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文章最後由 心雪 於 2012-10-25 10:44 編輯
電影.音樂.文學
文藝復興基金光復想像
[2012年10月24日│C03 城市定格│撰文:林艷虹;攝影:郭錫榮]
每個時代都需要文藝,在十四至十七世紀的歐洲,正值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穩定繁盛的社會培養很多燦爛的文學和藝術作品。
香港一直擁有自由的創作環境,音樂、電影、文學、藝術百花齊放,坊間更有不少團體、機構扶助文藝工作者支持他們的創作。創意是首要,資金是燃料,然而藝術創作從來不能單靠金錢來催谷,最重要的是給予創作人空間和平台,還有全盤的教育,才能讓文藝活動熱鬧哄哄,推廣至普羅大眾都能參與其中。
剛在今年9月誕生的文藝復興基金會(Renaissance Foundation,下稱基金會),正是一股新的力量,主要結合兩岸四地的各界文化人,以「推動多元,尋找浪潮」為宗旨,給予小眾獨立的藝術創作人發揮創意的機會,同時刺激城市人的好奇心,在枯燥繁重的工作生活之中,多關注身邊的文化藝術。
基金會的成立,以「文藝獨立,自由復興」作為旗號,持續支援和鼓勵兩岸四地的華文新生代獨立創作,特別是一些被孤立的藝術家,為他們構建平台交流,即使不依附主流,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目前理事由音樂、影像與文學等專業領域內具成就的知名人士,以及基金會重要出資人擔任,理事長為黃耀明,副理事長包括韓寒、彭浩翔、賈樟柯、周耀輝、舒琪、郭啟華、姚謙及張元等人。而基金會另設地區和專業召集人,負責各地區的組織協調事務。
陣容可謂鼎盛,但黃耀明也擔心這樣的陣容有副作用,他說:「不想因為我或彭浩翔等人的加入,變成商業主流的方向,我們希望有更多獨立精神,帶來更多關注和目光,讓城市文藝發展百花齊放,而不只是有蓬勃經濟,而忽略文藝。」
籌款序幕
畢竟所有的運作都需要錢,很多人會問,基金會其實有多少錢?
黃耀明不諱言:「基金會能夠資助的基金不是最多,與坊間的機構、團體不同,他們擁有大家族的豐厚資本支持,我們是由零開始,現時籌到的是一部分的錢,往後日子仍會舉辦更多公開的籌款活動,如拍賣會、晚會。」就在9 月29 日基金會正式成立當晚,他們舉辦了一個小型籌款晚會,黃耀明、韓寒等人特別拿出私人物品拍賣,作為文藝復興基金會募集的第一筆資金。身為歌手兼創作人的黃耀明,其拍賣品也與音樂有關。他分享:「我帶來了達明一派的八十年代特別版黑膠唱片,每張唱片只得一首歌,主要給電台DJ播放,全屬私人珍藏,坊間買不到,還有《光天化日》唱片封套所穿的衣服。」而當晚韓寒也捐出了陪伴自己拿下賽車冠軍的「幸運手套」和限量版的書,書內還有金箔,非常珍貴,據說當晚的拍賣成績不錯。
「但我們最大的資產是人,包括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士、學院派代表等,所以基金會能夠動員的人士不少,希望刺激更多人討論,繼續持續教育和啟蒙大眾。」現時香港的基金會辦公室正是今次訪問的地點——位於中環的人山人海辦公室內的一個小房間,主力是總幹事梁東和助手兩人,其餘都是義工,包括義務理事、各範疇的專業委員會作為日後工作的評選和導師。教育是基金會一大目標,包括邀請專業委員會的人士,挑選申請者的作品,帶到校園,與學生分享,以及舉辦導賞講座,培養社會對文藝的興趣和氣氛。
梁東強調:「作品和觀眾,非常重要。」他想起獨立導演張元的第一部作品《媽媽》,是他二十五歲時自資拍攝的作品,被評論家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獨立電影。其製作技巧雖稚嫩,但意義深遠,背後的人文精神和探究社會的現象,是一些主流作品未接觸的,正好反映出獨立精神可貴之處。
「很多創作人完成作品,但不知如何安放或令其他人留意,故此,基金會的另一目的是提供配套、協助宣傳、給予意見、聯絡電影院發行商等等,讓創作者的心血可以流向市場。始終,行政、申請工作不是創作人的強項。」
空間有限
對於「文藝復興」四個字,很多人會想像到百花齊放,如文學、藝術、音樂、科技多方面發達等,移居荷蘭二十年,去年才回港工作的副理事周耀輝卻認為,時下的香港人對社會的生活和未來缺乏想像力。
在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主力教授藝術與創作課程的周耀輝,看到新一代年輕人的心態。「很多學生擁有豐富意念和創意,作品亦非常出色,但他們不敢想像未來,認為文學、藝術只是留在校園的空間。這班八九十後都充滿熱情和青春,只是沒有足夠希望,因此回港後碰到一班朋友,想到一起推動文藝氣氛。」不過,香港寸金尺土,舉辦文藝活動需要場地配合,絕不容易。而且說到空間,不免令人感到悲觀、無奈,周耀輝更形容:「香港整體的空間都是噩夢。」他近來觀賞一位學生的視覺藝術展覽,體會深刻。「當我知道這些大型的裝置藝術,因為沒有地方擺放,展覽後便要拆掉,這麼辛苦完成的作品要扔掉,可見香港空間的昂貴、奢侈,戳破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在旁的黃耀明認同:「我們希望可尋找多些空間做音樂、放映電影,但發現香港很難找場地,由大型的紅館、文化中心,以至柴灣青年廣場、九龍灣展貿,都需要排隊等時間。」香港的表演場地不足,即使在公共空間演出,有時會面對被投訴或驅逐的命運。
「所以即使多了基金會,我們的力量都是很渺小,還是希望社會出現更多機會、資源,給予年輕藝術工作者創作、演出。」周耀輝補充。
沙龍文化
基金會主力電影、文學、音樂三方面的推廣和發展,將來還會多做一些沙龍(Salon),帶動城市的討論氣氛。沙龍文化在香港根基不深,這個源自法國的文化,讓不同的藝術家參加集會,起初由上流社會交流討論,後演變成為民間集文學、藝術、政治等自由討論形式。現時香港不少書店都有類似的活動,定期舉行分享交流會,甚至攝錄後放上YouTube。
基金會總幹事梁東形容,沙龍通俗來說只是「吹水會」。「很多人害怕是什麼主義、理論,其實並不是什麼高檔次,文藝是每人都可以擁有,不一定是在樓上書店坐着十幾人就叫沙龍,一班人隨意圍坐一起分享、交流都是,亦未必需要太大的地方。」周耀輝分享:「香港愈來愈少沙龍,我念大學時,經常聽人念詩,或看畢新浪潮電影後再討論,以前的大學生較多時間,現在的學生普遍非常忙碌,人人都在做兼職,或者忙於完成大學的credit。我不奢望社會突然間改變,始終經濟壓力太大,但我仍期望自己做好示範角色,讓更多學生坐在一起傾偈、思考,對自己和周圍世界有感覺。」如果城市需要多一點文藝創作,其實更需要討論空間,基金會計劃明年出版《文藝復興》月刊,梁東希望成為香港版New Yorker ,一本集知識、文藝的綜合雜誌。「一個地方要發展文化,需要更多文藝評論,可是香港這些作品不多,而且較少人參與這類工作,希望月刊出現,可助推動評論發展。」或許大眾覺得,文化藝術評論有點沉重,但其實也很生活化,正如對某種現象而產生的某些反應,是發自內心的感覺。同樣地,基金會在梁東眼中,就是對社會的回應。「基金會作為NGO,有責任補充社會的不足,讓年輕創作人更多發表機會,發掘更多可能性。我們最想投放的是想像,大眾活在某種想像日久,例如對沙龍、文藝、創作有自己一套既定的思想,我們想要花時間,告訴大家仍有更多元化的空間。」基金會處於初期成立階段,有很多具體細節仍在商討中,他們唯一肯定的是,它屬於公眾的,復興也得靠大眾的支持,不管是參與或捐助。基金會正籌備一個叫《文藝復興2012》的戶外綜合藝術節,也是頭炮活動,包括音樂會、文學論壇等,11 月24 日會在西九文化區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免費招待兩岸四地的文藝愛好者。詳情請瀏覽網站:www.rfhk.com.hk
文藝復興活動預告
基金會成立第一年,將籌辦一系列常規活動,以啟蒙、跨界交流、年度資助計畫及評獎為四大方向,拓展文藝創作的空間,推動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而且,基金會將舉行每年一度文藝資助及評獎計劃,開放接受報名,每年將由專業評委選出三至四名音樂、十名文學及十名影像年輕創作者,資助其發表作品。主要活動如下:「文藝復興2012」大型戶外音樂會:於戶外舉行的大型音樂會,集合內地、台灣、香港和澳門於音樂範疇內創作形態走在最前鋒的優秀標誌性人物參與演出,讓來自兩岸四地的年輕藝術文化愛好者能夠免費欣賞及參與互動。
文藝創作大師工作坊:與香港、內地、台灣及澳門的文化機構合辦「音樂創意營」、「文學大講堂」及「影像大師班」等講座與工作坊;同時亦會通過和學校等教育機構合辦夏令營與訓練班等,分享優秀作品的賞析,啟發潛在的獨立創作者。
文藝資助及評獎計劃:舉行每年一度文藝資助及評獎計劃,開放接受報名,符合評審資格的優秀獨立創作,將可獲得資助。首年將籌得基金用以資助音樂、文學及影像三大範圍的年輕人進行獨立創作,資助計劃包括出版音樂專輯、虛構類文學作品、非虛構寫作、微電影及紀錄片製作等。
2013年8月 《文藝復興》月刊創刊設立常態性的展示平台,建立推介作品的網站和App,出版文藝刊物、書籍,讓創作者的作品可以呈現,可以沉澱,利於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