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崑南憂鬱甜品] 在戲台上點火──淺談《戲台前後七十年:粵劇班...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崑南 超級版主 2017-12-19 03:03:14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20171217_崑南_在戲台上點火_fb.jpg

〈新書推介〉岑金倩這作品很快巳成暢銷書,將再版。
這書勾起了我少年對粵劇產生興趣的回憶。原稿刋于明報[星期日生活]版。

在戲臺上點火
──淺談《戲台前後七十年:粵劇班政李奇峰》


/崑南


《戲臺前後七十年:粵劇班政李奇峰》這本書 拿在手中,翻上幾頁,竟然產生親切、熟悉的感覺,實在有點意外。還以爲是沉悶的文本,傳記式的敘述,從來不是我的一杯茶。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很好的開頭, 「鑑潮叔弄璋之喜」這個引子,第一行:1935年香港,正正挑中我的神經,因爲原來我與這位粵劇傳奇人物在同一年出世,借作者岑金倩原本的句子便是,[正式踏上人世間的臺板」。

說到親切與熟悉,當然不是由於1935年這四個數目字這麼簡單,而是整本書一頁一頁地勾起了我童年的記憶。不過,不要誤會,我完全不可能與書中粵劇世家拉上任何關聯,更無本事沾染粵劇藝術,只是在我七至十歲左右的期間,因近水樓臺的關係,離不開「大鑼大鼓」的小宇宙而已。話説我的出生地方在皇后大道西,高陞戲院就座落我居所四間鋪位之遙。由於父親與戲院管理階層有特殊的關係,所以我可以在戲臺的後臺出入,細路哥走來走動員,鑽東竄西,不受人注意。而且,我並不頑皮,偷看老倌化裝時,都心驚膽跳。事實上,他們交談時帶著不少粗俗的語言,當時的我全聽不懂。當然也有機會在臺前看戲,其實,不單在看戲,其實喜歡在戲院內兩旁通道(空間非常闊大,還有高高的幃幕把觀眾席隔開,於是成爲另一個天地)與其他朋友仔玩耍,以捉迷藏為樂。平時大人不准我們吃零食,但他們集中看戲時,就沒時間理會我們了。每行座位背後都有放置食物的支架設備,方便觀眾一邊看戲一邊消耗花生、瓜子、話梅、加應子之類零食,還有不同的生果。對於我們這班朋友仔,每次跟大人看戲,就是美妙的快樂時光的開始。倦了,也肯乖乖坐下來睇大老倌表演的,尤其是武打場面,絕不會放過。

可以說,成長的歲月中,粵劇多多少少都佔據了一部分心靈。天姬送子,六國大封相這類大場面已成不可磨滅的烙印,閒時與樓上樓下的朋友仔[組班],如拿著雞毛掃,大毛巾模仿靚次伯在臺上彎腰的坐車功架。我當然記得,先母是薛覺先迷,我長大了,一直未能替她找到一張「白金龍花園的相罵」唱片,到今仍感到遺憾。後來,妹妹學芳豔芬腔,弟弟學新馬仔腔,而我學何非凡腔,這都是題外的後話了。這些瑣碎的回憶,只是想說明,粵劇在香港的成長與起飛的過程中,此刻,讀者的我,也是見證者之一。

記錄與撰寫的岑金倩的敘述語言,十分簡明、流暢,絕無嘮叨;被訪者那七十年的歷史,交代得層次分明。在段落編排方面,也頗見心思。例如,寫到紐約千禧年的一段:「紐約華埠早已是奇峰的家,大如九一一的災難,也未能動搖奇峰留守紐約的想法,究竟有什麼東西有這麼大的魔力,能讓奇峰下定決心,舉家重返香江,繼續在粵劇舞臺上發光發熱?」(205頁)一個歷史性的關鍵性時刻,提出來了,但答案並沒有馬上回應,接著的一節,是李奇峰談紅線女了。好一個賣關子的處理,這樣,顯然在吊讀者口味,牽引他不得不追看下去。

所以,就算對粵劇的認識不深的讀者,閱讀時不應覺得沉悶,而對粵劇歷史有所熟悉的朋友,更看得津津有味,這一點也不感意外吧?

章節時而是主角的歷史記錄,時而轉向主角對各大老倌的談論,嚴肅一下過後,送來了一些甜品,歇歇,才再繼續下去的感覺。書的開始是主角的誕生,書的結尾是妻子女兒心中對主角的看法,這是個不錯的呼應,編排上,是相當成功的。

全書透過被訪者的個人奮鬥經過,帶出粵劇在香港發展的歷史,雖長達七十年,可是,娓娓道來,不少妙語生花。一開始,告訴讀者是當年戰火造就了粵劇神童,從而成爲日後的大老倌,過程中的苦與樂,層次地展開,令就算對粵劇沒有多大認識的讀者,都被吸引追看下去,尤其是當你心中是某個粵劇老倌的粉絲。事實上,透過作者對李奇峰的訪問,洩露了不少其他出名老倌的大小趣事,甚至是祕聞,相當引人入勝。此書能夠在短短的兩個月內便再版,不是無因的。

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作者岑金倩對傳記式陳述的技巧,頗有獨到之地方,時序清清楚楚,但行裏間仍有意識流的暗湧。在她的筆下,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半點也不沉重,像閒話家常,輕輕帶過了,但你不會忘記,語氣一轉,鏡頭自然又回到主角的身上了。

作者在本書發布會上,一開始便特別強調原本的書名不是《戲臺前後七十年》,會後她向我透露,她心目中應是《在戲臺上點火》,接著我發覺,書的扉頁出現了廿二行短句的文字,恐怕所謂「點火」,是指戲行人士禱拜華光師傅時所點燒的艾草吧。華光師傅是火神,意味著此火常點燃,生命力也常存。所以作者說,「火神,得以覆命:粵劇,得以承傳。」

最後,我是指此書的最後,最後的一頁,最後的一段,值得抄錄如下:「余蕙芬最欣賞李奇峰的認真,但他絕不是不苟言笑的撲克面人,从他為太太設定的 專用電話鈴聲,可以見到他搗蛋的外玩性格,閒時朋友飯聚,偶爾電話響起 電影常用的鬼聲鬼氣鈴聲,李奇峰 總會調皮地眨一下眼睛 説,這個電話一定要聽。]可以說,就是這一段,成為全書[畫龍點睛]的所在。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