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石頭情書 葉輝] 宋春舫 宋淇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葉輝 極品XO 2013-11-26 14:38:32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宋春舫 宋淇



(編按:《書若蜉蝣》文章結集將於本月尾出版)

上海友人終於寄來了宋春舫的《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

宋春舫(1892-1938)聞名久矣,這倒是我第一次讀他的書,書末收錄他的兒子林以亮(宋淇)的一篇文章──《毛姆與我的父親》,三十多年前就在林以亮的《前言與後語》讀過了。

終於把《前言與後語》這本小書開本找了出來,是台灣「大林文庫」第51號,一九七三年五月初版,乃當時流行的「口袋書」開本,此書購於嚴以敬的傳達書屋,書的末頁貼有一張小小的標價紙條,售價一欄手寫「4.5」(港元),折扣一欄手寫「8」(折)。

禮頓道的傳達書屋開店沒多久就結業了,林以亮(1919-1996)也辭世十多年了,遙想一個讀書的老好年代,原來也隨著書人書事遠去了。

說《前言與後語》是一本小書,這「小」字只是形容書的開本,那是斯時流行的「口袋書」;書中收錄的十五篇鴻文,恰是一個時代無比嘹亮的回音:由「今日世界」(資金來自美國新聞處,即「綠背文化」的一種)出版的諸種美國文學名著中譯本(譯者包括梁實秋、夏濟安、張愛玲、吳魯芹、蔡思果、余光中等等)的緣起與導讀,乃至一個遠去的年代的書人書事及其評價,洋洋十二萬字,由是觀之,則分明是一本談文說藝的「大書」了。

有一回在香港電台訪問《張愛玲私語錄》的編者宋以朗,他告訴我,正籌劃編一套林以亮全集──那無疑是一項大工程,匯編過程固然是艱難,如何將全集銷出來,更是艱難中的大艱難。一手掀起「張熱」的宋以朗對此當然也不免有所顧慮。早在四十三年前,林以亮為《前言與後語》撰寫自序,啟首便有此說法:

「有一位朋友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只有中學生肯花錢買新書,定閱新雜誌,這些有頭腦而沒有思想,喜歡聽演講,容易祟拜偉人,充滿了少年維特的而並非奇特的煩惱的大孩子。至於大學生們,早已自己在寫書,希望有人來買書;到了大學教授,書也不寫了,只為旁人作君序,等人贈閱了;比大學教授更高的人物,書序也不屑作,只肯為旁人的書題籤寫封書,自有人把書來敬獻他們了。』」

這說法似乎不僅僅是「戲言」,這篇自序寫於讀書風氣尚未敗壞的1968年,已隱隱然有銷書難之嘆,時至四十三年後的今天,就書展看見,要是將林以亮當年所說的「偉人」換為「名人」,就庶幾近之了。

如果連林以亮所說的中學生也不買文化書、文學書,那麼,這些書寫給誰看?印給誰看?那就只好說,給有緣人看吧。

書業貌似熙熙攘攘,湯湯沸沸,倒已有人慨嘆那是「夕陽行業」,圖書發行是講求時效與回報的物流業,主銷的連鎖書店必須著眼於銷量,始可後各行各業那樣應付高昂的租金,倘非暢銷,一本書或一套書在不捨晝夜地運轉的巨大流量裡,無疑只是轉瞬即被洪流吞噬的涓滴,書的壽命之短,有若朝生暮死的蜉蝣。

正因如此,倒覺得自己生正逢時,還可以有幸讀到重印的耳聞之書(諸如宋春舫的《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讀到數十年前的啟蒙之書(諸如林以亮生前的著作),更可以讀到今人所編的昨日之書(諸如宋以朗所編的張愛玲佚著及遺著),由是在讀書生活裡見證了一頁一頁的書之興衰史,只要不去預支或透支明日的懊惱,漸覺「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又豈有憾哉?



原文網址:[主場新聞] http://thehousenews.com/art/%E5%AE%8B%E6%98%A5%E8%88%AB-%E5%AE%8B%E6%B7%87/
© 2012-2013 主場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