向這大家都知道,關鍵是讀者在閱讀中的投入(對文本的再創作)要到多少才算合理?
假設讀的是Harry Potter,就說他的頭髮吧,讀者不可能完整地再創作他的髮型和髮色,因為文本已有交代,但我們可以想像的空間仍有很多,例如棕色就有很多種,曲髮也有不同程度
當然這只是隨便舉個例,我的意思是,一首詩若留白的位置很多,讀者可以發揮的想像空間自然更多,那有沒有說讀者想像太多、作者付出太少就是壞詩?這也不見得

對於詩宜直觀否的問題,有空我再舉例說說,即使你不想回應也好,哈哈
回覆 米米 的文章

謝謝分享經驗,這種寫法很正常,我也覺得沒有問題啊!你是有原因而作的,這樣就已足夠了,至於怎樣深化,則是詩人的個人喜好。我所批評的對象不是你,而是那些「不知自己所寫為何並且故弄玄虛」的作者。
題外話,我也會修飾詩句,但卻不會「刻意讓詩和這個主題之間保持一點距離」,反之我的方向是想盡辦法來更清晰明白地表現主題,讓讀者可以更容易進入我的詩中。所以,我想請教一下,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至於你的創作態度,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如果我早前的言論令你有所誤會,我先向你道歉。但你說到甚至比我還認真,這個就不用比較了,大家都是如此認真看待詩,才會這樣討論問題吧。
12下一頁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