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本地文學 香港作家董啟章:金庸倪匡不能完全代表香港文學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香港書展,去年吸引了逾90萬人次入場。今年香港書展的熱度繼續蔓延,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書商參與,整個展場面積比去年增加了8%。書展邀請了90多位作家參與超過250項活動,成為幾天以來香港媒體關注的最大焦點。

  今年香港書展邀請了兩岸三地眾多著名作家登壇演講,而且特別推出了“香港作家巡禮2010”的環節,董啟章、陳冠中、葛亮、韓麗珠等15位當代香港作家陸續登臺演講,展示了香港作家的最新實力。最為獨特的景觀是,91歲高齡的香港作家劉以鬯親自到場,吸引了大批擁躉前來聆聽他的講座。


  通俗小說最暢銷金融投資書稍遜
  ———會展中心外上千米排著長長人龍,香港書展的熱度超過任何一個繁華的商業街區

  如果不身臨其境,很難想像在香港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商業都市裏,可以擁有這樣的文化景觀。幾天以來,香港會展中心以外上千米的路途,排著長長的人潮緩緩地進場。這些面孔中,有年輕的男女情侶,有一家老小,也有輪椅上的殘障人士,更有不少是內地、台灣乃至海外來的背包客,潮水般涌入香港會展中心。可以說,香港書展的熱度超過了香港任何一個繁華的商業街區。

  今年的香港書展,首日就創下了7萬人的入場記錄。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周啟良表示,去年書展有90萬人次參觀,今年書展的規模擴大,預計參觀人數至少與去年相當。香港貿發局總裁林天福表示,邀請內地作家韓寒及著名歷史作家AndrewRoberts舉辦的千人講座,都迅速滿額,香港人對文學和作家的熱度正在升溫。

  香港書展閉幕在即,據香港貿發局初步資料顯示,今年書展一如以往以通俗小說最為暢銷,但一向銷量平平的純文學作品則趕上次席,相反過去數年大受歡迎的金融投資書卻反應稍遜。有書商亦分析,這現象反映港人的閱讀習慣改變,書展的文化含量大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香港書展以“從香港閱讀世界———關心社會·關愛地球”為主題,鼓勵讀者多關注弱勢社群,並響應全球對綠色生活的呼喚和冀望,增設了“英語世界”、“文學走廊”兩大活動。

  而據了解,由於香港書展加大了在內地的宣傳,吸引了更多內地遊客,記者在現場遇到了不少來自內地的遊客。一位來自深圳的劉小姐告訴記者,她對今年新增的英文書板塊感興趣,特地趕來淘書。


  九旬劉以鬯出任“年度文學作家”
  ———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就是以劉以鬯先生小說《對倒》和《酒徒》為藍本
  今年香港書展最吸引人的環節之一,就是“香港作家巡禮2010”。在今年新增的“文學走廊”,向讀者推介15位香港當代及新晉作家。“香港匯集東西文化,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作家,他們站在香港閱讀世界,以有別於傳統東方或西方的眼光,觀看他們身邊的人和事,寫出眾多精彩的作品。”香港書展以這樣的開篇詞,力推本土作家。

  香港是個文化沙漠?當代香港文學不值一提?今年亮相香港書展的本土作家們試圖回答這一問題。今年已91歲高齡的香港作家劉以鬯的講座被圍得水泄不通。劉以鬯曾經擔任前香港市政局“作家留駐計劃”的第一任作家、香港文學雜誌社社長,現在是香港作家聯會榮譽會長。這位被圈內人稱為“匯豐作家”的老先生,目前共寫作了六七千萬字,他的《酒徒》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寫作于1962年),深刻影響了香港文壇。據導演王家衛自稱,他的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就是以劉以鬯先生的小說《對倒》和《酒徒》為藍本創作完成的。

  香港作家董啟章等人在演講中認為,香港文學一直以來處於邊緣位置,大家所認識的僅限于金庸、倪匡以及李碧華等偏商業文學的作家,其實香港也有純文學作家,比如劉以鬯和西西等人,但一直沒有得到外界充分的認識和肯定。

  香港書展從去年開始設立了“文藝廊”,如同一座精緻的文字博物館,展示多位當代名家的作品和珍藏。今年邀請了有“香港文壇教父”之稱的劉以鬯出任“年度文學作家”,展示其珍貴的手稿,以及他收藏的陶瓷和模型。今年的“文藝廊”還蒐羅了白先勇、已故的季羨林和趙少昂的作品和藏品,並邀請上海昆劇團的當家小生黎安和花旦沈昳麗親臨現場演繹經典昆劇選段。此外還以展板+文物的形式,展示了蕭紅、許地山、胡適、蔡元培、魯迅和戴望舒等名家在香港曾經留下的足跡。


  香港作家董啟章:
  香港和廣州應形成“雙城文學”

  董啟章1967年生於香港,1992年從事寫作。即使在香港,董啟章也不是人人熟知的作家。甘於寂寞和物質匱乏的董啟章,在純文學日益衰弱的香港,不媚俗,不從眾,始終堅守自己的純文學路線。他也被認為是香港文學當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其人依舊清貧,最窘迫的時候身上就只剩下一百塊錢。香港書展上,董啟章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作為被最為看重的香港作家,你最近提出一個觀點,香港有一條純文學的線索。

  董啟章:早在1920年代,香港文學就出現了,當時作品寫得比較簡單,主要受到上海文學的影響。我認識香港文學的起點已經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比如劉以鬯老師的《酒徒》、《對倒》。其實香港文學在報紙副刊一直處於打遊擊的狀態,香港文學的副刊上大多是主流的商業化的文章,但是劉以鬯等人在主編副刊的過程裏,會插入純文學的文章,提攜一些年輕的純文學作家。比如,上世紀70年代的《快報》,西西的《我城》最早都是在香港報刊上發表的。

  我認為,香港文學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斷裂。香港文學從來沒有很強的傳統,儘管作家和作品都存在,但是因為沒有學者研究整理,而未能變成傳統。包括現在香港的年輕作家,也不太知道30年前的香港文學了。

  記者:大陸文學研究者視野裏,一致認為金庸、倪匡是香港文學的代表,你所說的線索似乎與此不同。

  董啟章:我所說的香港純文學,與金庸、倪匡的文學不一樣。我覺得他們不能完全代表香港文學,他們的寫作代表一種類型,有文化價值,也有技巧上好的地方,但是與我所理解的文學的東西不同。我自己觀念下的香港文學,不是商業的,是站在商業以外,有一種不同的角度。

  記者:在華語文學裏,您覺得香港文學的特點是什麼?

  董啟章:香港文學主要是城市的文學,寫香港的人和事物,但香港文學不單是寫內部的,而是把城市作為理解世界的模式,來寫一種現代化生活的形態,人群共同生活在空間裏的形態。香港文學除了非常本土,也有這個普遍性的層面,如果寫得好,也就是世界的文學,不單是地區的文學。

  香港文學用文學提出不同的可能性,去尋找現代人生存的意義。比如韓麗珠就寫得非常好,還有謝曉虹,潘國靈。這幾年香港還擁有了一份純文學雜誌《字花》,已經辦了幾年了,30歲的一批年輕人辦得很不錯。

  記者:您為什麼堅持用粵語寫作?你認為香港文學和廣東文學有什麼關係?

  董啟章:我覺得粵語寫作很重要。一個地方人說的語言,就是構成他們世界的材料,去掉這個東西,就會失去味道。我覺得廣東的本土文學現在也在式微。我接觸一些廣州的年輕寫作者,他們也在嘗試用粵語寫作,並且熟悉香港的文化,能讀懂香港文學,我覺得廣州和香港的文學應該形成一種雙城文學。

摘文自:http://big5.chinataiwan.org/wh/d ... 0100727_1468097.htm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