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原創作 順民?中庸?─「沉默」的省思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栩晉 於 2014-4-16 16:36 編輯

順民?中庸?─作文題目的省思


    一如以往,文憑試中文科再被譽作「死亡之卷」。但今年之後,筆者相信該卷會多了另一個名稱:「維穩之卷」或「順民教育」,因為今年的作文卷有一道關於「必要的沉默」的題目。問題一出,民間便牽起一片謾罵之聲,聲討教育局有意散播「順民思想」。


    根據題目,「我」正面對「力陳己見」和「保持沉默」兩個困境。最終,「我」選擇了「沉默」,因為「沉默是必要的」。誠然,此題已前設「沉默是必要的」,充滿指向性及順民思想,令人不得不懷疑,否定「沉默是必要的」會否影響分數。加上,在崇尚「百家爭鳴」、「多元思考」的今天,「沉默」便有如「無能」、「怯懦」的代名詞。因此,筆者也同意陳匡正老師的說法,以為「容易造成社會反響,選題不太恰當」。但這絕不代表題目必然導引出「順民思想」。以下,筆者將從歷史及文化兩方面,分析指出該題目的其他可能性。


    首先,從歷史方面,我們實不難尋得「必要的沉默」的蛛絲馬跡。眾所周知,孔子一生顛沛流離,未能「得君行道」,而且因得罪小人,以致招來小人中傷及殺身之禍。對此,孔子亦曾發出「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的感慨。但縱使如此,孔子亦未有選擇「力陳己見」,憤而找小人理論,或向君主告狀、哭訴。最終,孔子同樣選擇「沉默」,盡快離開是非之地,以存身傳道,並贏得「聖之時者」的稱譽。


    再如諸葛亮,早年雖以管、樂自比,但亦未有「懷才不遇之嘆」。反之,他甘於平淡,選擇「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或許,有人視之為「自矜」或「自以為是」,但無論如何,此番「必要的沉默」的確成就了「君臣相知」的最佳典範。由此可見,「沉默」的確有其「必要性」。


    再就文化而言,「必要的沉默」正好呼應「中庸之道」。孔子曾言:「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明確提出「進取」及「有所不為」各有其是,為僅次於「中行」的德行,可見「沉默」絕非罪過。對此,孟子亦以為「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才是「時中之道」,而孔子能準確拿捏「知其不可而為之」、「急流勇退」的時機,與時並進,便是其中模範。因此,筆者以為「勇於發聲」是勇氣,但「懂得沉默」亦是智慧。


    綜合上言,可知「沉默」確有其合理性,問題只在於人們能否把握時機,行「中庸之道」。因此,「必要的沉默」既可導引出「順民思想」,亦能映照出「中庸之道」,只知「順民」而不知「中庸」,實是偏狹之思。筆者明白港人面對中央之爪已如驚弓之鳥,但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指控別人,只會予人「急燥」、「不智」的印象。此舉不獨無助於團結港人,更可能換來「狼來了」的隱憂。在此,筆者希望寄語港人:「冷靜沉著,心中有數」。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