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中台互聯 臺灣專打獎金念頭的創作者.....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以下的一篇觀感作者是臺灣作家鐘文音,她的代表作是《艷歌行》,最近聯合報文學獎三十週年,特別頒一個另類獎給她,她出席后,頗有感慨.道出原來在臺灣存在不少人專為獎項才去寫作,他們稱之為「專業文學獎者」,得獎后,便不再繼續寫下去,根本再沒有好作品生產.這個現象簡得大家深思一下.老實說,在香港,也有不少這類所謂創作青年......


但離開文學獎現場後,總覺得十分落寞,怎麼會這麼大的文學獎遇到了三十而立之年,卻如此冷清,如此小眾,甚至帶點「寒氣森森」(景氣太差?)文學獎的景氣更差.....
我知道文學獎的影響力式微有太多原因,像是獎太多(但日本文學獎更多,這應該不成問題,或該說獎少了特色......),其中有個原因是這幾年誕生太多「專業文學獎者」,請注意,不是「專業創作者」而是專門每一年固定出現在各大小文學獎(連地方文學獎也不放過)的專業參賽者,平常他們的寫作熱情難道是為了「得獎」,每年固定下注?勤讀文學獎「比賽秘笈」?請益「得獎專家」?〈如此落入比賽制式的文章,那裡有我說的「野性」思維的縫細與探勘各種寫作可能的存在??)
我好疑惑,因為早年我們參加文學獎不是這樣的。那一開始只是因為「上萬字的作品」無處發表所牽動的「比賽」想法。
寫作不是該從「自我的生命」出發?得獎只是一個途徑,只是一個過程,只是必要的手段之一(或可說進入文壇的成年儀式)。我這幾年當了許多的評審,開獎出來常很遺憾(當我所堅持得獎的作品落馬時,當開獎出來又是遇到專業的參賽者時).....我都有點遺憾!!
該如何說呢,如此「安靜」的文學獎現場,使我我心裡不禁慶幸,所幸自己早在十幾年前就得了(也喟嘆時間好快啊!),那時聯合報文學獎很熱鬧,起先還在凱悅飯店領獎呢!最後才挪回聯合報忠孝東路的大樓。
現在許多人得再多的獎,也不太有人記得。於是這些年才誕生了不少「得獎專家」,其得獎率簡直是百發百中(在首獎評審獎和佳作之間輪流做年度各種不同排序),得了許多獎金,但平常卻很少見到作品發表或者見到出了什麼「好」書。文學獎有一定的制式,與遊戲規則,因此我總覺得許多文學獎作品放在「比賽」裡也許是突出的,但一旦放在文學譜系裡,卻只有幾篇值得留下來(比如我永遠記得已故的袁哲生中時得獎作品『送行』)。如果文學獎落得最終只是為了獎金,那麼「 文學 書 」的未來在那裡?我們總不能拿著「獎」杯與「零散的得獎作品」還有早已花掉的獎金告知後人吧。或者許多人一出書後面掛著無數的「得獎」印記,但卻讓讀者疑惑這些「獎」究竟「獎」出了什麼樣的作者與我們的文學未來?
而擔任評審的我其實也很無奈,因為文學獎是在「一堆」裡面「挑」好貨,那「一堆」文章裡是如何的作品,我用「一堆」來形容就可想而知了。
我恭喜所有的得獎者,但我更殷殷期盼許多得獎者可以跳脫參獎思維,與得獎迷思,應該好好寫作。(想想有多少人得了許多獎,但最後還是消失了....)
文學之路不是一條「獎」的路,(得獎當然很過癮,有錢當然讓人爽,我也期盼自己得更多更多的獎,但那是作品誕生之後,所被附加的,被贈與的,而不是作者提筆一開始的初衷與期盼的結果)。至於文學獎,有了得獎的滋味後,日後寫作就該放掉獎了!(或者是作品完成的時間點恰好遇上了文學獎比賽,那也許還能投去看看自己的功力!)
在當代裡,文學獎有時得太多了,卻發生了「反面」評價的弔詭呢?
而三十年文學獎竟然得不到普羅社會(政府官方)或者文化界的普遍注目,也著實讓我感到「好冷」。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