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書籍評介 「向死而生」的「現代愛情故事」 ——讀洛楓詩集《飛天棺材》及詩歌近作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向死而生」的「現代愛情故事」 ——讀洛楓詩集《飛天棺材》及詩歌近作

江濤

1.2011年除夕夜前夕,家裏的電腦突然都上不了網。後來打電話向網絡供應商求助,經技術鑑定,回答是「火牛」(變壓器)燒壞了,Modem失靈。

因為答應了網絡詩刊《詩+++》每月寫一篇詩歌評論,心裏還是有少許壓力。評論不祗是寫作,更是閱讀後的再創作,而這一期,我關注的詩人是洛楓。

上不了網,又不想看電視,兼之因天氣轉冷不及添衣致使惹上感冒,身體抱恙不適……所以,只好留在房間裏,讀詩集——洛楓的《飛天棺材》及她電郵給我的詩歌近作。

2.新年第一天,讀《飛天棺材》,聽上去,大抵頗有些怪異,但我讀著讀著,卻感到了一種悲壯的情懷——「破釜沉舟,壯士斷臂」。事實上,在之前我也讀過這本《飛天棺材》,但感覺卻不如在2011年元旦日讀的感覺那麼深刻,悲情與悲壯。

或許是相似的處境連起了一本詩集的寫作與閱讀。在《飛天棺材》的序言中,洛楓提到了她在那一年農曆除夕下午(2004年),被教練叫回溜冰場上課,學習一個做「阿拉貝斯克舞姿」,又稱「燕式平行」的冰上芭蕾舞姿:「在這送舊迎來低溫的新年,要我艱苦地扶着欄杆撕心裂肺的學習平衡,我差點感動得以為這便是來年或來生的預兆呢!原來『學習平衡』也是『希望工程』,在跌與起、悲與樂、成與敗、福與禍,甚至生和死、榮與辱之間來去自如,旋轉隨意,不帶走一片雲彩,並不如設想般那麼天從人願……漸漸地,我在文字的世界裏跳着阿拉貝斯克舞步,單腳直立,另一腳向後平伸,伸向擾擾攘攘的年月,用詩勉力支撐自己與這個重重欄杆的世界隨時崩塌的關係,彷彿地老天荒,矢志不渝!」

如此看來,這個轉眼就來到的2011年新年除夕,在難以言說的境遇與心境之下,讀着洛楓這本名叫《飛天棺材》的詩集,可是搭乘我(讀者、評者)心靈逃亡的「亡命小巴」(16座的公共小巴,俗稱「飛天棺材」)?又或是在我(讀者、評者)的「阿拉貝斯克舞姿」姿態中,能讓我繼續保持着平衡的那「單腳直立」?

3.在洛楓的「阿拉貝斯克舞姿」的文字世界裏,她愛把自己身處的光怪陸離的現代都市,拆散成如同可鑲嵌的玩具屋,而她則習慣不動聲色地,把其中的各種零部件魔幻(文字變形)為支撐起她的「燕式平行」舞姿的「單腳直立,另一腳向後平伸……」——而她身的處境「物質化」的「世界的零部件」與我們正身處的紛繁擾攘的現實世界,卻有着相同的「名相」——而詩人她正是以這種語言方式成為這兩個世界的聯繫者、言說者,講述着一種生存的理由和意義:被「跌與起、悲與樂、成與敗、福與禍,甚至生和死、榮與辱」——被埋葬,反埋葬;被攻陷,反攻陷,被死,被生——向死而生。

而在這彷若銀幣的兩面的生死的正反過程的審美闡釋中,所折射出了,是作者複雜的心理結構和精神特質,同時也是藉此去認識自我和人類之生存困境,叩問生命意義,審視現實處境的語言通道。

如果說,洛楓在《飛天棺材》裏這本收錄了寫於九十年代中至二OO五年的詩,是她在習練一種詩歌語言的「燕式平行」的話,那麼,在她近期的詩歌新作中,我怎看到了她的「冰上滑行」舞姿——對「冰冷」境遇的「既來之則安之」姿態下的反諷與幽默戲謔。

4.通讀洛楓近年寫的詩,表面上看,題材大多涉及愛情,主題幾乎都指向迷失、錯失、訣別、自戕、自咒與詛咒(不是怨咒)……洛楓很少寫那種一眼看上去就是政治正確、自我英雄、詞語炫耀的作品,就算在涉及對資本消費社會的批判、對九七回歸的思辨等敏感話題,在她的詩裏呈現的語言,還是挪列那些被她「積木化」(物化)、「戲謔化」(荒誕)的城市物象。如收錄在《飛天棺材》裏的《兩個亞當》,以一九九七年為分界,把「經濟滑落後倒閉的香港」稱作「伊甸園」,而「亞當」被一分為二,「左邊」的亞當流落「城北」 ,「右邊」的亞當住在「城南」 ……夏娃與亞當將如何「愛」以及再次「二合為一」「重逢」? 在詩裏,讀者讀到的是滿眼的「城市物象」詞語:變賣、移民、清明的墳上的三炷清香、護照、時差……

很多的詩作者,常常焦慮於如何對「大時代」發聲,彷彿若不能耀目地讓讀者一眼讀出自己筆下的正氣凜然,就無法對自己耿耿於懷的所謂「詩人」身份有所交代似的。而作為讀者,我總愛把同情與憐惜的眼光,投向那些總在僻遠的語言細枝末節處流連不息的寫作者——陶淵明發現的「桃花源」何嘗不能反襯出一個「大時代」?一個連「個體愛」都不能容忍的「大時代」,你又怎可相信以「大時代」的慣性語言道出的「愛」?在一個「虛無」的時代裏崇尚「虛無」,不是謊言是什麼?而對某些人來說,「我的時代」是遺落在手心的一顆讓人流淚不止的「沙砾」。                  

5.讀洛楓最近新作《擱置的後續》,使我想起了「向死而生」這個詞。海德格爾在《存在與在》中說:「此在祗有處於畏死的情緒中才能超脫沉淪的境況,領會到自己本真的存在,保持自己獨立和自由。此在的自由就是面向死亡中的畏的自由。」 也就是說,當我們把境遇的「死」擱置,不去參與「死的結局」,而是以「畏死」的姿態對「死」進行「打量」、「觀察」,重新認識「死」。然後憑「自由的言說」,超越「死」——此之謂「後續」!  

在《擱置的後續》首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雷暴天氣中如堆砌的積木霎那倒塌的世界(物質、情感、甚至形而上的世界)——未及老化的城市已然倒塌,然後「我們」仍在,未曾老去,不曾死亡,只是各自與死亡的境遇捆綁在一起:

1跌入暴雷的漩渦中
2刹那的閃光傾斜了
3城市的大廈和天橋
4來不及老化的鋼筋與肩膊
5扶立疏鬆的混凝土上
6艱澀的凝望
7給圍上欄柵
8驀然回首
9搖擺的車燈截斷了交通警號
10我們的後續
11從此捆綁於馬路中央

以上的種種城市意象,何嘗不是處處透露着今天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現狀、精神現狀?「我」對「你」,  「此岸」對「彼岸」的相隔與相望:

12然後經歷季候許多錯誤的氣流
13冬天狂亂夏季的颱風
14城市的海岸線越拉越近
15我們相見迷濛的視線間

其後,「我們」也各自藏進如墳墓般的「死亡保護罩」,吞噬「死亡的內容」,被「死亡再孕育」 :

16空氣持續灰敗
17戴上保護的防曬
18各自躲在蝕骨的空調裏
19咬囓自己空白的疏影
20直到暗黑的時間填滿了
21碎屑的心間

其後,在「死亡的禁忌」裏,我們該如何訴說「死亡」? 第29行的「直到我們的骨灰臥聽海濤閒話」引用的是上個世紀40年代,出獄後的戴望舒長途跋涉去淺水灣祭奠病逝的女作家蕭紅寫的《蕭紅墓前口占》的詩句和場景:「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海濤閒話」——一個剛從「監獄」出來的人,對一個已「死亡」的人訴說,這是一種怎樣絕望的情狀?

22結著蛛絲的角落有一個禁忌的抽屜
23被自尊和自負封條
24無法打開如Pandora’s Box
25我寧願瘟疫爆發如泥石流
26讓洪水狠狠愛上堤岸
27也不願墓門內外一片死寂
28祗有風聲竊聽心跳
29直到我們的骨灰臥聽海濤閒話

當絕望無路可走,「我們」慢慢領悟了「死亡的真相」——一如「愛情的真相」。在「向死而生」的過程中成就了彼此的「存在的真相」。那不是「重生」,是「此在」:「而你總一直站在那裏」——「死亡」在的地方,「你」在;「生存」在的地方,「你」在。這就是「擱置的後續」,「我們」的「此在」!        
30風聲
31雨聲
32聲聲慢
33崩裂的長空旋著閃光問話
34城的某處有你
35不曾闔眼的疲倦點亮一夜清明
36被響雷驚醒後我才明白
37從開始你便已經選定
38一個街燈的位置
39讓我是路
40是窗
41或樹的枝椏
42而你總一直站在那裏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