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新詩創作 一首小詩:早茶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一直看大家在發表作品,也想拿作品來分享,可是我寫得慢呢...:sleepy:
這一首崑記可能看過了,不知他記不記得?


〈早茶〉


你很快就期待下星期天
最好就是明天,就回到
這天:叔叔早答應了
一家人上酒樓,吃早茶

叔叔喝濃普洱,像昨夜喝酒
喝大了肚子;媽媽按耐著什麼
織出的毛衣愈來愈長;姊姊
不吃點心去找你,當你不吃點心

嫌棄茶苦,還老不安坐下來
像弟弟忙著碰壁,忙著見識
你也尚未知道的世情:
「工作不好找,得這樣決定──

送她回鄉吧。」叔叔
重重拍打一下大腿
旁觀你給姊姊抓住
拍打,教訓一番

毛衣掃過大肚子,長長長長
垂到裙擺下。媽媽不忍看
姊姊拾起那雙跑脫了的鞋子
為你穿上,帶你走回來,像母子

你轉眼就期待另一個
星期天,最好就是明天
就回到今天:姊姊剛回來了
一家人上酒樓,吃早茶

姊姊坐定吃點心,當你
啃點心又灌大杯茶,還自覺
為她添茶,像媽媽定時掏出
一瓶奶,安慰弟弟的啕哭聲

一隻小手伸了出去,急於
觸碰現實──但隔著空氣
媽媽不敢看,姊姊如何撫惜
幸福的弟弟,轉看自己的男人

猶有宿醉的神色,像昨夜舉杯獨飲
為從此多領的綜援。「工作不好找
得這樣決定──一家人都留下來!」
在你們面前,他重重拍打一下大腿





熒惑兄弟,謝謝回應,也許是我不夠靚仔吧(所以沒有回應吧)。。。哈哈哈,講笑

我想說的是,敘事性強與其他著重意象的詩,只是外表上的分別(好似我天生樣衰咁,哈),但本質上卻是一致,都是抒情,詩不同於小說及散文是其抒情性,敘事不過是一種抒情手段,既不欲如浪漫主義的澎湃直露,亦不想像現代派�後現代派的走進意象迷陣,既想轉折抒情,又想留下線索。

不知有沒有說過,我很喜歡用電影來說詩,那麼布鈕爾,奇斯洛夫斯基,英瑪保曼,高達與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我都喜歡,只是後兩位更合我的味而已。

另外,熒惑兄弟,你那首要投稿的詩,從其他詩友的回應中窺見一二,獨個兒上班穿越人群與二人互相穿越的對應很好,我也有興趣看下去呢!
衡之兄弟,你的思路很清晰,遠比我口齒伶俐.
關於敘事詩,大概已不用多說了,如果還有其他人接受不到的話,也只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而我記得你之前好似貼過一篇洛夫說敘事詩的文章,很好啊.(不好意思,雖然我不大喜歡洛夫)
至於詩的抒情性,那純粹是我個人的詩觀:不是不可以抽象說理,不是不可以發思古之幽情或不是不可以臆想未來,只是我對自己詩的要求是如楊牧--有人,詩中一定要有人味,活在這個時代,身邊的市井生活,對我來說人味最濃最親切,所以就寫,如此而已,日後可能會變也說不定呢.

終於來到電影,我真有點激動,首先是〔他們對於「寫實」的要求,當中的真實,其細緻度與想像力真的絕不比布鈕爾弱、比費里尼差。淡如流水的境界,那種「淡」真的不是白描法,而是精妙的安排〕完全可見出你的識見.先不說小津和侯導,就算是紀錄片,剪輯什麼片段,省略哪些,重複哪些,哪段與哪段放在一起,用上靜音或現場錄音,在在都是一位作者的創作,即使用上的素材都是所謂的寫實片段,但坊間實在有太多人太多人不明白或不想去明白.

小津的電影之神乎其技是在近乎舞台化儀式化的構圖,卻呈現最生活化的時光,讀了唐納.里奇的〔小津〕(像影評人湯禎兆所言,談小津要不是從唐納.里奇,就是由佐滕忠男談起,其實我更渴望讀到前東大校長蓮實重彥的反傳統觀點,可惜未有翻譯,又不懂日文),裡面提到小津拍電影最困難的一步劇本部分,與編劇喝了幾十瓶酒後提煉出一個劇本來,拍攝時就幾乎照搬,甚少作出臨場改動了,由此可見,小津電影之生活感其實是在嚴密控制下產生.

侯孝賢嗎?一如很多人的選擇,我也較喜歡其早期的作品,〔童年往事〕固佳,〔戀戀風塵〕則更純粹,而〔風櫃來的人〕則更具生命力.

最後最不值得提的是自己的詩.這首〔早茶〕用上了你提及小津以整體構圖為重的方法(面都紅埋,當然唔係想同大師相比,只係咁橋撞正),因為整首詩的結構就是重複的節奏(叔叔拍打大腿兩次,前一次是送走女孩,後一次是為了多領一份綜援而接回女孩),造成對比,其他都是次要.但不好的地方還是不好,沒有藉口,都是我做得不好,謝謝賜教.再談.
本帖最後由 波希米亞 於 2010-3-31 17:22 編輯

熒惑:
已回覆看了內容,容後再說.

衡之:
謝謝你認真的回應,先說少少詩與創作.
個人看法是電影與文學的融合,只是(或最好是)後設的,當我創作時就只會集中精神去貼近人物的處境,關注其難處,感覺其思緒,與其對話,而不會想到別的.正如前輩關夢南先生所主張,技巧與作法或對評論的自覺應該要內化,才會自然流出,如果某句某段用上了某種方法也是自然不過.再談.
終於有點時間再說說。

我也先說些題外話,剛帶了一群小學生去戲棚看粵劇,不論從外或是走進去抬頭看那竹棚的縱橫交錯緊密結構,除了讚嘆前人在低下層顯現的智慧,也想起自己很久以前就想寫一首關於搭棚的詩,但大概先得搜集更多資料,略略理解那建築的特色和作法,才有機會寫得好。另外,亦進而從劇棚聯想到傳統與現代的連繫,搭棚師傅相信沒讀過太多書吧,但其技藝卻能做出現代建築的水準,這可否放回寫作中去想,新詩既繼承了傳統詩詞神韻,又置於現代的框架當中來作互動。。。都是一些奇怪的想法。

時間不多,想多說兩句楊德昌,[一一]令我想起英國導演戴力渣文的遺作[藍],都是把一生中最圓融澄明的想法放進光影,已不枉來過人間一趟。[牯嶺街]的眷村時代陰影滿佈,到了千禧年的[一一]台灣經起飛久矣,影像換上光鮮,鏡頭卻每每搖開至玻璃倒影,整個城市既真切也如夢如電。
發新帖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