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寒山詩〉節錄有感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寒山詩〉節錄有感


    筆者始終是修養不足,既自信缺損,亦未能寵辱不驚,一連數天為外事困擾,精神欠佳,靈台不靈。但煩心的事終告一段落,筆者亦能偷得浮生,繼續班門弄斧。近日,筆者偶閱一書,內載唐‧寒山的詩句:「二儀既開闢,人乃居其中。迷汝即吐霧,醒汝即吹風。惜汝即富貴,奪汝即貧窮。碌碌群漢子,萬事由天公。」筆者既未參禪,亦未禮佛,對於釋家哲理更是一知半解,未敢輕言悟解上句。在此,筆者先就字面作一解說。


詩句提出,人之「迷」、「醒」、「惜」、「奪」均為天公所予,半點由人不得,而「碌碌群漢子,萬事由天公」更明白說明天下人既平等又庸碌,不獨無力回天,更只能俯首聽命於天。乍看來,全詩充滿消極思想,讓人提不起勁。誠然,中國的「命」泛指客觀限制,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在某程度上都是非人力所能挽救的,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正是此意。但當我們想深一層,若真如此,人生未免太悲觀了!


筆者以為詩句所指非為「認命」,而是「知命」。所謂「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人之一生,也許有莫大難處,讓人舉步維艱,甚至輕言放棄,但這便是「命」,你不能抗拒,也不能預測。無論你如何努力,或者也不能滿意。但同時,你也可能未有十分付出,而得千分收穫。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既然命不可測,也就不用計較得失,不妨視功名利祿如浮雲。一切坦然面對,便是「知命」,「知命」便能「無執」,「無執」便是「逍遙」,「逍遙」即「急離火宅中」,免受煩惱、欲求之苦。


    以上所言,均是筆者「依書直說」,並無任何可恃之故,還望「雖不中,亦不遠矣!」下文,筆者則嘗試以自己的感悟,道出自以為的詩意。如屬荒謬,還請方家不吝指正。


    眾所周知,早於魏晉六朝,儒、釋、道三家已漸呈合流之勢,因此本詩雖為詩僧之作,內實蘊含三家之說。筆者以為「二儀既開闢」,「二儀」即《易傳》所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兩儀」,而將「兩儀」與《道德經》及《周易‧繫辭》作比附,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之「二」,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與「陽」,亦即「天」與「地」,合稱「自然」。


此外,「人乃居其中」表面上明言,人居於「兩儀」,即「天」「地」之間,此乃就客觀事實言。筆者以為如此質實地解釋詩句,並無深意可言。若真如此,作者對於意境的營造也未免過於馬虎。本詩既為禪詩,當中意境實須由讀書領會。在此,筆者以為此詩意境實為對「天人合一」的嚮往。


    據《中庸》一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中」實是天地的根據。「人乃居其中」除了說明客觀情況外,實亦指出「人」乃天地之本,突出「人」的主觀地位。筆者以為此可就兩方面解釋,一從「宇宙論」言,一從「本體論」言。


首先,就「宇宙論」言,「自然」為客觀自存的「物」,即現稱的「自然界」。「自然」開闢之後,「天」、「地」、「人」並稱「三才」,而「人」作為「與之參者」,便能「制天命而用之」。再就「本體論」言,「陰」「陽」變化之謂「道」,「二儀」亦指「天地變化」之「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人」的根據,但能弘道又只有「人」。綜合上言,「二儀既開闢,人乃居其中」實言天與人的關係,人一方面能制天用地,但同時又必須效法天地之道,此即「天人合一」之說。


首句道出「天人合一」的理念,突出「人」的尊貴,但同時又勸說萬莫以人為尊,因為「天人合一」,貴在「合」字,天與人合,和諧並存,互補不足,相輔相成才是「天人合一」的正解。至於後句的意思,筆者以為實指述「天人合一」的實踐,即「中庸之道」的追求。


「迷汝即吐霧,醒汝即吹風。惜汝即富貴,奪汝即貧窮」言及「迷」、「醒」、「惜」、「奪」,實亦人生之全貌,意指「死生有時,富貴由天」,與上文所指相同。但筆者又不得不指出,「萬事由天公」只是說明「迷」、「醒」、「惜」、「奪」冥冥中自有安排,非指有一天公,有意識地操縱世人。「天公」實是人心的修養,應對的態度。

    據此,筆者以為抱持「中庸之道」才是當中正路,指引世人擺脫困苦。正如上言,無論偏於「天」「人」任何一端,均背離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程子有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以此解詩,「萬事由天公」即人不應強求,但亦不能全由天定。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既已「盡其在我」,便能「問心無愧」,從而達到「無執成敗」,「逍遙天人」的境界。


全詩雖為禪詩,但箇中含意乃兼三家之說而有之。「天人合一」與「中庸之道」實三家之共同指向。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