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文章的立意 – 動之以情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魏鵬展 於 2012-5-6 09:54 編輯

文章的立意 – 動之以情    魏鵬展

上次,我在這裏談過寫論說文可臚列例證,藉以說服讀者認同自己的觀點。可是,我們的例證和論證過程與科學實驗是有分別的,即使我們提出如何有說服力的論據,還是有人不認同,他們也會提出論據反駁。這就變成沒完沒了的爭辯。只有面對很理智、很開明的人,真理才會越辯越明,否則可能先是動口,斷而動手,由原來理智的討論,變成大打出手。古人提出「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把「情」放在「理」前面,就是強調情的重要。

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是一篇情理兼備的文章。文章主旨是作者勸諫皇帝劉禪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親賢臣,遠小人,虛懷納諫,廣開言路,修明法紀,也向劉禪表明自己北伐的目的。臣下勸諫皇帝行文要特別小心,要是直斥其非,不但不會收到說服的效果,更會惹上殺身之禍。諸葛亮對皇帝勸諫的道理其實就是論說文的論點。論點需要論據支持,才能有說服力。但很多情況,不是理直氣壯就能打動人心,因為真正能理性思考的人實在不多,但人都有感情的,能動之以情就更有效了。怎樣動之以情呢?我們可先思考一下與受文者的關係,再從關係上「談情」。諸葛亮與皇帝劉禪一方面是臣下與皇帝的關係,另一方面又有如父子的關係。我可以在文中看到很多用臣下口吻的句子,我們稱之為君臣語;有些則用父親的口吻,我們稱之為父子語。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願陛下親之、信之,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諸葛亮〈出師表〉)

文中「先帝」、「陛下」、「臣」是皇帝與臣下的稱呼;「受任」、「奉命」是臣下接受皇帝的指令的意思,也是君臣語。諸葛亮特別強調與先帝劉備的關係,就是以動之以情,由他與先帝的情去打動劉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文中「宜」、「不宜」意思是應該和不應該,這是長輩的口吻,所以是父子語。父子語的地方就是說理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沒有提出很多例證去論證自己的觀點,嚴格來說不是很好的論說文,但在歷代文學評論家中,都評此文為很好的文章,原因不在於作者是否理直氣壯,推論嚴密,而在於他與劉禪的君臣和父子之情,能做到「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這篇文章不是沒有瑕疵。在行文結構上,最理想的是,先寫情,再寫理,但這篇文章的結構卻是先理後情,但藝術表達上效果會較差。另一篇古人的文章也很著名,那篇就做到了先情後理,把情貫穿全文,那就是李密的〈陳情表〉。同學們有空時可抽象看看這篇美文。


2012年4月16日 上午





教書先生你好,老生常談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