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崑南 於 2011-3-21 19:29 編輯
《信報》這篇文章,有幾點是值得拿來討論。
其一:拿這個曼氏小說比賽,作為衡量香港文化之不足,請問恁什麼理據?
其二:這個比賽,參選作品必需是英語,香港作家絕大部分都是以中文創作為主,以少量英語寫作的人
來代表香港文化水平,未免有點可笑吧。
其三:文中稱未有香港作家入圍,好想知道落選的香港作家是那幾位,他們有資格代表香港文化嗎?
其四:“回歸之後,香港成為中國一個城市,但面對西方、面對國際,卻沒有能力將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經驗轉化為一套宏大敍事或者國族寓言,以滿足西方對中國的期待和視野。我們有的只是一套關於香港的敍述。。。。”很可笑,點解要滿足西方呢?西方是我們的老板,是我們的情人嗎?有的只是一套關於香港的敍述,有例子舉出來嗎?香港的敘述又有什麼不妥呢?
其五:是不是英文比賽才可以代表最高的水準?或這個獎是唯一的一把尺?若是,那麼,這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落選,豈不是等於說日本文化水平下降了?
此文的作者,對於香港文化境況一知半解,隨手亂寫,一個這樣的香港人代表香港文化說話,姑勿論外人會否看到,才是羞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