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石頭情書 葉輝] 比利亞:血染的綠色與癡狅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葉輝 極品XO 2011-2-24 23:21:06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無論統治利比亞長達四十一年的「狂人」卡達菲(Omar Mouammer al Gaddafi)是否已經一如傳聞那樣倉皇出走,全世界人民(以及歷史)一定不會忘記,連場血腥鎮壓,一如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的天安門廣場大屠殺那樣滅絕人性--利比亞特種部隊和僱傭兵持續開槍射殺示威群眾,街道與醫院屍骨纍纍;而利比亞多個駐外使館的高層已先後宣布變節,以抗議獨裁暴政濫殺平民;全球華人此時此刻大概感同身受,面對若斷若續的電視新聞畫面,顧此而念茲,二十餘年如昨日,堪可同聲一哭。


在鐵鏽毁滅所有靈魂之前

鮮血染紅了比利亞的綠色國旗,這純綠色的旗幟象徵推翻王政的「綠色革命」,啊,好一片血染之綠,的黎波里這幾天都在下雨,雨中的血紅和純綠漸漸化作一片潤化的春泥。我們雖然遠在亞洲大陸邊緣的島與半島之間,也隱約聽聞比利亞詩人拉格爾(Ali al Ragai)的那首《無燄之燭》(Flameless Candles):

苦雨能為這片不毛之地傾訴什麼
只有被詛咒的仙人掌向大地張開一掌一掌的棘刺
我禱求蒙住的眼睛猶有能窺見日光的愛慾
我禱求這些蒙住的眼睛猶能呼喊
猶能歌唱
猶能感同身受
我禱求將面具移除
看清楚是誰將大門打開
引領人民回到富饒的土地
噢,金絲雀
誰可守護我們免於虛榮的縱慾
免於荒蕪的苦惱
在鐵鏽毁滅我們的靈魂之前
誰可以再點燃激情的火種
在我們的身體內再燃燒並且再帶來
下一個春天的旋律
再次關上所有的門吧
一起對抗野蠻的風暴
噢,無光無燄的一代人
那些飢渴之燭
誰將會再燃亮
我們內裡激情的火種
在鐵鏽毁滅所有靈魂之前


班加西一如的黎波里,是一大片一大片血紅之綠,血染的綠色革命一致反抗卡達菲的暴政。電視新聞說,整天都有被槍彈襲擊的平民送進醫院,他們都在呼叫「我在哭喊,為什麼全世界都聽不到?」這樣的「人間煉獄」似曾相識,邊看邊想起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凌晨至六月四日的天安門廣場。

所有的記者都被禁止進入利比亞,所有人民起義的資訊只能靠電話訪問、網絡傳送的訊息和畫面對外傳播。而網絡一度被切斷,幾小時後才局部恢復,但不多久又被切斷了。那是一場似曾相識的封閉式大屠殺。


貝多因人的《靈魂地圖》

但消息總是封鎖不了的,血腥鎮壓愈是歇斯底里,反抗的聲音愈是撲向雲霄--路透社收到利比亞宗教和宗族領袖的請願書,他們呼籲「政權內的每一個穆斯林或任何人:不要濫殺你的兄弟姊妹,現在就停止瘋狂的屠殺!」此時此刻,遠在亞洲大陸邊緣的島與半島之間,我們猶能聽見比利亞作家艾哈邁德.法基赫(Ahmed Ibrahim Fagih)向全世界發放的靈魂的呼聲,猶能看見他筆下的《靈魂地圖》(Maps of The Soul)。

艾哈邁德.法基赫告訴我們,貝多因遊牧民族(Bedouin)從前擅用粗陋的工具在惡劣生態裡掙扎求存--他們用木造的犁,靠騾、驢或駱駝開墾耕地,他們住在荒漠的帳篷,不知電力為何物,他們用木桶在井中取水,騎在駱駝上穿越風沙以尋求適合的棲身之所,與天地共存而發展出自己的文明智慧,艱苦但樂天知命。可是石油改變了人和土地的命運,現代生活以汽車代替了駱駝,以房子代替了帳篷,電器代替了一切粗陋的工具,貝多因人的生活日漸改善,但他們卻因此而迷失了自己的靈魂。

艾哈邁德.法基赫告訴我們,貝多因人首先失去了聲音--他們從前用歌聲抒發最自由的感情,可以在天地之間暢所欲言,一切聲音都通行無阻,在自由的呼聲裡各自安頓自由的良心。然而,現代化利比亞卻強力控制媒體,禁止一切不服從、不馴服的聲音--在阿拉伯世界裡,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度比利比亞對媒體和人民的聲音控制得更嚴厲、更瘋狂。


自由和愛情有如野火

比利亞政府全面控制所有印刷與廣播媒體,禁止所有批評卡達菲及其政府的聲音,並任意關閉不聽命於政府的網站。誰都不會忘記,為倫敦反獨裁政府網站撰稿的比利亞作家兼記者舒希比(Dayf al-Ghazal al-Shuhaibi)因揭露政府貪腐,五年前回比利亞探望親友時,被兩名武裝人員擄走,其後發現因頭部受到槍擊身亡,棄屍街頭。此宗命案最終不了了之,當然沒有任何人被起訴。然而,正如利比亞詩人沙里夫(Ahmed al Sharif)的詩所言:「你可以取去我們的生命……但你永遠沒法取去我們的驕傲」,比利亞的作家和記者前赴後繼,不惜以血肉之軀向卡達菲的「媒體論」說「不」。

卡達菲嘗言:「媒體是社會表現的工具,但不是個人或者公司機構的表現工具。因此無論從邏輯方面或者民主方面來說,媒體不屬於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個」。那無疑是向所有言論自由的擁護者宣戰,這倒教人想起艾哈邁德.法基赫一篇題為《癡狂》(Crazy)的短篇小說所包含的隱喻--

在小說中,「我」迷戀一個紮辮子的姑娘(辮子姑娘在「我」所處的保守社會乃罕見之事),愈是被禁,愛得愈癡狂,乃有此獨白:「我堅信:這些封閉的,與自然法規格格不入的社會,築起了隔絕男人與女人的高牆,強橫地剝奪他們的自由……我堅信:這樣的社會是怪誕的社會!」是的,只有北非、中東、拉美和亞洲獨裁者才不知道,自由和愛情有如野火,是永遠禁不了的。

信蕔∣ i-See主義

去死吧,卡達菲!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