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好文共賞] 《吾心無菊》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吳俊君 禁止發言 2013-4-4 11:25:21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閉目縱能拒絕假象,虛妄一樣能攻陷心房,遙遠的路可以很長,一瞬間的轉念雲外的一片天能在五內翻騰,距離不是情緒的籍口。



《古 學 千 金 譜 》 有 一 段 話 , 說 「 心 」 和 「 物」 這 回 事 。

「從 古 高 人 只 是 心 無 凝 礙 , 空 洞 無 崖 , 故 所見 高 遠 , 非 一 切 名 象 之 可 障 隔 , 又 豈 俗 物之 可 妄 干 。 有 時 而 當 靜 境 , 靜 也 , 即 動 境亦 靜 。 境 有 異 而 心 無 異 者 , 遠 故 也 。 心 不滯 物 , 在 人 境 不 虞 其 寂 , 逢 車 馬 不 覺 其 喧。 籬 有 菊 則 采 之 , 采 過 則 已 , 吾 心 無 菊 … … 」佛 說 : 「 不 要 心 隨 境 轉 。 」 要 不 轉 ,心 就 要 能 靜 ; 心 靜 , 「 即 動 境 亦 靜 」 。「重 要 的 , 不 是 能 走 得 多 遠 , 是 能 看 得 多遠。 」看 得 遠 , 看 到 因 果 , 看 到 事 情 的 「始 」 , 就 知 道 「 末 」 ; 知 道 始 末 , 心 就 不凝 不 滯 , 就 可 以 「 在 人 境 不 虞 其 寂 , 逢 車馬 不 覺 其 喧 」 。


「吾心無菊」的境界,太高遠,太美麗,跟望梅止渴的層次差天共地,無慾無求的精神境界涉及心念,所謂心念有喟:「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說到底,最好的境界是不戰而勝,可人呢!圖的是不戰還是勝?所以總有勸告勸人心息,心息了,萬事皆休,但靜,若是一池死水也是太沒意思的。


何謂自然,可圈可點。只知道事物可以簡單的話就不必複雜,動物毋須知道生物學,不需明暸身體的構造,更不需知道進化過程,遺傳基因與免疫能力更一無所知,生存是一種美妙的密碼在自然中衍生,複雜的原因自已會運作,存在,只是在於自然的環境相生相尅。人類有幾進化都逃不出這種定律。當然環境能改變生物的靈性,而靈性當然會左右環境,存在與毀滅並存。總記住莊子的一句話:「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自然界套用這句話就應該是各安天命的意思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形式!形態!有人能告訴我,水喜歡液態還是固態嗎?我當然喜歡水是液態的了,呵呵!





我喜歡莊子,很多人認為莊子獨善其身,其主張亦不切實際。呵呵




對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禮法治國和法家的以法律治國。莊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法違背人性,使百姓「失其朴」。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為知是「爭之器」,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



先解釋盜亦有道  要成為一個大盜,也有其須具備的才能與原則。

語出莊子˙胠篋: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後指盜賊也有一定的規矩與原則,不隨意盜竊他人財物。

新唐書˙卷八十五˙王世充等傳˙贊曰:「其間亦假仁義,禮賢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謂盜亦有道者。」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英雄從古輕一擲,盜亦有道真堪述。

(以上引自教育部國語辭典)

底下這篇應該翻譯的好一些:

盜跖的手下問他說:「盜亦有道嗎?(要成為一個大盜,也有其須具備的才能與原則嗎?)」盜跖說:「怎麼會沒有?!」先知(聖人)能預知未來,而大盜卻能預先猜出房子裡,財物的所藏地點,這種預「知」是與先知(聖人)一致的;大盜在偷東西的時候,一馬當先,這和兩軍交戰時,向前衝鋒的將士一樣,堪稱為「勇」;偷完東西後,最後才出來,也就是保護同伴不受逮捕,這就是講義氣的「義」;判斷情況,以決定能否下手去偷,這則是「智」的表現;把偷來的贓物公平的平分給同伴,叫做「仁」。如果不具備聖、勇、義、智、仁這五種美德,則稱不上是大盜!

☆解析∼

凡人須實踐其聖人之道,才能成為善人,而壞人如不能具備“聖人之道”也就不能成為大盜。

莊子在幾千年前就提醒我們,道德往往也會被壞人拿去做護身符,壞人如果不假借聖人的道德,就可能成為不了大壞蛋!也應了老子的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治國,任其自然,認為「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無容私」,「汝游心於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活着就好》



最不喜歡將人性與佛性混為一談,性本善定性本惡,到今天都難定性。大道只得順其自然四個字。看生物界,除了人還有動物、植物,屬性包羅萬有,人類的屬性最有趣,一切跟後天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沒有絕對的善與定性為惡這一回事。

人同社會有著複雜的關係,個個人的走向都有所不同。最大的爭論莫過於正或邪。普世價值總認為大公無私者堪稱入聖吧!我不以為然。人同社會從個體組成,追求劃一的標準,幾乎是妄想的事。但事物當然有優劣,審美自然有美醜,所以人的素質可以從提升自我增強價值。個體能忠於自已做人的理念,已經不可多得,但跟超凡入聖好像沒有必然關係。

放眼世界最有力的影響力當然是公認標準,但當所有公認標準任由某種勢力渲染和擺佈,恐怕食米唔知米價的傻人是不多的,選擇順流亦或逆流好呢?古時的人多有風骨,以死明志的人多得很。今時今日的人更懂得苟且偷生的真理。活著就好,呵呵

無論外在抑或內在永遠牽著因素,任何因素都有本質的存在,所以面對內與對外都講究認知。對人能抽離一點,對事能保持客觀一點,雖未至於如魚得水也不遠矣!最難取捨的是當面對立場的時候!如何呢?人格會考起你,這個時候你會認真地對自己多認識一點,價值觀的真偽深刻一點。

最難接受的是自我的評價,有些人會不斷調整信念,有些人索性欺騙了別人,然後,跟著欺騙自己,結論:永遠問題並不出於自己。總之,肯否定自己的人通常不多。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