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知」、「足」...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栩晉 於 2015-9-16 11:34 編輯

「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知」、「足」、「無」、「求」的反思

筆者不是一個「先知先覺」者,不敢妄作「以先覺覺後覺」,因此常言:「不管你是何人,凡有理則為吾師,凡無理則非吾友。」近日,筆者在某雜誌附送的飲食小書中,看到一句:「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心下默然……「甚麼是知?甚麼是知足?甚麼是求?甚麼是無求?」……

筆者少時,有一目標:「大學畢業、碩士畢業、光宗耀祖……」現在,筆者已然大學畢業,亦已碩士畢業,甚至是「三大畢業」,但筆者以為此番頭銜尚未能光宗耀祖,尚未能讓父母以我為榮,讓妻兒子女以我為傲,因為「碩士」不應是可貨之物,即使只是以錢財作階段,只是靠金錢接近終點而已,那也是對「碩士」的侮辱。因此,筆者仍營營役役為「碩士」奔波,這便是我「知」,「知」標的為何;亦是己「求」,「求」光宗耀祖。但看到上句,筆者的想法改變了……

相信很多人也聽過「知足常樂,平凡是福」,但亦有人說過:「正是這句使中國不思進取,積弱千年,仰列強之鼻息而活,察歐美之臉色而存」。對此,筆者卻不以為然,因為那些人只「知」,只「求」,不知「足」,更不知「無」。「足」並非弱者的藉口,更不是萬惡的罪咎;「無」絕非「空泛」的表現,更不是「沉寂」的歸向。中國文化誠如錢穆、梁漱溟等所言:「既非『只』向內,亦不『只』向外,而是講究通天人,合內外」。

所謂「天人」、「內外」,正是「先天之性」及「後天之限」。人乃「性」(理)「氣」之物,既對物有「欲」,亦自求成「性」,無論是「性之成全」或「欲之追求」都是「先天之性」,不能亦不應強分「正邪對錯」,但人非獨漢,必與他人、社會、自然等互動依存,而這些外在的人與物又非無限、無私的,而且各人的互動不同,「後天之限」亦各有不同,因此明白「後天之限」,在「界限」中,全力完成「本性」,此之謂「知」與「求」。但當碰到那個人的「後天之限」時,停下來,靜下心,不強求不妄為,安份而為便是「知足」與「無求」。

「足」是承認當下,接受現在,而「無」既是現下的終點,但同時亦是未來的起點。所謂「後天之限」不過是人與現實互動後的結果,而這結果僅為暫時的,當人成熟了,現實改變了,則「後天之限」又會或張或收,因此「足」與「無」既是承上,亦是啟下的關鍵,重要的是人要「知所進退」。

人能活在當下,而不想那些有的沒的,故能逍遙自在,毫無掛慮,這是「知」與「足」的融合,亦即「事能知足心常樂」的心態;人能進退自如,沉澱思緒,雌伏一時,靜待雄飛之日,定能綻放智慧之光,這便是「無」與「求」的轉化,達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境界。

若「知」與「求」屬有,乃有形之思及具體之物,則「足」與「無」為「無」,是無形之思及抽象之心。「有」與「無」交相進行,「有」因「無」而生,「無」因「有」而成,此即謂「有無相生」,而通乎「有」「無」的「道」便是箇中之軌及變化之跡。明乎此,才是真正的「知足常樂,平凡是福」。

筆者一生追求,在於「學」「理」二字,但礙於學力,自感對「碩士」實是力有不逮。加上,「學」「理」終非「學」「究」,「理」無盡頭,「究」有止境。筆者明白只要尚在生活洪流,在人生中會「理」,總比在象牙塔中得「究」,來得親切、有力,亦唯有具生命力的「理」,才是筆者所「知」所「求」,亦唯有如此,筆者才能昂首挺胸,貫通天人,化「究」為「理」,成就「有限」的「無限」。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