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原創作] 和栩晉先生討論儒文化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魚仔ABC 幼苗筆手 2013-9-17 18:39:33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魚仔ABC 於 2013-9-17 19:06 編輯

近日和栩晉先生談起了中國儒家文化和中國式奴才的話題,今撰粗文淺字並延伸奴才話題,希望和大家分享和討論。亦在此謝謝栩晉先生的回應。

中國儒家學說不能不說是世界文化體系的一大流派,它在新加坡國家的管制實踐讓世人矚目。從總體上講,儒家思想追祖溯源,一個煲用到了今日,兩千年注解到了二十一世紀,有了龜裂就想一層一層箍。有人把它視為文明的最終藍本,然而這種自我陶醉似乎有些一廂情願。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但中國文化的態勢總是『愛師有餘,循理不足』。儒家思想龐雜,倉促中大致歸納成以下幾點看法:

一、儒家思想含有濃厚人本主義色彩,以其『道德主體性』扼殺『個體主題性』為核心;

二、儒家的道德主體性概念,是基於虛幻的『人本善』一廂情願的假設,而缺乏對『本我』中『利己』本質的認識;

三、『道德主體性』排擠制度的建立,而制度是因應協調本我中利己因素而設定;

四、對主體性的強調壓抑了『客體意識』的發展;

五、矮化個體,只要擁有權勢,任何人都可成為萬種敬仰的『師』,自然,大家都可以為其做奴。『芙蓉姐姐』可以成為『芙蓉老師』,蒼空井自然也成 『倉空井老師』了。

六、基於上述的因果關係,儒家的道德成了家長制和專權的最佳拍檔 。

儒學對人性的桎梏

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以基督教為核心的文化體系的差異,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人格。因此,現代中國的儒家文化的批判多數是從西方文化比對的框架中進行。只有充分而徹底地發揮『鏡子效應』,才可以走出『井中蛙』的困境。

外國人寫自己名字的時候,總是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前面,而把姓寫在後頭。這與中國人的習慣是相反的;外國人寫信寫地址的時候,總是先寫收信人的名字,住址,從小往大寫,最後寫國家。而我們中國人寫的時候,剛剛相反,是從大往小寫,最後寫名字。這兩樣東西,其實都反映了中國人在看問題,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是有大局崇拜,祖先崇拜,而最看不起的是自己。

中國人與西方人最大的區別是『黑狗拉白屎,裡外不一致』。中國的絕大多數人都恨貪官,並不是恨他貪了多少錢,而是恨自己不是官沒有貪錢的機會,等到哪一天自己當官了,保證貪得更多。在對待性的觀念上,中國人害怕談到它,認為這是醜陋和骯臟的,不能坦然正視自己的正常的性需求。而實際上,暗地裏卻是想得非常骯臟和噁心。很多所謂的聖人,就是滿嘴的仁義道德,實際上是一肚子男盜女娼的陰陽人格怪物。

中國人遇到什麽問題喜歡找找關系,指望明君,指望出一個包青天,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可能也可以改變。許多人對權勢百依百順,忍辱負重,就是想到哪一天自己爬上官的寶座,也能夠想怎麽奴役百姓。長此以往,為了自己也社會的奴性就這樣慢慢傳染開來了,經歷數千年,奴性成了中國國民的最大的劣根性。

簡單的說,奴性就是就是奴隸的性格,這個性格體現一種沒有意誌自由的,或者甘願屈服於他人意誌的人格。奴性是一種軟骨病。奴性這種病,在遇到權勢比自己大的人,說話輕聲細語,活象太監。遇到比自己弱勢的群體,則馬上另一副臉色。遇到遇到有權有勢的人,喜歡點頭哈腰,卑弓屈膝。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場,造就了無數阿諛奉承吹牛拍馬的貪官汙吏,所謂的官場現形記寫成書可以車載鬥量。討論中國人的奴性,是個很敏感的話題。一不留意就很容易讓人覺得好像你是說只有我們中國人才有奴性。其實,奴性的確是人類的普遍存在,在任何一個民族中都或多或少地看得倒。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奴性的存在在東方人當中比西方人更甚,而尤其在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中(中日韓)。

有人說中國沒有哲學;有人說中國有哲學,但只有部分的哲學,即倫理學,因為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哲學,實際上只是一套以維護國家穩定為目的的道德體系。我傾向於認同後者的觀點。不過在此,我甚至不認為『孝道』具有深刻的倫理學上的意義,因為『孝道』把作為倫理學的基礎概念『善』與『惡』完全人為化了:對父母孝,既是善,對父母不孝,即是惡,從而完全忽略了對善與惡的本質研究。仔細分析孝的概念,無非就是『順』,對長輩的依順。這種依順尤其體現在個人意誌上面。所謂『父母在,不遠遊』;『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等等。由於傳統的觀念認定兒女從一生下來就欠下了父母一輩子的養育之恩,從而兒女的首要人生目的就是滿足父母的意誌,以報答這養育之恩。所以,孝道就是這樣一種行為準則:它以犧牲兒女意誌和維護長輩利益為基礎,從而達到固守現成傳統,穩定家庭和社會關系的目的(這也是儒家思想的全部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孝道』是不擇手段地樹立長輩的地位,賦予長輩在行為上和精神上控制兒女的權力。

在以『孝』為綱建立起來的家庭關系中,凝聚兩代人的關系的決不是自然的情感,而是一種晚輩對長輩的絕對服從。這種服從的關系的確導致了家庭甚至社會的穩定,但它同時也導致了晚輩的主觀意誌和人格尊嚴的喪失。這個服從,也正好培養了中國人的馴服的個性,即奴隸的特性。

而以上這些『中國病』徵候,幾乎全部都源於不受規矩約束的所謂『性本善』的儒家虛偽的道德文化。從本質上講,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意識形態,它具有強烈的功利性,依本人拙見,儒學並不能稱之為哲學,只是一套以維護國家穩定為目的的道德體系而已,如果對儒文化不加反思地褒揚,對一個龐大的民族來說,不啻於『飲鴆止渴』。






本文章最後由 栩晉 於 2013-9-17 23:38 編輯

在此,小弟先謝魚仔ABC君的回應。
對於賢兄的回應及觀點,小弟十分拜服,亦無其他駁論。所謂「獻醜不如藏拙」,小弟也就不敢「魚門說儒」了。
但為表對賢兄的尊重,小弟也就淺談一二吧!還望見諒!
首先,小弟以為文化是不可能只優無劣,其實一面之劣亦是一面之優。(小弟不認為這是和稀泥的鄉愿說法)
優是優,劣是劣,這是就絕對言。但優劣又是相生,這是就相對言。
到底家庭本位是否只劣無優,相信這已有不少先賢論及,小弟實不敢妄言。
其次,儒之孝道是否只以「孝者,順也」便能總論其詳?
若真如此,那小弟亦以「家有諍子,其家不衰」為總原則。試問這又能否成立?
「父母在,不遠游」是前,但後續還有「游必有方」,這又應作何解釋呢?
中庸之道述及至善中庸,次善狂狷,至惡鄉愿,為善惡架起溝通、協調的橋樑,尋找迴旋的餘地,難道「非黑即白」方是倫常至理?
最後,表裡不一正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的確有人讀聖賢書,行歪邪事,但這是人的過錯,還是文化思想的過錯?
中西思想史上,均出現無數次的變革,推倒重來者有之,末流反動亦不在少數。就末流反動言,多因人為的曲解和僵化而成,這是人所必有,唯有「變」才是「不變」的至理,亦是「易」之精要之一。
若以成敗論英雄,我相信中西亦當推倒重來。先旨聲明,小弟非欲以西方之既有,論證中國之合理,而是藉此帶出歷史事實而已。

小弟學問淺薄,實不及賢兄博學深思,還望恕罪!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