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探討 '智慧'--慧根本在悟性中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黃松進 於 2012-8-31 06:37 編輯

   (在人生中如能多讀幾篇這類文章必能得到思想的好處矣!)
「  資料抄錄自「雋思妙寓的智慧---張掁華著」 慧根本在悟性中」--(語出林語堂):
   世上本無什麼書一定要讀,但又不是什麼書都能隨便讀的.
       林語堂先生說:"一個讀書必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這意思無非是----讀書要懷平常心;只有懷平才能出悟性,識慧根於平常處得平常難以得到的平常趣.
       自然,書也必須是平常書,如中國歷代筆記文學之類.
       歷代筆記都是大家手筆閱盡紅塵,洗;褪鉛華以後純情之作,興之所致,信手拈來,沒干預朝政的激揚,沒有追求名利的苦心;軼事趣聞,狐怪鬼仙,雖不登大雅之堂,卻充滿人生的智慧和哲理.怍家們以散淡的心敍散淡的事,留下一段散散淡淡的情韻,宛若飯前的胃果,飯後茉莉茶.讀者急躁猛進,生吞活剥或窮索機理,附會牽強,則為心障,眼前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一定要以恬靜渺然的心胸去陶冶文思,澡雪精神,方能滿室生風,物我兩忘,省悟編纂者的平常智慧,印證讀書的妙趣.蘇軾<志林>「儋耳夜書」---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日:「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 寢,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
       儋耳在今海南島,宋代設儋耳郡,當時是蠻荒之地.蘇東坡是北宋詩文運動中取得最大成就的作家,但在官場中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得志,被一貶再貶,從江南一直貶到海南島,平生抱負盡付東流.但讀此筆記,根本見不到他有絲 毫衰疲之氣,眼前浮現的只是一個襟懷坦簜,笑聲朗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智翁形象:他月夜閑遊,乘興歸來,家門緊閉不能入。得失之念剛一閃,便靈動智來,想起韓愈「 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的詩句,就在放聲大笑間,拋出一句大徹大悟的箴言:「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釣者之樂,並非盡在大魚小魚,有魚無魚之中一;那麼智者的快活,就更不在世事得失之間。
       東坡被貶到杭州時,作詩云:「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被貶到惠州,又說:「曰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再貶到海南,他仍說:「九死蠻荒吾不恨,茲遊奇絶冠平生。」以這樣樂觀通達的人生,寫這樣飄逸清涼的筆記,豈能不讀,又豈能隨隨便便地讀!
       又,唐李肇撰<國史補>,所記「王鍔散貨財」事,亦令人忍俊不禁-----
      
       王鍔累任大鎮,財貨山積。有舊客誡鍔以積而散之義。後數日,客復見鍔。鍔曰:「前所見教,誠如公言,已大散矣。」客曰:「請問其目。」鍔曰:「諸男各與萬貫,女婿各與千貫矣。」i

       史稱王鍔其人行伍出身,最終做到宰相。性情吝嗇到每次吃完宴席,還要把剩下的東西收攏來,再賣出去賺錢。但是他居然真的「從諫如流」,聽從朋友的勸告,做到金錢能聚能散,給自家兒子女婿一一分攤,做得認認真真,令人又好氣又好笑。真是亦對亦錯,亦真亦假;又正經又荒唐,又稀奇又平常。此中樂趣,世人有幾個懂得 ,又有幾個不懂得?

       劉義慶<世說新語>記「王恭家無長物>一篇,對照前文來讀,更是相得益彰,扼腕可嘆-----


王恭從會䅲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餘席,便坐荐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王鍔萬貫家產,王恭連一領多餘的竹席也沒有,富貴貧寒,天地之遙。但做人活在世上的樂趣又似乎並沒有那麼遙遠。世態百相,各有因緣。咫尺之異的靈性,偏是學也學不像,求也求不到。
       最聰明的是作者,什麼都沒有說,卻又什麼都已經說了。
       再舉一例。清人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有「覀僧」篇,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西方有僧人從覀域來,向人講述途中所見的火焰山,流沙河和神龍等異域奇色。他們出發時有十二人,經過十八個寒暑,到中國時僅存二人,為的是朝拜中國佛山。據說中國的佛山上遍地黃金,觀音,文殊都還活著。凡人能到達那裡,身便是佛,可以長生不死。而且看他們講述時的神情,好像中國人也都很羡慕覀方。
       幽默之處在於,䈬松齡講完這個故事,悠悠然地發表了他的見地:如果到東方來的西方遊客,與從東方出發去西方的遊客中途相遇,各敘所見,一定會相視而笑,免去長途跋涉的勞苦了。
       蒲松齡是把話挑明了說的,不過餘音梟梟,很是調皮。
       六祖惠能反而說得更直率:「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覀方;覀方人造罪念佛,又求生何國?」阿彌陀佛,此言善哉。
       蒲松齡以三百多年,中國又出了一個大學問家錢鍾書,寫了一本名<圍城>的書,題在扉頁上的那句話大意是:城裡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人生的事業,婚姻大抵如此。
       不知道錢鍾書的悟性是不是從<聊齋誌異>中得來的,簡直是契機相投,天衣無縫。
       可見文章,筆記裡的聰明,還要有聦明的心靈去體會,用平常的人生去享受。
       慧根人人都有,做人做得瀟灑,讀書才能讀出悟性,讀出智慧,讀出滔滔不絶的靈氣和樂趣。宋儒程伊川先生談到讀孔子的<論語>時說:「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此語可作機鋒談。

加註: 倪匡先生的科幻小說有不少靈感也是取材於<聊齋誌異>的,跟上文說錢鍾書的一樣不謀而合,真是合情合理的,跟數十年前林語堂的是一致的想法啊!

這篇文章雖然說是「轉載」,其實網上那裡有,還不是靠續粒字輸入,編輯修正後才能在網絡出現,本人覺得它頗真的是有點意義,才選擇抄錄出來給網友一些靈感,知道作家的來龍去脈有所仿效吧!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