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百歲老人的故事,無論其身份貴賤,都有一分沉甸甸的歷史蘊涵。一位文化老人的往事,往往更加璀璨絢麗。
我說的是楊絳,這位不久前正好滿百歲的老人。身為作家,她已不止一次向我們敘述她那極不平凡的一生。而在其人生向晚、緩步走向生命邊緣的時刻,她又特地允準自己的世交好友為其寫一部傳記,作為令自己放心的“真實”記錄,這便是《聽楊絳談往事》。
在這位老人年滿百歲之際,我讀了這本三年前出版的舊書,想看看一顆經過近百年錘煉的智慧頭腦,都記住了一些怎樣的故事,又希望後人記住哪些“真實”的往事。
我很快發現了一批令我感興趣的故事。與《幹校六記》和《我們仨》不同,“文革”前甚至解放前的故事,才是這本書的重點。
我首先留意到這段寫她和費孝通的有趣的文字:錢先生去世後,費老曾去拜訪楊先生。楊先生送他下樓時說,“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就這樣婉言謝絕了他的訪問。
後來費還經常讓人送點兒東西來。于是有一天,楊絳讓本書作者吳學昭(吳宓的女兒)陪同一起登門道謝。“費老萬沒想到楊先生親自登門,興奮得說個不停,時近正午,定要留飯,楊先生推說我家已做準備便匆匆告辭。這次旋風式的訪問,心意到了,禮貌周全”,聰明地表達了她“對費老始終做一個‘普通朋友’的一貫堅持”。多麼有趣的私人關係寫照。
其實,我真正關心的並非這兩人的私交,而是他們那一代著名知識分子們之間的人際關係。今天汗牛充棟的歷史著述和個人回憶中,人們往往只能見到在政治鬥爭的壓力下,知識分子人人自危,或是相互攻訐的慘烈事實。而在相對和平的年間,這些大儒們究竟如何相處交往,則鮮有記錄。這本書,讓人初見端倪。
請看,楊先生很幹脆,笑嘻嘻地說:“1953年9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全都是大會代表,只有錢鍾書和楊絳不是。”“外文組集體編寫《西洋文學史》,不參與者,僅楊絳一人。”“馮至同志是新北大的西語係主任,他表示我翻譯Gil Blas的工作,不合適。”“我覺得一身都是錯了。身屬英文組,職務是‘研究’,但我卻在翻譯法文。”文學研究所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三套叢書,“所內研究員都是編輯委員,除了楊絳一人不是”。“編委每次開會,總要到同和居吃一頓酒席似的晚飯。鍾書吃飯回家,總誇香酥雞、烏魚蛋湯等名菜。楊絳聽了很饞,但僅她這個研究員是無緣美食的”。後來還是戈寶權到了文研所以後,“他跟何其芳說,楊絳不是編委,卻負責審稿。何說太不公平了,該請楊絳做編委。不料沒做幾天,只到同和居吃過一頓美餐。‘文革’開始了,楊絳同背黑鍋”。
原來,從文研所成立的那一天起,楊絳就已經成為一個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人物。周揚到會祝賀,閒聊中說起中國小說,周揚說唯獨《三國演義》不談戀愛。楊絳當即反駁說,“呂布和貂蟬呢?”楊的反應之快給周留下深刻印象。隨即在宴會桌上,趁所長鄭振鐸起身發言的當口,周揚示意要楊絳坐在他身旁鄭的位子上。“第二天,周揚來文研所與研究員談話,何其芳獨不招楊絳參加”。“楊絳明白這是何其芳因昨天入席的事怒她”。楊自嘲說,“我入所就犯了一個說不明白的錯誤,成了個媚首長的資產階級女性!”
外面,或者說上頭,欣賞楊絳的還大有人在。除去周揚以外,還有胡喬木和夏衍。早在抗戰時期夏衍就喜歡楊絳的喜劇,抗戰剛一勝利,從重慶飛回上海,就“托李健吾代贈他的劇作《清明前後》給楊,並索楊絳喜劇二冊”。楊絳80歲生日,沒有做壽,夏衍特讓女兒送來親筆題寫的賀詞:無官無位,活得自在;有膽有識,獨鑄偉詞。而胡喬木的作用可能更大。“《幹校六記》,若不是胡喬木同志開綠燈,不會出版的”。胡的十六字評語是:“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
相反,“丁玲說《班主任》是小學級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學級;《幹校六記》是大學級”。“《堂吉訶德》譯完後,《世界文學》要求連載,外文所領導說:‘此非新書,譯的很多,不用登了’”。出版社要求譯者寫序,“據楊絳說,外文所領導體諒她‘下筆即錯’沒讓她寫”,以至于沒有序文的《堂吉訶德》成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中“唯一的例外”。
就是這樣一些細細如絲的往事,讓我逐一看清了當代儒林的不少內幕。
書中還有些故事記述得頗為有趣,完全符合楊絳那春秋筆法的一貫文風,難怪作者得到傳主的認可,選中她來為自己立傳。有一段言及錢鍾書1974年以後受命參與毛澤東詩詞的翻譯。“由于鍾書‘足不出戶’,翻譯小組的知名人士葉君健、袁水拍,不得不屈尊天天來陋室工作。葉君健與鍾書腳對腳對坐,袁水拍擠坐一側。周玨良代表喬冠華也來過幾次。江青對袁水拍、葉君健說:‘錢鍾書不懂詩,你們讓趙樸初去點撥點撥。’于是趙樸初奉命而來陋室,對‘不懂詩’的錢鍾書‘點撥’,無椅可坐,只能擠坐鍾書椅旁的凳上。錢鍾書不聲不響,聽任他‘點撥’”。
歷史的精彩,往往就在于這些點滴如絲的逸聞舊事。它不僅讓我們看見歷史風雲的巨雷陣陣,更讓我們品出人性的千姿百態,了解儒林內部的高低虛實,感悟人生特別是人際關係的復雜微妙。真是要再次感謝百歲老人楊絳所講的人生故事,它讓我透過如絲的往事和細節,看到了歷史的蛛絲馬跡和某些真實的角落。
原文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 ... /09/c_12183230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