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文學界Gossip 書到德國方恨少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心雪 超級版主 2009-11-13 15:14:59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心雪 於 2009-11-13 15:16 編輯

書到德國方恨少

“如果你想發財的話,就娶一個中國女人吧,她會督促你賺更多的錢。”在法蘭克福書展上,歌德學院中國院長阿克曼的這句話在電視上播出後,迅速成為德國流行語。

文/潘濱

對于只有60萬人口的法蘭克福來說,2009年10月的第二個周末顯得異常熱鬧,最擁擠的地方是展覽中心和體育館,它們分別擁入5.5萬人和4.3萬人。前者是來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的各國官員、出版家、作家和記者,是這個城市的客人;後者多是本地居民,作為法蘭克福足球俱樂部的忠實球迷,在這個主場比賽日,他們迎來最近戰績不佳的漢諾威96隊。

陪我看球的是一位看上去很年輕的漢學家白嘉琳,她耗時半個小時才從擁擠的書展中心鑽出來。這位通宵達旦奮戰5個月翻譯出莫言作品《檀香刑》的女士,曾在上世紀80年代留學中國四川。“在法蘭克福生活了幾十年,這居然是第一次去現場看球。”白嘉琳給出的解釋是,“知識分子更喜歡安靜的地方,雖然我也很喜歡足球。”

法蘭克福森林球場的安檢員吃驚不小。在白嘉琳攜帶的小包里,安檢員翻出一本厚厚的中文書:“你覺得我們的比賽還不夠精彩嗎?這可不是看書的好地方。”當得知那是莫言的另一本著作時,他說:“我們都知道這個中國作家。”的確,莫言是這個國家在本周內最常見到的名字,不管是電視、網絡還是報紙,都在大篇幅報道這個來自遙遠東方的作家,他的德文版作品《檀香刑》被擺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其實自從張藝謀的《紅高粱》在柏林獲得金熊獎開始,德國人就對這個作家有所耳聞了。

“中國隊”在法蘭克福

在周一舉行的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式上,莫言代表中國作家作了主題演講,他講了一個故事:“一百多年前,德國人占領山東。中國人傳說,這些人沒有膝蓋,只要用竹竿捅倒,就再也爬不起來。另外,他們的舌頭是分叉的。後來我帶著幾個德國留學生回鄉,爺爺仔細打量一番之後說,原來德國人是有膝蓋的,舌頭也沒分叉。我隨即詢問德國留學生,你們的祖輩對一百年前的中國人是什麼印象。德國朋友說不出來。我跟他們講,自己曾在意大利看過一幅畫像,里面的中國人住在樹上,垂著長長的辮子,臉頰像鳥。”

莫言的結論是,東西方之間一直存在著相互妖魔化的問題,只有交流才是雙方互相理解和支持通道。雖然開幕式上摻雜了政治論爭的火藥味,但就像歌德學院中國院長阿克曼所說的那樣──文化的目的只有文化,書展的主題並沒有發生改變。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版權代理者和作家在這里洽談業務,尋求合作。一家只有兩人負責的瑞士出版公司,居然每隔半個小時就要簽署一份新合同,他們從半年前就與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約好細節,只待書展開幕,當面簽約,工作效率引人贊嘆。

此次法蘭克福書展,中國作為主賓國派出了高規格的代表團。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相關) 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到來,讓會場平添幾分高度。與之相比,中國的出版業者顯然還沒有融入版權交易的大潮。偌大的中國展覽區,只有林立的書架和閒散的人群,旁邊的茶幾上散亂地堆著從中國餐館打包來的盒飯。到中國區參觀的游客,更多的是瞧個新鮮。兩位作家在尋找一家出版社的對接者,卻總也找不到合適的人。一位省級出版系統官員告訴記者,他到這里,既沒有安排業務洽談,也沒有會議和活動,只是來捧個人場,一個“人場”3.9萬元。

與那些知名展台前的前呼後擁相比,德國作家協會的展台前顯得冷落又局促,兩位中國作家正與德國作協的負責人交換信息。當得知有些中國作家,本身就有事業單位編制,即使不再寫作,照樣可以拿到工資和享受福利待遇時,對方急忙問道,外國人也可以加入中國作協嗎?

展會見聞錄


持續一周的書展,只有最後一天才向公眾開放,在前六天里,到處是忙碌穿梭的出版家和作家,他們是這個會場的主角。大小論壇和會議不下幾千場,多名盧保文學獎得主現身書展,最熱門的當屬新晉得主赫塔•穆勒。她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一如德國人精細嚴謹的風格,剛才還在3.1廳碰到她演講,隨後又在5.0廳看見她在做節目。據她的出版商、菲舍爾出版社的谷普女士介紹,在她得獎之前,出版穆勒的書一直虧錢,因其作品艱深晦澀,但出版社堅持了下來,現在終于守得雲開。

赫塔•穆勒是生長在羅馬尼亞的德國後裔。從小就講德語,大學畢業後做了翻譯,卻被國安部門盯上,命她做間諜。她拒絕了,然後就失去了工作。由于不堪騷擾,穆勒與丈夫在22年前移居德國。這次,她在書展上的主要工作是推銷自己的首部長篇小說──《呼吸鐘擺》。小說來源于朋友的親身經歷:17歲的羅馬尼亞詩人被關押在勞動營里,受盡身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壓制。“我的寫作並沒有什麼任務可言,我只是寫和我自己有關的事情,這些從某種角度來說都是我自己一直承載的傷痕,而我並沒有刻意讓它們成為我的文學的某種使命。”話雖如此,她還是刻意拒絕了所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媒體採訪。

輕松的時刻也發生在德國電視二台的訪問現場,劉震雲提出一個問題,他的著作《我叫劉躍進》中文版只有200多頁,但是翻譯到德文就增厚了一半多,劉震雲比劃著兩者的差距,問另一位德國作家巴赫:“我不知道是中文太精煉了,還是德文太嘮叨了,難道翻譯家塞進了自己的內容?”惹得現場觀眾哄堂大笑。

德國與中國是書展的絕對主角,在一場關于東西方誤解的對話中,孔子學院德國院長王宏圖與歌德學院中國院長阿克曼展開辯論。這兩位生活在對方國家卻傳播祖國文化的專家,對誤解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王宏圖抱怨西方無視中國的變化,對東方充滿意識形態上的誤解和偏見,而阿克曼則說誤解使人更加豐富,人與人之間總有誤解,國家之間也是。他認為西方一些優秀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在創造性誤解的基礎上產生,而夫妻之間的感情誤解會使生活更加豐富。他還告訴德國觀眾:“如果你想發財的話,就娶一個中國女人吧,她會督促你賺更多的錢。”此話在電視上播出後,迅速成為流行語。

正如默克爾所言,讀書是深入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很多德國民眾對中國近況的了解令人驚訝。在重金屬工會為德國老作家君特•格拉斯舉辦的生日宴上,一位嘉賓問記者:“中國男多女少的人口結構,是不是會使你難以找到一個妻子?”而當一位中國作家在抱怨國內閱讀氛圍日漸稀薄的時候,有人安慰她:這是因為德國有 2000多家出版社來滿足受眾,而中國只有500多家,況且中國的9億農民更喜歡看電視。

書到德國方恨少

一個標准的德國讀書人,他的第一次閱讀體驗可能從出生的第三個月就開始了。英國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人類出生三個月之後,就具備了閱讀和認知世界的能力。基于此,德國閱讀基金會──歐洲最大的促進公眾閱讀的NGO,會通過醫生,將一個閱讀包免費贈送給德國的55萬嬰兒。這里面有德國總統寫給孩子家長的一封信,還有很多著名作家和明星陪孩子閱讀的照片,更有制作精良的玩具書,讓孩子們在玩樂中認知新世界。這個包僅供孩子們在3至11個月大小的時候使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基金會不斷有新的閱讀方案提供給讀者。在他們的展台里,有一棵用奶嘴纏繞起來的聖誕樹,寓意從小就要吸取知識的養分。

正是基于一系列閱讀促進手段的實施,使得本國民眾非常熱衷于讀書,在德國的車站和大街上隨處可見大小書店。即使是在繁華的城市商圈,地租昂貴,也會看到特色書店與奢侈品專賣店比鄰而居。最近德國通過一項法案,降低圖書業營業稅,與經營其他商品需繳納19%的稅費不同,圖書業只需繳納7%。城市里還有很多公共的文學館,這些文學館定期舉辦一些閱讀和朗誦活動,並定期邀請各地作家前來舉辦講座和簽售,甚至有很多文學青年選擇在文學館里舉辦婚禮。

德國人喜歡用數字說話。在去年出版的圖書中,有30.3%是文學類圖書,8.8%是青少年讀物,教材僅占5.9%。全年圖書銷售總額高達9.6億歐元。“雖然不少,但跟大眾汽車的銷售額比起來,這才只是他們的五分之一。”德國書商協會的部門負責人金蒙介紹說。

金蒙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是帕慕克的《雪》。她說在10個德國人中,有9個人在去年至少買了一本書,有8個人至少讀了一本書,借閱之風也比較普遍。她認為大家熱愛讀書,主要是因為閱讀圖書本身是一個比較便宜的消遣行為,另外讀書可以形成一些熱點話題,大家都在討論,你不讀會顯得落伍。

與中國的“快男”、“超女”類似,德國也有一個全國青少年的才藝選拔活動──讀書比賽。這項由書商協會出資舉辦的朗誦比賽,也是通過海選和電視比賽的方式進行,最初的海選先從班級開始,然後在學校範圍內分組比賽,之後是在地區範圍內競爭,然後是州,最後是全國總決賽。

為了鼓勵青少年寫作,很多出版社和基金會都會資助和幫助他們。“我們非常注重‘護理’作家。”菲舍爾出版社的谷普女士說,他們有一個類似書探的職位,就像球探或者星探一樣,在全球範圍內搜索資源,發掘新人和新書。他們要定期向總部撰寫報告,提供流行閱讀資訊和當地熱門作家。在菲舍爾的櫥窗里,記者發現,“ 四書五經”和《古文觀止》都已經出了德文版,“我們正組織力量翻譯《紅樓夢》”。說話間谷普遞過來一本中德對照的《三字經》。其實早在40年前,他們就已經大量翻譯了中國的明清小說。

剛到法蘭克福的時候,不少中國同行都對地鐵站里一些戴著唇環、化著煙熏妝的非主流少女捧著一本厚厚的大書在閱讀的情形,感到迷惑,甚至打聽那些書籍的名字。當了解了這一切,很多人都已經明白,為什麼世界上最龐大的出版博覽會,會誕生在這片土地上了。

展會的最後一天,由中國讀者捐贈的1001本中文圖書,被歌德學院的中方人員運到現場,活動結束後,它們被德國讀者一搶而空,場面一度失控,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認識漢字。

剪接自: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9/1/1/1326741/1.html





我好想再重貼以下的一段:
一個標准的德國讀書人,他的第一次閱讀體驗可能從出生的第三個月就開始了。英國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人類出生三個月之後,就具備了閱讀和認知世界的能力。基于此,德國閱讀基金會──歐洲最大的促進公眾閱讀的NGO,會通過醫生,將一個閱讀包免費贈送給德國的55萬嬰兒。這里面有德國總統寫給孩子家長的一封信,還有很多著名作家和明星陪孩子閱讀的照片,更有制作精良的玩具書,讓孩子們在玩樂中認知新世界。這個包僅供孩子們在3至11個月大小的時候使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基金會不斷有新的閱讀方案提供給讀者。在他們的展台里,有一棵用奶嘴纏繞起來的聖誕樹,寓意從小就要吸取知識的養分。

人家搞這么成功的書展,不是無因的,可以想像,德國母親懷孕時,肚中的生命已不是聽到讀書聲了。
香港人?香港人有資格建立文學館嗎?甚至幾乎可以提問:到時香港人有資格享用文學館嗎?聽來是負氣
的話,就當沒聽過吧。
娶個中國女人便可教你賺大錢?那么,是不是娶個德國女人就死愛讀書呢?爛gap 一個。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