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探討 關於詩的普及性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衡之 幼苗筆手 2010-2-19 08:05:45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衡之 於 2010-2-19 08:08 編輯

在〈兩篇論香港詩人的文章〉中,眾詩友本是討論如何閱讀詩,最後演變成詩如何普及,真是十分有趣而值得的討論。所以筆者也由回覆yop的討論,越寫越多,已致變成另開專題了。

  如何普及詩,似乎不只是香港本土的問題,不論台灣、中國大陸,甚至是法國,也逃不過詩的沒落。
說到沒落,似乎言重了;然而,詩,這種文體確是有被邊緣化的傾向,不只是大眾不讀詩,甚至是文學愛好者,也對詩陌生了。各位詩友在〈兩篇論香港詩人的文章〉專題中,從詩的內容說到詩的氣候,確有不少獨到的見解。身為愛詩的人,與其高呼「詩已死!」倒不如反觀詩為何發展至如此的地步。這問題,可大致從詩的內容與詩的推廣兩方面作出討論:

1)詩的內容
  
  真是眾說紛紜的一個題目,什麼主題應入詩?詩應該如何表達?艱澀與易懂,誰為佳?這樣的問題常常是討論的開始,卻往往成為沒有結果的討論。個人來說,詩的邊緣化,往往與詩的內容有密切關係。筆者曾聽說過一些如此的感嘆:「這是一個眾人寫詩的年代,卻是一個沒人讀詩的年代。」而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初學者常會有一種誤解:就是把詩當作個人私密的日記,用一些私密的語言、意象、象徵,彷彿在寫悄悄話;令讀者根本無從進入作品,以致過分發展詩的其中一個特質──多義性的解讀。這功能有人說好,也有人反對,暫且不在此討論。只是從個人來說,現在閱讀詩確是比從前困難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容許我作出一個直接的比喻:讀詩,已不太像是聆聽一位歌者的分享,而是獨自一人的解謎。這亦是使眾多讀者卻步的原因。

  詩,確是需要很多不同的閱讀技巧,而不是報章雜誌,一看即懂,即能進入詩人的想像世界,因此教育推廣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可是,在內容取向的大前提下,詩人必須顧及讀者,構造一個具普世價值,甚至是奪目吸引的想像世界。在作品上,畫出一個門檻是很重要的,那是讓讀者進入的唯一入口。

2)詩的推廣

  談到推廣,很多人說香港根本是一個「文化沙漠」,推廣不來。其實,推廣的奧義在於如何找尋雙方的共識,那就是在詩的本質裡,找尋有什麼是讀者喜歡看的。我相信詩的歷史彷彿與語言一樣長,興衰有時,卻不完全沒落。這證明了在詩的當中,必定有某種誘惑人類的特質,是不同時代的人也覺得美的東西。

  廿一世紀,是一個影像文化稱王的世代,文字彷彿成為陪襯品。但是,文字的沒落,只是眾人忘記了文字的美,文字確實存在著圖像不能表達的美,只是要看新一代的文字創作者如何重新推廣文字的美。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流行曲的文學性崛起的趨勢,特別是在台灣,如方文山、吳青峰等詞人,他們也是古典詩詞、現代新詩的愛好者,他們就是重新包裝文字的美,透過流行曲傳遞開去。有人說,歌詞太通俗了,進不了文字藝術的殿堂。我無意討論何謂「殿堂」,只是當我聽到一個中學生說:在方文山的詞中,那朵菊花寫得真美!那個形容詞用得真好!──當下,心頭就溫暖了,文字的美就是如此欣賞的。

  談到詩的切實普及處境,其實可參考近來香港的藝術普及發展。自從西九的藝術文化中心快將落成,香港近年的藝術推廣確是有明顯的進步,藝術工作者也進取了很多。例如不少戲劇工作者主動進入中學表演或進行培訓計劃;電影節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如把法國新浪潮的大師與日本的年輕動畫家共冶一爐,甚至在相同主題下,舉行同場放映。這些也是藝術推廣者的努力與創新。藝術的普及也有失敗的例子,就是過分地專注推廣普及而變得媚俗,甚至更改當中的內容與風格來遷就讀者。個人來說,推廣與創作理應分開,創作的第一要義是表達與創造,而不是如何打入市場,次序必須有別:先要創作,完成作品後,才想如何推廣,就像藝術電影的發行一樣,如台灣導演蔡明亮甚至願意為自己的作品在街頭推廣賣票。

  此篇文章目的是引發大家對「詩的普及」的延伸討論,至於如何普及,真是值得眾詩友再作深思。最後,筆者以一個關於詩的推廣的妄想作結:曾聽說香港的青年人,基本上是人人也玩電腦線上遊戲的,遊戲內的武器、角色設置、地圖關卡等等,基本上他們都能倒背如流。如果──只是一個如果──他們過關的要求不是用武器打怪物,而是用一組詞語做一個他們覺得美的意象,才能過關,而其他方面也是設計得美輪美奐、刺激好玩的,我相信此遊戲要普及不難,而詩的普及,應該也可以有新的景象。當然,妄想終歸妄想;──但藝術中,真的有不可能的事嗎?





並非抬舉,而是真的覺得這篇文章簡直可以登報了
寫得極之到肉啊..
因為在下的看法也很相近,但沒有筆者那麼有系統,所以無須多說,說了也是白說

唯一想回應一點點自己的東西
其實我也一直嘗試將詩寫得簡單點、易讀點,最近一次經歷讓我極之鼓舞︰

我一直寫詩,也將詩全貼到facebook裡去,set為只有friends才可閱讀(所以有時拿去參賽也很走鋼線,很怕有些什麼'friends'將我的詩公開了,那就參不到賽了)
理所當然地,從來只有極少數的人會看,看了也一點反應都沒有

直到前兩天,我膽粗粗地用恢諧自嘲的腔調寫了一首關於「實驗室生活」的詩
不到兩日,有10多個like,更可怕的是,全部來自幾乎從不讀詩的理科同學
這下我知道了,是因為那種扎扎實實的共鳴感
我寫的每一句,根本只有同行才會明白(因為滲雜了大量專業詞彙和獨特經歷),而且感受必定非常相近
這就是共鳴了

分享說到這裡,共勉之
\塵\ 版主 2010-2-19 19:03:19
地毯
衡之兄所言甚是,尤其同意「個人來說,推廣與創作理應分開,創作的第一要義是表達與創造,而不是如何打入市場,次序必須有別:先要創作,完成作品後,才想如何推廣,就像藝術電影的發行一樣,如台灣導演蔡明亮甚至願意為自己的作品在街頭推廣賣票。」的看法。
而詩之所以難以推廣,亦和詩是否能引起共鳴有關
一如yop兄遇到的情況,如果一首詩跟我們的生活有關,自然容易引起共鳴
這跟每人的生活,知識和文化層面有關,例如文科生對「實驗室生活」一詩的共鳴大概較少
問題就在於為什麼詩難以引起共鳴?我們不是在同一個天空下生活嗎?我們不是都活在獅子山下嗎?
為什麼象徵就難懂?意象就難明?又如何把詩簡化而不影響其深度和美?
值得我們想想
普及並非不好的事,我也不是反對普及。但我只係當「吹水」咁提出另一個問題,就係「到底文學或新詩係咪真係應該要普及?要普及到咩程度先至係好呢?」

想到這裡,忽然又諗起時裝設計這門藝術,d模特兒著住設計師造d「好特別」的衫行黎行去展覽係常見既事,但可曾見過果d衫普及到世界各地通街通巷都有人著住?又或者個設計師想人人都著住佢展覽d衫出街?

我或者算是胡思亂想,大家有意見還望發表一下。
再提另一個問題,個設計師設計d「好特別」既衫,本來不為實用。但d衫普及到人人都著,無人不知,咁又會否有違設計師的原意?

再引出另一個問題,當件「好特別」既衫被所有人著到習以為常,過左幾百年人人都仲係咁著,件衫仲能不能給人特別的感覺?咁到底,甚麼叫創作呢?
感覺,這就是內心的矛盾了。
\塵\ 版主 2010-2-20 00:41:09
7
回復 5# 蔡偉列

創作的目的可以是特別,但不一定是為了特別。
讓時裝普及,並不是要叫人們穿時裝出街,或者成為設計師。當然,亦可能有人會這樣做。但推廣的目的,是把美好的分享,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我眼中的美。
詩,為何要普及呢?這是唯一的標準嗎?
聽過一個詩人表白過,如果一個詩人可以像歌星在紅館舉行朗誦會,成萬人捧場,那簡直一個太美妙的夢啊。這個態度正如一個小說家,自我爭扎,寫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是寫眾人喜歡的東西呢?世間就是有這樣的分別的,一邊是通俗的流行小說,另一邊是具有時代意義,文學價值的小說。如果他決定要賺得眾人的掌聲,從中獲得更多的利潤,那麼就不用爭扎,進行寫眾人喜歡看的東西就是了。正因如此,才有娛樂界。娛樂大家,對具有這種本事的人們,沒有低眨之意,個人的取舍吧了。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如果你認為詩可以娛樂大眾的,要普及的,就專心朝這個方向走好了(當然到底成功與否,要看你個人的造化了)。
作為一個嚴肅的文字(如果不想用文學這樣沉重的字眼)工作者,要專心的是如何寫好自己想寫的東西,而不是寫眾人喜歡的東西。嚴格來說,沒有雅俗共賞這回事,只有雅的一邊,俗的一邊,有時雅的一邊人多一些,有時是俗的一邊人多一些(可惜,總是俗的一邊多一些),僅此而已。
刻意推廣詩歌普及化,恐怕是吃力不討好的。也肯定影響創作的過程。當你懷著街頭街尾都有人朗誦你的作品的願望下來寫詩,對不起,你走錯了路,你應該立志當流行歌手,劇集演員之類不是更[快捷妥當]一些嗎?
藝術的開花結果,從來是點點滴滴的,而且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是整代的力量。藝術從來不是即食麪,不是急口令。我們知道羅浮宮陳列的是什麼東西,手工藝品是會在另一類的會場展出的。人世間,必然存在不同的道路。藝術品與手工藝品是不同的道路,不是好與壞分野的道路,就只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吧了。
想普及,就走普及范圍的道路,只是這麼簡單。詩是由精煉的語言,精煉的情感生成,她是絕世的美人,何必要她委屈自己遷就眾生呢?眾生由他們去運作吧。普及就是街邊魚蛋,決不會是私房菜。不消說,詩是私房菜,不可能成為街邊的魚蛋。
不要誤會,不是反對詩要普及性的提出,只是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志在提醒大家,把私房菜隨街擺賣,真的有人欣賞嗎?
本帖最後由 子悊 於 2010-2-20 05:12 編輯

我也認同詩的確無法普及到流行曲的程度,畢竟藝術和流行在本質上的取向已經不同:前者向內塑造自我,尋求人生意義;後者向外取悅觀眾,尋求世間呼聲。然而,我想衡之也並非要把詩普及至流行曲那樣。詩人總是懷念唐代盛世,把酒論詩;雖然知道那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遙望,但是詩人天性就愛夢想。其實大陸80年代,也出現過詩的眾聲喧嘩,不同的聲音通通跑出來,可說是短暫的中興。詩不需要賣錢,但始終需要讀者;現在的情況太糟糕了,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所以才說需要推廣普及。當然,詩的內容和質素,還是應該以藝術考慮為主導吧。在不影響詩的藝術水準之下,作出適當的推廣普及,讓絕世佳人有更多機會給大家觀賞,這樣的話,未知前輩意下如何?:)
崑南老師,我的看法是,詩人不應為了吸納大量讀者而屈就,將詩寫成流行的通俗文學
可是,如果是換個販賣的方式又如何?
你的例子是私房菜和魚蛋檔的食物;誠然,將私房菜烹成三分熟煮出來的東西,肯定不會好吃
但是,如果是換個包裝和價錢,販賣的仍是那些私房美食呢?
我倒不是亂說,大家都知道今年米芝蓮有旺角點心小店上榜吧,它賣的正是平民化包裝的高級點心
同樣的東西,當然可以留在酒家裡賣,讓豪客去嚐;但何不眾樂樂,將東西拿出來讓更多人有機會吃?
說回詩吧
同樣是詩,為什麼余光中的鄉愁、白玉苦瓜可以讓那麼多中國人台灣人香港人認識?說他是為了吸引讀者而將詩寫成那樣,絕對說不通;說他沒多少斤兩所以寫得簡單,更是笑話;但他就是能掌握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感受,深入淺出地寫,一首詩這樣就能普及起來了
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就是推廣渠道
坦白說,絕大部分現代香港人連本土有什麼著名詩人,其實也說不出來,原因是他們的生活是填鴨的︰返工放工,上網MSN FACEBOOK,又一天了
香港人接收資訊的渠道來來去去只幾樣︰報紙(甚至只是地鐵裡隨手拿得的AM730)、電視新聞(畢竟放工後會看新聞的人還不算太少)...
那麼,如果某份免費報章每日能闢一角貼些香港本土的詩,不要長、不要難讀難懂、不要過份抽離俗世,讀報的人在地鐵上反正有時間,剛巧揭到那一頁,停下來讀讀詩的機會就大了
不要問「就這樣讀那10行詩,有什麼用」,有沒有用是沒有人知道的,因為連試都未試過

放厥詞了,請見諒
補充一句︰
台灣捷運,就是地鐵,我有幸搭過
為什麼說「有幸」?
因為在每次短短10多分鐘的車程裡,我就讀了兩三首也不算短的詩

是的,台北每年都搞文學節,就把一些比賽的得獎作品當成車廂廣告一樣「貼堂」了
香港人那麼喜歡台北飲食玩,何時也學學這一套 詩廣告 的玩意兒?
我想,我的立場應該要說明白一點。
在詩的推廣方面,我是全盤支持的,例如台灣的推廣活動便做得很不錯,文藝風氣良好,不只地鐵有詩,連電視廣告也有詩,每年有上百個大小文學獎,不論地方省份、台北政府還是各樣商家,都會舉辦徵文比賽,而且當中必定有詩。在這種氛圍底下,台灣的詩對於大眾來說,全不陌生。各位詩友企盼的大概這樣而已,並非真的想當明星。
在詩的內容方面,我十分認同崑南前輩所說,詩人必須堅持自己的藝術立場,絕對不能為了流行、為了增加大眾銷售而寫一些通俗甚至媚俗的作品。這樣無異於把絕世佳人賣入青樓當風塵女子。曾聽說過:詩是屬於貴族的,沒錯;縱使貴族階級沒落了,詩還是應該保持其高雅身段。而在精神貧血的時代裡,詩更應該維持其精神食糧的價值。所以,我認為不需要碰詩的內容,它是嚴肅的就是嚴肅的,沒有什麼不好。
真正問題在於如何推廣,在於如何幫助大眾進入詩的殿堂,在於如何令他們感受到詩的魅力。如果真的要說內容上的問題,大概只有一個:怎樣寫出藝術意義上的好作品。
你好,
      如果, 說藝術首先是求自我的娛樂, 其次才是大眾的認同. 這樣說, 可能太陳腔濫調了.
      拿張愛玲或莎士比亞來看, 可以說明一點的.
      他們的作品, 雅俗共賞的原因是, 作品包含不同的欣賞層次.
      普通人看了, 會欣賞故事情節; 內行人看了, 會欣賞主題的深刻人性.
      可能, 作品能有淺和深不同層次, 就是藝術做到人人喜歡的原因.
                                                           小小意見
本帖最後由 衡之 於 2010-2-20 09:26 編輯

感謝眾詩友,亦感謝崑南先生加入這個專題的討論。而這個討論亦漸漸引發起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
對於「流行」與「普及」,雖然在字詞的本義上沒多差異;然而,對於我來說卻是整個創作心態的逆轉。
「流行」意味著整部作品也是注定要面向大眾,甚至是為娛樂大眾而設,彷彿是一件推向市場的貨品。當一些藝術是可作商業與藝術之分時,例如電影就是一個好例子,當導演要拍攝一部商業大片時,他必須在創作上顧及觀眾,加進娛樂公式,甚至放棄某些藝術要求,以確保票房收益,這是流行作品的宿命,也是「街邊魚蛋」的命運。

而「普及」則是關乎如何把一樣本是嚴肅的東西,推廣給大眾認識。我認同崑南先生所說,在這個娛樂至死的世代,普及的都是娛樂至上的物品;我沒意把詩拍成電視劇,畢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媒體。我承認這是整個氣候的問題。只是,我真的不忍在香港這個娛樂至死的氣候中等待安息。

我亦羨慕yop口中的台灣,然而,台灣亦有台灣的優勢與缺點,也不可以生硬地套在香港身上。我也不是天真地覺得睡醒後,走出門口,便回到文藝復興的意大利中。只是,客觀地看,其實,香港的文藝氣候已比從前有所進步,不同的文藝工作者也把目光放於如何在自己的家中推廣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自怨自艾,他們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我只想文學,甚至是詩,可以踏出這一步,使更多人懂得欣賞。

我認同子悊所說的,身為創作者真的不應媚俗,創作本是何其嚴肅的事,宛如宗教信仰般,何來忍心把自己的儀式變成一場脫衣秀。只是,「娛樂」與「欣賞」只是一線之差,現在的娛樂低俗化只是現今人的瞎目。詩人總是愛幻想的,當我想起希臘時期,一眾悲喜劇也是大眾的娛樂;又想法國新浪潮時期,對於那時的年青人來說,看一套高達的電影,就像去看一場演唱會呢!

香港人,雖然是娛樂至死的一群;可是,我們仍有我們的敏感度。創作者,只要想想如何喚醒他們,──這不就是創作的本意嗎?不然,大可把作品放在抽屜,死後叮囑後人燒毀就可。何必又出版,又出席分享會呢?最後,只想引台灣導演蔡明亮說過的話作結:

「可是我認為真正創作的所謂功能,確是有其存在的意義,那就是提醒你:你的敏感度還在嗎?」──蔡明亮
感謝眾詩友,亦感謝崑南先生加入這個專題的討論。而這個討論亦漸漸引發起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
對於「流行 ...
衡之 發表於 2010-2-20 09:22



    說得很好,我們不用在自相矛盾,明明想推廣,又硬要說成是孤芳本應自賞
要推廣就推廣到底吧,文學活動、網上論壇,吸引來的都是本身對詩有興趣的詩友們,這當然是好事,但我們聚集起來了,又可以怎樣發揮我們的力量,去感染其他從來不看詩的人過來,哪怕只是看一眼、讀一首詩?
本帖最後由 崑南 於 2010-2-20 12:10 編輯

作為創作人,當然歡迎人人可以欣賞到自己的作品。這是肯定的。但。。。。。。
張愛玲與莎士比亞之類的名字,只是在行內人中較普及吧了。如果你站在街頭問路人,就明白到原來認識他們的,就非常少。還有,就算是行內人,不過是知道他們的名字,到底內涵是什麼,未必可以說出個所以然來。什麼把酒談詩,現世我們也可以。就是幾個大家相知的朋友,坐在一起就成事。幻想你隨便找來販夫走卒跟你一起讀詩麼?
如果所有傳媒如報紙電視台能給文學一個空間,當然好快便能普及化,事實在,在香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與其天天動腦筋如何把詩像食物重新包裝推銷,不如把時間專心創作好了,不是孤芳自賞,而是享受孤獨地創作。太多偉大作品都不是現世受到垂青的,最重要的還是先能拿出作品來。
當然,你喜歡自己作品變成大眾的即食麪,這是閣下的志向,任從尊便,沒有人阻止你的努力。
先果排,大家不是因李某人不懂也斯的詩而反感嗎?周圍像李某人的人多的是。如果連李某人之類的人也未能說服搞清對詩的偏見與短視,請問大家如何面對廣大的群眾呢?
我在這裡要說的,只是提醒提醒。
大笪地網站的立場,都只是推開一扇窗,讓喜歡欣賞文學風景的人站在一起。沒有空想全城的人都會前來。更何況,我們只打開一扇窗,沒有能力打開所有的窗。一切都隨緣,做人也如是,一生中有幾個知已談心,已是幸福到不得了。全世界人向你鼓掌認同才滿足?人們會問你,請君先充實自己。
仍是這麼一句,非一家之言,提醒提醒吧了。交流是最好不過的。
\塵\ 版主 2010-2-20 14:11:13
17
崑南老師說的是現實中遇到的難處,不可否認,在香港這個充滿了即食文化的社會,要推廣詩是難事
只得慢慢來,用許多代人的努力去改變...
這應該是初哥和老手之間心態上的不同吧。

對於崑南前輩來說,創作已是一種孤獨的享受,只要跟幾個相知的朋友談心,就是最幸福的事了。當然,這種心態非常值得學習,但是把它放在初哥身上,難免有點苛刻。畢竟前輩早已獲得許多人的欣賞認同,那種孤獨是別人可知的孤獨:我們知道誰是崑南,知道他的作品曲高和寡而孤獨。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說是享受沒錯。而且,前輩那幾位相知的朋友,都是香港文壇赫赫有名的人物:蔡前輩、關前輩、葉前輩等等,一起把酒談詩,固然成美事。幸福和滿足,也不難理解。

相反,再看一些初哥,他們所感到的孤獨,大概不是前輩們的那種。就拿yop兄當例子吧(請勿介意),他所寫的作品,依其所言,大都是投放在電腦檔案的暗角裡;縱使放在facebook,也沒有多少人欣賞閱讀。拿來投稿吧,不是那麼容易刊登;貼上論壇吧,也沒有多少回應。我想這是大部分初哥所遇的普遍情況。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周遭的父母老師同學朋友都唔明自己搞乜鬼:這才是他們的孤獨。這樣下去,他們就會開始疑惑:我在幹什麼呢?

初哥無人認識難以有人欣賞認同,覓得幾個相知好友更是聽天由命講求良緣的事,由不得人。在這樣的困局下,大多數人選擇離場,畢竟他們有的還要A-level(如塵兄)、有的還要讀大學(如Yop兄),甚至還要工作(如我等)。而少數真心愛詩的人,捨不得離場,便想尋找打破現況的辦法,讓更多人認識詩從而認識自己。所以才有推廣普及的念頭。

誠然,初哥要學習的還多,功夫遠未到家,的確不值得談什麼欣賞不欣賞;但是,每人也有年少氣盛的時期吧,哪個青年不想幹一番大業成就自己獲得賞識?又有哪個青年思想不幼稚而早熟得可以看破世俗名利隱居山上獨對行雲流水撫曲?──青年需要聽眾;故之,他們的詩需要普及。目的,非即食麵也。
嗯,詩不敢說寫得像樣,畢竟也寫了八年了
八年,也不算短
石沉大海的滋味,不是好受

著名詩人,不少讓人傳誦的詩都是成於少年時的
不說其他,就說在內地尤為推崇的海子,他有哪一首詩是寫於25歲後?
嗯@@也許這個例子是極端了一點...
在子悊君的眼中,我從未年輕過似的。我提出的享受孤獨,正是我年青寫作者的境遇。我所指的與知已把酒談詩的情景,也是當年的日子的感覺。反不是指現在。
說真的,創作的孤獨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一樣的。我的心意是,如果你連這點也捱受不了,到頭來只會怨天怨地,何苦來由呢?寫詩既然令自己心緒不寧,坐立不安,不如選擇另一些身心如意的把戲,離場就是了。
對不起,寫詩從來就不是即食麪。有機會,你可以問問余光中,問問北島,或其他創作人,除了歲月的琢磨,還要個人的執著。我明白,我這個心意,今天的年青人是難聽入耳的。不要緊,修為是靠自己,不會像武俠小說的內功,別人可以隨時傳授給你,是不?然後是造化,機遇,各人不同。
創作孤獨感的存在,不分成名前成名後,在我的認知中,作品隨時不受人青睞,是正常之事。‘青年需要聽眾;故之,他們的詩需要普及。目的,非即食麵也。’同樣,這個想法,也是正常。大家有信心的話,加油就是了。
我們是在交流。別忘記,我不停強調這一點,更強調只是提醒。大家若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當然是好事啦。還想指出的,嚴格來說,藝術沒有前輦與後輦之分,學無先後,達者為先也。
我們的大笪地網站,總算是嘗試把本地文學藝術普及化的一個平台吧。如果大家讀過我們的開場白,也應明白的。



 
回復 20# 崑南


不說恭維的話,不過我相信這論壇假以時日,或能對香港文學普及化起關鍵作用
想說的一點是,如何鼓勵大家多貼詩?坦白說我寫了也時有保留,就怕公開了,一旦想拿去投稿/參賽又不成了
多寫一兩首當然可以,但眾所周知,好的詩是可遇不可求的,寫了就是寫了、寫不出就是寫不出
我個人還是覺得文學是就是「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見解」。寫的既是大多數人所不接受的「荒唐」,又何來又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可能?

我不是不認同推廣,只是要到甚麼程度呢?如果太過刻意想著推廣,又會不會忽略了創作的本意,甚至被大多數人「同化」。被大多數人同化了,又會不會還是我們所想所要的文學?
在子悊君的眼中,我從未年輕過似的。我提出的享受孤獨,正是我年青寫作者的境遇。我所指的與知已把酒談詩的 ...
崑南 發表於 2010-2-21 02:58



    謝謝崑南先生的提醒,這裡就是因為擁有不同的前輩,關於經歷、關於詩藝的分享,我們這些後輩才能在這裡學習;也正是大笪地自由討論的風氣,才令我敢在這裡大膽分享。

  孤獨地創作,彷彿是每個創作者必經的階段。我是認同崑南先生所說:與其花時間想如何普及,倒不如更專注於創作上。無疑,文學創作不同市場傳銷,並不能本末倒置──必須先有作品,才可去思考如何把好作品分享給人。我相信子悊的意思也是如此,創作的過程是孤獨的,但我更希望香港能出現更多類似大笪地這般的平台,以致我們渴望分享的心不至完全死亡。
本帖最後由 心雪 於 2010-2-21 03:47 編輯
回復  yop


不說恭維的話,不過我相信這論壇假以時日,或能對香港文學普及化起關鍵作用
想說的一點是 ...
yop 發表於 2010-2-21 03:07



若然是怕未刊的詩在此貼了而不能再投,你可以考慮使用論壇「hide」的功能,有需要可以加上「非發報,只作交流」的字眼。
我想這樣,只有大笪地的會員,而且已經回覆了你的帖子的會員才可以看到你的初稿。
而這項功能,我們之前也有例子說明是交流用而並非發佈。如果你有需要,我們會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向有關刊物或比賽解釋。
此外,若稿件打算投給比賽,亦已使用hide的功能,更保險的方法是在投比賽前一至兩星期,將原稿文刪掉(不是刪掉帖子),那就算完了交流,你以正稿交附比賽單位。
希望這方法可以幫到你。因為這是論壇,不是blog,正好有這種功能和好處。

至於多些投詩,當然歡迎,但我們也想吸引其他文類的創作者到來交流的。
說好,詩版其實是我們論壇最活躍的版塊呢!
還是多得大家支持啦。

說到普及與交流的作用,開大笪地正正是這個用途。
大家必需明白和忍耐,因為連我們自己文學人也不能團結在一起,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又沒能鼓勵提升有心的初學者,我們又如何能影響其他人呢?
不能影響其他人加入,又沒能成為一個好風氣的開頭,又說甚麼宣傳?
只是「日子有功」,大家想要普及不是不行,而是要放心力去做,恆而有持,才能見功。光說,任誰也會講。

而且我們必需要維持一定的品質吧?
我看見內地的「文學網」、「小說網」,的確發展得很快,宣傳好,又多人去,甚至令網上筆手成為賺錢工作。
但何堪我看了都是一大堆「流行得不能再流行」的所謂「文學」,而讀者卻沒有提升,而且更有作者為大眾口味而捏作小說,實在可佈,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污染層(我並不是有意要扁低流行文學),流行了反而對文學本身是傷害。
我想,各位在此討論普及性的文友們是出於好意,大家也不想看到那種局面。
就在未能普及,默默耕耘的時間裡,享受創作的孤寂吧。
想真一層,你會明白創作中的孤寂,正正是創作的一種動能;而且,作者的內心與他們的作品,總要有孤獨的角落,是別人不可觸摸的吧?
對不起,崑南先生,誤會了你所說的時間性,請勿介意。其實我明白先生所說,亦明白新手的苦況,所以才多說兩句,並無惡意。
個人而言,我也慶幸走過了那個心緒不寧、坐立不安的階段,現在寫詩無非為了存在感,藉以對抗生命的虛無;而我相信在創作詩的同時,詩也正在創作我,當中的關係經已密不可分。所以,別人的欣賞認同反而變得其次;並非不重要,只是不強求,更加不會為了喝采聲而繼續。(坦白說,返工搵錢可以搏取最多的喝采聲。)
然而,我也深知新手的想法,每次我與學生談詩論藝之時,他們那種孤獨的眼神,我是非常明白的,故之實在不能對他們輕鬆地說:不如離場去打機。我也知道關夢南先生很努力為中學生開拓詩的市場,大力推廣其作品等等。這樣不是很好嗎?至少,對於新手來說,這樣的確很好。真的,我覺得青年真的需要聽眾。

最後想反轉拋出一個問題:詩,為何不要普及呢?大家也可以討論一下啊。
1234下一頁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