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性別觀點主流化的兩難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暗華 熟練筆手 2012-8-4 18:45:52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性別觀點主流化」(mainstreaming a gender perspective),當筆者第一次聽到這詞彙時,跟大部份人一樣,都覺得不明所以,總之就似乎是跟性別歧視相關的名詞,然後就是又一個被高度學術化、陌生化的術語。但這名詞其實沒真的那麼複雜;不論是要求增加商場女廁廁格數目,抑或是民建聯最喜歡研究的女性走光黑點,其實都屬於它的主要涵蓋範疇。

        自稱是女性主義者但其實不學無術的筆者,沒找過相關的理論書籍,但基於個人理解,性別觀點主流化主要針對兩個問題:一是將其實只是男性獨有的觀點一般化為「所有人」或「一般人」的觀點,二是更本質的、把男性視為人的最基本形象。第一個問題正是女廁廁格數目和走光黑點這些議題背後的真正源頭:建築物的設計只是從「男性的」觀點去考慮一般人的實際需要,因而忽略了一些「女性特有的」關注 (這裡的用詞特意用得很有問題,下文會再作討論,如果你完全不覺得有問題,恭喜你,你應該繼續閱讀本文)。性別觀點主流化在這問題下所主張的,是要同時從男性和女性的角度去考慮何謂一般人的實際需要,因為真正的一般人中有男亦有女。

        第二個問題更嚴重,但卻又更少人能察覺。簡單來說,就是當要傳達某些訊息而該訊息的內容與性別完全無關時,我們往往會選擇用男性來表示「人」的形象。用簡單直接的例子說明,如果你要用一幅有紅衛兵的畫來諷刺國民教育的洗腦,而你只畫一個紅衛兵,那麼那個紅衛兵十之八九都會是男的。男性形象被視為人的基本形象,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當有特別原因時女性的形象才會出現,這些原因包括訊息對象主要為女性、以女性的形象作招徠、刻意在表達上達到性別平衡等,總之就是如果只想說「人」而不特別是「女人」時,那個人就往往會是男人。在這裡,性別觀點主流化就是要改變我們這一思考習慣,令普通人的形象不再為男性所專享。

        上文所提及的用詞問題,正正就是上述第二個問題。如果我們把一些關注或需要視為「女性獨有的」,那就暗示了女性比「一般人」有一些額外的需要,但當世上有一半的人都比「一般人」有額外的需要時,這「一般人」還算甚麼一般呢?其實按照同樣的邏輯,我們應該也可以說是男性比「一般人」少了一些基本的需要,而正因為我們會覺得這種想法十分不自然和奇怪,才更顯得社會離完成性別觀點主流化還有很遠的距離。

        以上的解釋看似很有條理,但其實還隱藏著一個涉及女性主義長年以來內部爭論的兩難:如何定義「女性的」。當我們說女性的觀點、女性的形象時,我們是在假設所有 (或大部份,或「正常的」) 女性都有共同的觀點和形象,即有「女性本質」。這表面上只是描述性的、實然的假設,但卻暗含了一規範性的論斷:正常女性都應該有這些本質。女性主義時常提及女性在社會中受到各種各樣的壓迫,而性別定義正是其中一種無形的壓迫,然而主張女性應該有某些本質不就是在為女性定型嗎?

        一些膚淺的婦女權益團體,常常把性別歧視、欺壓婦女等口號掛在口邊,藉此爭取加強對女性的保護,筆者早已見怪不怪,明白他們才是女性主義最大的敵人。把女性視為弱者和被保護的對象,是一種性別定型,這個道理已有很多人論及,但筆者所憂慮卻又不知如何解決的,卻是這種性別定型連結著性別觀點主流化此一重要的主張,而此主張正針對著一些確實地違反性別平等的問題。這也是筆者無法完全認同性別觀點主流化的原因。

        事實上,只要倒過來想,到底應該怎樣定義「男性的」,就連「性別觀點」的存在與否也可被質疑。那些在性別觀點主流化的敘事中被認為是估據了「一般人」想法的男性觀點,到底是否就是所有或正常男性所共有的觀點?若回答「不是」,則所謂的性別觀點站不住腳,那裡只有一場與性別無必然關係的話語權力之爭;若回答「是」,則存在著一個對「男性本質」的論斷,一來是性別定型,二來在實證上也未必站得住腳。面對這樣的兩難,自稱女性主義者的筆者不可能全盤接受性別觀點主流化的主張;不過筆者最少還可以這樣說一句:無論以男性和女性觀點作為討論基礎有否犯上性別定型,只讓男人獨佔「人」的基本形象都是要不得的。

        以上所言,對一些女性主義的專家來說,可能毫無新意,亦也許錯漏百出,但這的確是筆者的肺腑之言。

(同時載於小弟facebook及blog)





本文章最後由 黃松進 於 2012-8-12 22:40 編輯

暗華 君,這個是一柤當複雜的學術性問題,其實性別所屬,華人一般都是慣性目光決定,歐美文化,跟我們的有極大差異,有些英文字眼名詞後面+ess就轉成雌性,中文名詞就不需要(不能,也不必要),故只可加以形容之,一般都是習慣意會了解。例如談論間講耶穌,佛祖,大家心中都認定他們是男性的,難道會以為是女性嗎?談到觀音,大家又多數認定是女性,因為平時我們看到的觀音偶像都是女性的(依據佛學中傳說觀音轉世下凡多次是男人),但平時人們談論中都視觀音是女性,難道會以為心目中討論男性嗎,當然大家都心中自然調整,故此多數人是自自然然的明白於其中。何必跟洋人一般的把事物分出性別來想象複雜化了呢?自自然然的意識不是簡單得多嗎?何必有性別主流化的自我複雜混亂化了。再深入的研究本人就不知了,只知不應鑽得太深入牛角尖裏去罷!

在台灣方面有深遠的討論可以看下
松進兄的言論為小弟找來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霸權(hegemony)建構的又一實例,且令小弟更深入地體會到為何後殖民理論 (post-colonialism)中的權力關係能與女性主義理論融合,發展成後殖民女性主義(post-colonial feminism)。以反帝國主義(anti-imperialism)為名而擠身權力階級,可謂從二十世紀後半開始而至今未停的現象。

而小弟唯一的正面回應只有一句:所有看似自然(natural)的事物其實都可以是「自然化」(naturalization)的結果。

小弟慣用的英文字眼,都是+ism/ize/ization而不是ess的,而上述那些涉及文化研究的內容,如果松進兄覺得太過深入,也大可不必理會,象牙塔與牛角尖的形狀本來就是很相近的。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