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評論 2010年夏末初秋,谷川俊太郎的詩在香港——兼詩集《春的臨終》詩歌選讀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江濤 幼苗筆手 2010-12-14 19:55:13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2010年夏末初秋,谷川俊太郎的詩在香港
——兼詩集《春的臨終》詩歌選讀

江濤

1.《世界的约定》

「2010年夏末初秋,谷川俊太郎的詩在香港」——這句話不像題目,倒像一次約會的留言——關於踐约一場跨越国界的詩歌約會。

在我來說,第一次認識谷川先生的詩歌,是他為《哈爾移動城堡》寫的主題曲歌詞《世界的約定》:

搖動在淚水深處的微笑
是世界時光伊始的約定
此刻,即便孤身一人
今日誕生的輝煌
也是來自我們倆的昨日
就像初次的相逢

回憶裏沒有你的影蹤
你化作微風輕撫我的面孔

在樹葉間流瀉下的陽光裏分手後
世界的約定也決不會終結
此刻,即便孤身一人
明天也有無限
是你讓我懂得
潛伏在夜裏的溫柔

回憶裏沒有你的影蹤
你永遠活在
溪流的歌唱、天空的蔚藍
和花朵的馨香中
(田原譯)

這首歌是在片尾播出。當時,我覺得這闕歌詞正正濃縮、點睛了整部電影故事,字裏行間,透露神啟般的對世界和人生的領悟。尤其「世界的約定」這個詞,帶給我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之所以陌生,是因為中文裏很少讀到「世界的約定」 這個詞;而熟悉,是因為當這詞被唱出,我即能如故友重逢般地了然於心……

然而於讀詩來說,我又是個愛鑽牛角尖的讀者。這次有機會見著谷川俊太郎詩集《春的臨終》的譯者田原先生,我問他:「為什麼是『世界的約定』而不是『宇宙的約定』?」田原回答說:「宇宙太抽象了。」

然而我想知道更多。我在谷川俊太郎詩集《春的臨終》裏,讀到一首名叫《世界》的詩。我想,想瞭解「世界的約定」,先得弄清楚谷川俊太郎的「世界」是什麼。讓我們來讀讀《世界》:

在這首詩的第1、2段,並列了兩個意象場景,形容時間的漫長,反襯生之無奈:地球物質世界的一塊石頭,經歷一萬年,卻依然海枯石不爛;穿行宇宙的一束光,行程十萬年,仍無法抵達——更何況以雙足走路的人?

有一塊漸漸磨損的石頭
被風吹雨打
過了一萬年
仍然沒有完全化為無

有一束穿行宇宙的光
在仙女座遙遠的彼岸
過了十萬年
還是沒有抵達

第3段,作為對比,寫出了一種神奇然而短暫的「抵達」與「溝通」,那是「一陣風」如約撲面而至,像突來靈感,福至心靈,若不及時抓住,轉瞬即逝:

忽然吹來的一陣風
倏然間讓茶色玻璃嗡鳴
然後
消失

第4段,詩人讓「一個常常思考的男子”進入了他的語言鏡頭。這個男子,可以是作者,當然也可以是“眾人的替身」。詩人描述了「這個男人」一生中,貌似輕易獲得無數的愛,然而,他對愛卻仍然懵然無知。

有一個常常思考的男子
一任女人愛撫
不論年紀多大
仍是懵然無知

第5段,作者對比著擬畫了一個童話寓言般的場景:

有一具被射中的小鳥屍體
沒被人發現
在枯葉上
靜靜地腐爛

一隻小鳥,微不足道,然而當牠被愛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作為「人」的價值,「愛」 已獲得了永恆的見證。即便無旁人發覺,即便屍體靜悄悄枯槁腐爛,作為「生」 的意義,已然無憾,猶如「朝聞道,夕可死矣」。

就是這樣,從細讀《世界》,我開始認識和瞭解谷川先生的詩歌和語言世界。讀懂了《世界》,當然就能領悟甚麼叫「世界的約定」。這是一次神奇的閱讀經驗。它暗合一種象徵:詩歌也是一種心靈符號的約定——哪怕是用不同民族、種族的語言寫成。一旦彼此讀懂對方,心靈相通,詩歌的情感,就是一種「國際語言」 ,她將維繫、同時完滿每一次的「心靈的約會」。

2.《春的臨終》

有一次,我跟谷川俊太郎先生說,我喜歡「場刊」中他的一張照片。照片裏,如他在詩歌《自我介紹》描述的「我是一個矮個子的禿老頭」。然而這個「老頭兒」 卻綻放着一臉孩童般的笑,歡天喜地的樣子。讓我想起他的詩《春的臨終》:

我把活着喜歡過了
先去睡吧  小鳥們
我把活着喜歡過了

因為遠處有呼喚我的東西
我把悲傷喜歡過了
可以睡覺了喲  孩子們
我把悲傷喜歡過了

也許是詩句中「孩子們」的稱呼——相對於年齡倍數於我的谷川先生,當我聽到這樣的呼喚,很容易就把自己墮入詩人預設對話者「孩子們」的角色,繼而聆聽詩人的訴說:

我把笑喜歡過了
像穿破的鞋子
我把等待也喜歡過了
像過去的偶人

詩人說:我帶上「笑臉」走過千山萬水,踏破鐵鞋,哪怕等待無果,人生如同穿上戲服被命運操控的「偶人」,也無怨無悔。生命的奇蹟,等待的,不就是那開窗的剎那,往外看時,聽到有人正朝窗裏的自己回應與招呼嗎——那是多麼令人歡喜的“惱怒”啊——怎麼,竟有人正洞悉一切:

給我打開窗!然後一句話
讓我聆聽是誰在大喊
是的
因為我把惱怒喜歡過了

對於尾段,很多讀者都有這樣的疑問,覺得最後一句的語法不規範,很怪異。然而,在我看來,詩人在句法排序上的語言佈局,不是玩弄技巧,不是譁眾取寵,而是深藏意義。「早晨  我把洗臉也喜歡過了 我」——這,是一張新洗過的笑臉——那是生命意義的驚喜,因「孩子們」的發現與招呼回應,命運沐浴着清新的晨光,而「我」是一個把笑臉清潔得更美的「新的我」:

睡吧  小鳥兒們
我把活着喜歡過了
早晨  我把洗臉也喜歡過了 我

對於《春的臨終》這首詩,初讀時,覺通俗易懂,情感真摯。但說來也奇怪,對於偏好閱讀晦澀詩歌的我,第一遍通讀谷川俊太郎《春的臨終》詩集,第一句深深打動我的詩句,竟是詩人最親切樸素的一句招呼:「可以睡覺了喲  孩子們
我把悲傷喜歡過了」。如果說,「孩子們」這稱呼使我不知覺墮入話語接收者的角色,那麼,句子中「悲傷」與「喜歡」這兩個情緒兩極的詞的並置,使我瞬間掉進了詩句的深淵——我在那裏看到一個情感深沉,豁達、睿智地洞悉命運,有着一張孩子一樣笑臉的「小老頭兒」的身影——一個詩人。

「春的臨終」,不是季節的終結,她開啟燦如夏花的日光季節,她孕育果實累累的金色秋天。

3.《活着》

六月的百合花讓我活着
死去的魚讓我活着
被雨淋濕的狗崽
和那天的晚霞讓我活着
死神讓我活着
活着
猛然回首的一張臉讓我活着
愛是盲目的蛇
是扭結的臍帶
是生锈的鎖
是狗崽的腳脖

這首《活着》,在形式上很特別,共十一行,前五行後中間隔着一個獨佔一行的詞「活着」——支撐詩行的中心。接着後五行羅列了五行「活着的理由」——回憶、愛、相哺、相守、慈悲(分別為第7、8、9、10、11行)。

谷川俊太郎詩歌的翻譯和研究者田原對谷川先生的詩歌有這樣的論述:「使兩個對立的詞彙在此形成默契,既有反諷的意味,又加深了主題的深層結構,吟讀起來耐人尋味。」

在詩集《春的臨終》裏,有兩首《活着》,都有明顯對立的詞彙和意象場景:「死去的魚讓我活着」,「死神讓我活着」,我們可以在詩人的《活着》裏,了解、體驗他的人生觀、語言觀等。以下是《春的臨終》的另一首《活著》的詩句:「活着/現在活着/……是畢加索/是阿爾卑斯山/是遇到一切美妙的事物/而且,還要/小心翼翼提防潛藏的惡」;「活着/現在活着/……是剛才狗在遠處的狂吠/是現在地球的旋轉/是生命剛剛在何處誕生的啼哭/是現在士兵在某地負傷/是此時鞦韆的搖盪/是現在時光的流逝」。正是這種矛盾並置的詩語,引導讀者去追問「為甚麼」(活着)?


4.《關於愛》

那麼,還是再來說說愛吧。田原先生在一次網絡訪談中提到谷川俊太郎如何評價一首詩和一個作家的好壞。有兩點:一,文本裏有否新的發現;二,作品裏有沒有「謎」。(對於「謎」的解釋,當時節目的主持人的補充解釋是「神秘」,田原的解釋是「隱喻」。除此之外,我想,可能還會有更多的解釋和聯想吧。):

《關於愛》

我是被凝視的我
我是令人懷疑的我
我是讓人回首的我
我是被迷失的我
但我不是愛

我是逃奔到心中的肉體
是不知道大地的腳
是無法扔掉心的手
是被心凝視的眼
但我不是愛

我是太陽滾過的正午
是被導演的一場戲
是被命名的閨房話
是司空見慣的黑暗
但我不是愛

我是看不見的悲傷
是充滿渴望的歡愉
是選擇被結合的一個人
是幸福之外的不幸
但我不是愛

我是最溫柔的目光
我是多餘的理解
我是勃起的陽具
我是不斷的憧憬
但我決不是愛

這首詩,就像一首猜謎詩,詩寫到最後,謎底的揭曉還需讀者更深入的思考:我決不是愛,我是「被愛」,而「愛我」的是「你」,我是「愛」的承受者,所以,「你」是我的「愛」!

5.《禮物》

那麼,再來說說「如何愛」。「愛」不是一件裝飾,是「禮物」——是相互理解,是彼此靈魂擁抱,是語言的接吻。

在你美麗的長頸項上
我想裝飾四季
花的顏色、天的顏色、雪的顏色
為了使你的皮膚永遠歡愉

在你深邃的暖懷裏
我想裝飾大海
有時黯淡,有時明亮
我溺水又被救起

在你有彈性腳脖上
我想裝飾風
快點活着
為了不使回憶中的你疲憊

在你像短劍一樣的唇間
我甚麼都不想裝飾
因為那是為我而備的有效武器
應該用我的血來裝飾

在你瞠目而視的雙眸裏
我想裝飾月亮和太陽
為了我們的白晝和夜晚
我想裝飾世界莫大的誘惑
然後,你的心
和你溫情的肉體
互相裝飾
因為總有一天它們會相同
在於你的我接吻時
你的心和我心永跳在一起

在這首詩中,暗藏語言結構機巧,如不細心閱讀,未必馬上領悟其中奧妙。前三段,在每一句「在你……(上、裏)」,緊接後句皆為肯定句:「我想裝飾……」。而在第四段「在你像短劍一樣的唇間」句後,卻是一個否定句:「我甚麼都不想裝飾」。緊接着,闡述原因是:「因為那是為我而備的有效武器/應該用我的血來裝飾」——這是(讀者)「閱讀」的象徵嗎?是「理解」(心靈)的暗喻嗎?

是的,當我們彼此閱讀,當我們讀懂心靈,「你的心」就是「我心」,隨語言一起跳動的,其實是「同一個心靈」。谷川俊太郎在《給中國讀者》的自序裏這樣寫道:「詩存在於世界各種語言之中,可是,漢語裏的現代詩和日本語裏的現代詩一定存在着微妙的差異,這也許與中國菜和日本菜的差異相同。我認為,與其說詩是須要理解的東西,莫如說它是須要品味的東西。而美味的詩,才屬上品。」谷川先生在《讀書》電視節目中也曾這樣分享過:「任何最權威的文學獎都不如讀者對我的作品產生共鳴帶給我快樂。」①

6.《接吻》

譯者田原先生曾這樣描述過谷川的寫作:「發掘着由直接面對現實所帶來的思考和認識之中最深層領域的語言……」。在谷川俊太郎的詩歌裏,經常提到語言:
A作為途徑:《旅4》——語言1/請不要隔開/我和大海
B作為對象:《旅7》——推敲沉默/沒有抵達語言的途徑/推敲語言/抵達這樣的沉默吧
C作為一種對抗方式:《anonym 8》——然而,語言從未被定義/呼喊變成無言的行為/行為無休止地凝視死亡
D作為「詩」的表達:《自我介紹》——磨練語言生活到了今天/說起來我還是喜歡沉默
如此 ,讓我們來讀讀「語言」在《接吻》裏的隱喻:

一閉上眼世界便遠遠離去
只有你的溫柔之重在永遠試探着我……

沉默化作靜夜
如約降臨於我們
它此刻不是障礙
而是縈繞我們溫柔的遙遠
為此,我們意想不到地融為一體……

以比看和說更確切的方式
我們互相尋找
然後,在迷失了自己的時候
我們找到了彼此

我究竟想確認甚麼呢
遠道而歸的柔情喲
此刻,你失去了語言
只是在被淨化的沉默中喘息

「此刻,你就是我的生命……」
可連這句話都已成罪過
為活在溫柔中而倒下時
很快,溫柔盈滿世界

「此刻,你失去了語言/只是在被淨化的沉默中喘息」——當我閱讀谷川先生的詩《接吻》,投射到我(讀者)深層意識的,是詩人對「詩歌語言」的抽象思維的具象表達。在《接吻》裏,作為「接吻」隱喻的語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閱讀與交往方式:對心靈的閱讀、辨認、確認、接納、交纏……


7.《語言的胎盤——給北島》

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一次「谷川俊太郎詩歌工作坊成員座談會」上,谷川先生朗讀了他這次來香港後寫給北島的一首詩《語言的胎盤——給北島》:

有時我像看自畫像一樣看你
孤島中那自生的還沒被人類命名的植物
那擔心摔傷的兒子的哺乳類的父親
那像穿着的剛洗過的舊T恤衫的母語

你是何時悄悄打開門
優美而利索地踏入了這粗暴的世界?
今天,你從那裏歸來
彷彿連假日也不休息的上班族

你被摁在紙上的足跡清楚可見
但是,即使在被風吹雨打的灼燙的沙地上
在有條不紊的遊行隊伍足下的街道上
甚至在危險的薄冰上也可因着你看不見的足跡

因為我知道決不是不能抓住
所以連同恐懼,你那想觸摸纖細的真實
仍被語言的胎盤包裹在未生的黎明中
今天依然以今天朝着那種預感溶去。

從我個人來說,跟詩人北島接觸越多,就越感受到詩人內心對中國社會現狀的焦慮,對漢語詩歌未來的憂心。他的身上似乎有一種很重的東西,讓他的笑容總像無法真正開懷。我不知道,這是否也是谷川俊太郎在他倆共同的「自畫像」裏所看到的,谷川先生的這首詩也讓我聯想起他的那首《春的臨終》和北島的一首新作《出發——寫給TT二十四歲生日》。

在谷川俊太郎的《春的臨終》裏,有對自我的總結,對後輩的鼓勵,而在北島的《出發》,也同樣有着長輩對後輩的叮嚀與祝福——《出發》是寫給女兒的,但何嘗不是寫給被他視為兒女輩的中國年輕詩人的呢?

在《出發》貼出「今天詩歌論壇」後,北島又修改了其中兩句,把原詩的「发誓的八音盒/锁住古老的符号」改成「八音盒用歌谣/守护那最年轻的神」。僅在這兩句改動的詩句中,我們已能多少讀出詩人的內心信息!這是一對幾乎互為對立的語言意象:「發誓的八音盒」相對於「八音盒用歌謠」——意喻內心堅硬的誓言,已柔化成平易如童謠的叮嚀與祝福;「鎖住古老的符號」相對於「守護那最年輕的神」——從「鎖住」到「守護」,是一種從封閉到開放的「愛的呵護」。從「古老的符號」到「那最年輕的神」,目光關注的重點從「物」至「人」(可愛如「神」),那是一種年輕的開放的心態,豁達的胸懷。

我想,正是因為詩人這種日趨年輕和開放的心態,這幾年來,北島在香港不停地籌劃和舉辦各種類型的詩歌活動,以期以推廣詩歌在商業社會的普及,提高人們閱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豐富對人生和世界的想像力,使人能在詩意地棲居於香港。他在《詩意地棲居香港》中寫道:「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是香港的现在与未来,没有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加入,一个再富裕的香港也是没什么希望的。为了他们,必须改变香港这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是每个住在香港的作家与知识分子的责任。而我们能做的是,如何激发他们打开心灵的空间,诗意的空间,创造与想象的空间。」

我不得不承認,起初,我並不認同北島如此熱衷於舉辦各類詩歌活動。我的想法其實也很單純,我覺得,如果詩意本身是一種先驗於世界卻內在於人的心靈語言,又何須大張旗鼓?詩人只管按照自己的內心生活,誠實寫作即可。
但我也得承認,從那時到現在,我的很多想法,也在悄悄地轉變着。今年的7月,「今天詩歌網站」遭到當局突襲似的關閉,而我身處的香港社會,民眾為爭取自己的權益,各種民間抗議活動的此起彼伏,使我意識到,「言論自由」作為「天賦人權」是多麼珍貴,多麼值得珍惜。這時,我理解了作為詩歌前輩的北島積極推動各種詩歌活動的良苦用心:「我相信这种双向交流(『國際詩人在香港』)所带来的微妙的变化,会成为我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的某种「织体」与『质感』」 “(《關於「國際詩人在香港」的幾點設想》)。
是的,詩,不能改變歷史,不能阻擋坦克,我也不認為詩是武器或工具,但是詩的語言,能奇妙地編織心靈密碼,溝通人與人的思維,使相互理解、同情,讓兩顆跳動於不同個體的靈魂彼此擁抱……

我想,谷川俊太郎的这首名为《语言的胎盘》的诗歌,所要阐述的,也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着的心路:忧虑、恐惧、试探、抗爭、等待、爭取、希望……“仍被語言的胎盤包裹在未生的黎明中/今天依然以今天朝着那種預感溶去。”

8.《臉》

在香港城大學舉辦的「谷川俊太郎詩歌工作坊成員座談會」上,一位参与詩歌工作坊的女孩分享了她參加五次詩歌工作坊的心得。她說,她參與詩歌工作坊之前,對「詩」和「寫詩」認識不多,但經過五次在詩歌作坊的學習研討,如今,她已愛上了寫詩,每天,她都會以詩歌的形式寫日記……
詩人北島在《關於「國際詩人在香港」的幾點設想》中認為:「就像音樂與耳朵的關係一樣,詩歌需要培養自己的讀者,特別是現代詩歌,若完全沒有閱讀經驗是很難進入的。」作為一種推廣「詩意棲居香港」的想法的實際操作,他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活動:在每位元國際詩人來訪前組織專門的工作坊,由專家和學者介紹文化背景並進行文本細讀。
而首屆工作坊由城市大學副教授林少陽主持,成員除了大學生和研究生,還有其他專家、教授和詩人。而這種通過文本分析以及翻譯比較的集體閱讀,目的是讓讀者對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解讀。
谷川俊太郎的這首名為《臉》的詩,表面上看,是詩人對「臉」的描述和想像,但在文本「細讀」下,讀者就能看到隱藏在詩歌語言「面具」下的另一條敘事線索:「臉」,就是「文本的面目」在讀者中尋找「知音」,以期被認出,在「知音」理解的「鏡像」中,辨認出一張「相同的面容」——那是詩歌的「臉」苦苦尋找在讀者「理解中的面容」的過程:


在世界上
只有一張

臉是
露頭的
命運

在鏡子的
黎明裏
困惑

將另一張

尋找膩煩

在心靈的夜晚
等待最後的
日出

行文至此,在連貫又不連貫的思路中,閱讀着谷川先生的一首又一首詩,我愈覺得,《2010年夏末初秋,谷川俊太郎的詩在香港》這個題目很合適——她記錄了我,作為一名中國的詩歌讀者,在2010年夏末初秋,一位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的詩歌,在我心裏,如此走過——雖然此刻,中日因釣魚台領土主權的歸屬問題再起爭端,兩國政府的冷戰,民間的各種抗議活動也讓兩國的普通百姓心有隱憂……但詩歌,卻把我們這些愛詩之人聚在一起,分享着彼此對生活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懷,對未來的願想……對這跨越民族與國界的語言——「詩」的熱愛與沉醉。
2010年10月7日





本帖最後由 崑南 於 2010-12-16 12:53 編輯

江濤,你肯為我們大笪地撰寫一連串的詩評,實在要由心內發出感謝之情。
寫詩評的人,愈來愈少了。這個現實與事實,令人想起另一個更令人沮喪的現實與現實,就是不少寫詩的年輕人,只管自己不停地寫,卻絕少提起興趣去讀別人的詩。他們的自我自私心態爆棚,貼出來,沒有反應,便找機會發牢騷。其實多讀別人的作品,是吸取養分的最佳方法,埋頭死寫爛寫只會走進死胡同去。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唉,更何況,他們本身仍未是玉啊。
正如你所引北島的話是十二分同意的,他說,「就像音樂與耳朵的關係一樣,詩歌需要培養自己的讀者,特別是現代詩歌,若完全沒有閱讀經驗是很難進入的。」可惜,那些人根本無意進入,只有自己蝇頭的天地。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