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碼
 註冊

Login

使用facebook注冊/登錄

  • QQ空間
  • 回覆
  • 收藏

佛教哲學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sam 熟練筆手 2011-2-10 18:01:38 灘主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我諗佛教哲學係一個好大既課題,佢比西方哲學更早成形,更完善,我覺得西方哲學的理論,很多時因為沒有足夠的心靈體驗,所以只能從思想層面去了解本質的世界,變成頗有隔靴騷癢的感覺,而且因為對本質沒有經驗,變成使用的名詞也很枯竭,無法如實的指出確當的狀況。反而佛教哲學,可以很確當的描繪出整個心靈世界,如實的展示出存在的真面目。
不如就由「無我」開始說起吧!因為這個「無我」,李天命曾經講過這是一個「自我推反」的命題,正如笛卡兒說的,不論我懷疑自己的存在,或否定自己的存在,但這個懷疑和否定本身是不能被否定的。
但是佛陀為什麼要說「無我」呢?「無我」既本意係乜野呢?
待續..........





無我
不是完全沒有我
而是指"我"是不停變化更新
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的意思
本帖最後由 葉銳霆 於 2011-2-11 18:36 編輯

同意米米,
佛教的"無我"是指不存在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我.
他們不如從印度佛學中的"十二因緣"講起?
sam 熟練筆手 2011-2-11 23:22:26
地板
無我
不是完全沒有我
而是指"我"是不停變化更新
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的意思
米米 發表於 2011-2-10 19:35


米米
你這樣說不夠準確,你的意思比較接近有一個永恆的生命,例如一個「永生」的靈魂,或一個「不滅」的吸血彊屍,永生和不滅都是不停更新的。
在哲學中所指的「主體」「本質」「神我」,大多數是指一個超越時間形式的存在,因為唯有超越了時間形式,「他」才能是不變的,而「永恆」或「永生」都是指一個存在於時間形式的「個體」,所以你解釋的「無我」,其實就是指後者,一個永恆在時間裡輪迴的個體。
但如果你的解釋真是這樣,我覺得又不太合乎佛教的思想,因為佛教提到「涅槃」這個概念,它是一個絕對寂靜的狀況。
sam 熟練筆手 2011-2-11 23:24:28
5
同意米米,
佛教的"無我"是指不存在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我.
他們不如從印度佛學中的"十二因緣"講起?
葉銳霆 發表於 2011-2-11 13:14


葉兄的說法比較準確。
證明兄台對佛學掌握頗好,難得!
米米
你這樣說不夠準確,你的意思比較接近有一個永恆的生命,例如一個「永生」的靈魂,或一個「不滅」 ...
sam 發表於 2011-2-11 23:22



    我建議你從佛教最基本的教義讀起
     理解"空"的特質
     不然, 就會流於"大放厥詞"的level
    而閣下回帖的質素
    我也深知你的level到哪一個地步
   回去讀書吧, 小朋友
sam 熟練筆手 2011-2-12 09:46:35
7
他們不如從印度佛學中的"十二因緣"講起?
葉銳霆 發表於 2011-2-11 13:14


要說佛教哲學,我想最好就是由原始佛教開始,而在佛教出現之前,印度的六師哲學,也十分精彩,甚有研究價值,不過這裡還是先說說佛教的哲學吧!
佛陀成道後,最先說的是四聖諦等的解脫生死的理論,而這些理論的基礎,就是根據「三法印」而成立的,反過來說,三法印就是整個原始佛教教義的總結,或是總綱領,如果佛教教義違反了這三條規範,那些就不能稱之為佛法,(題外話,後期大乘設立第四法印,一實相印)。
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陀認為在時空中的一切現象,都是流轉不定,沒有一刻是固定不變的,同時在心識世界裡,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我(主體),作為輪迴受報的主體,如果我們明白以上兩個道理,若最後還能印證這兩個道理,就能夠證入完全寂滅,得到終止。
這個三法印的說法,大家是否感到有些矛盾,不會邏輯呢?
sam 熟練筆手 2011-2-12 10:06:34
8
我建議你從佛教最基本的教義讀起
     理解"空"的特質
     不然, 就會流於"大放厥詞"的level  ...
米米 發表於 2011-2-12 09:40


米兄
謝謝提醒,我口中的中西哲學和宗教哲學的知識,都是我廿年前的記憶,我其實已經放下很久了,現在正如閣下所說,得閒上來放放厥詞,消磨時間,讓大眾一笑,其實兄台不必太在意,若有得罪,請多多包函。
就我記得,「空」不是佛教的「基本」教義,「空」只算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教義,原始佛教不愛說「空」,大多數都說「滅」,例如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苦集「滅」道,原始佛教說到「空」這個詞,主要是對應真常外道當時所說的「常樂我淨」,而說「無常苦(空)非我」,實質上這個「空」的意思都是指「滅」。
佛法的由最初的小乘教法, 以致後來大乘佛法裏強調"空"的說法, 是佛教發展的過程, 相當繁複, 你我是無法用三言兩語去總結的。研究佛法的人很容易落入我執, 執法, 執空等等邪見, 所以我等還是選擇閉口, 老老實實地修, 勝過在名相裏打滾, 徒然浪費有限的生命
sam 熟練筆手 2011-2-12 10:48:42
10
佛法的由最初的小乘教法, 以致後來大乘佛法裏強調"空"的說法, 是佛教發展的過程, 相當繁複, 你我是無法用三 ...
米米 發表於 2011-2-12 10:21


米兄
你可能有些誤會,修行佛法是一回事,探討佛教哲學又是另一回事,我們無需要混為一談的,又或是有些人趣向從理入,有些人偏好行門,而對一些喜愛理性思辨的人來說,你叫他只老實念佛是行不通的,有道是,同檯食飯,各自修行,而且這題旨在討論佛教「哲學」,對修行應不會多加涉獵。
「空」這個抽象概念,在佛教爭論和探討左千幾二千年,我想主要是因為各家的心胸太狹隘,至令眼界識見無法開顯,但來到我們這代人,已沒有門戶之見,又吸收中外觀點,學懂邏輯思考,應該是時候可以把這些死結解開,不如大家一起來努力吧!
sam

把佛法當哲學來研究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佛學不過是文字方便, 佛陀早就知道它的禍根, 因此常說佛法不可說, 有此討論, 說明我們有緣, 不要武刀弄劍了, 我們一起努力吧
sam 熟練筆手 2011-2-12 22:42:03
12
sam

把佛法當哲學來研究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佛學不過是文字方便, 佛陀早就知道它的禍根, 因此常說佛法不 ...
米米 發表於 2011-2-12 17:54


米兄
辯證佛學難免唇槍舌劍,但若動了瞋火,就真的是個人修為的問題了,我覺得若是身為一個護法者,就不單要切實的掌握佛法真義,更要對各種現世宗教和哲學,及在理性思考能力不斷提高,不然如何能成護法者,渡己渡人呢?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但是我們要如何對待這些方便法門呢?難道因為它是方便,不是究竟就要否定它嗎?還是只要明白它是方便,是一種工具,所以我們更加要在不執著的情況下善加使用呢?我覺得這是值得深思的。
佛佗並非是否定文字方便, 而是要人放下文字的執著, 文字方便不過是一種工具, 如用皮栰過河, 渡了彼岸沒理再捉住它了. 禪宗為了避免人們落入文字的枷鎖, 以不立文字, 直指本心為教義。辯經是修行是沒錯的, 如果結果是引致我們走向邪道, 那就是問題了, 所以要小心. 根據佛陀的法, 經書, 義理都不過是有為法, 有為法到底都是世俗諦, 並非修行至高境界, 當場修行也要講求次第, 簡單來說, 信, 解, 行, 證, 解經辯經不過是"解"的範圍
教徒一般重實踐,哲學家一般重思辨
可能這就是宗教與哲學的距離?
sam 熟練筆手 2011-2-15 00:12:26
15
佛佗並非是否定文字方便, 而是要人放下文字的執著, 文字方便不過是一種工具, 如用皮栰過河, 渡了彼岸沒理再捉住它了. 禪宗為了避免人們落入文字的枷鎖, 以不立文字, 直指本心為教義。辯經是修行是沒錯的, 如果結果是引致我們走向邪道, 那就是問題了, 所以要小心. 根據佛陀的法, 經書, 義理都不過是有為法, 有為法到底都是世俗諦, 並非修行至高境界, 當場修行也要講求次第, 簡單來說, 信, 解, 行, 證, 解經辯經不過是"解"的範圍
米米 發表於 2011-2-13 01:19


米兄
你講得好呀!文字只是工具,如到了彼岸,筏亦應捨,意思即是什麼呢?意思即係話,你未上岸前,係唔可以跳船架!咁你而家上左岸未呀?未丫嘛!做也叫人唔好執住文字呀!執少陣都唔得呀!你隻船有少少漏水都浸死你架!所以你而家不單要學懂文字,重要精通到無漏先得架。
我最唔中意人地話乜野有為法,你以為離開左有為法重有無為法既咩?乜野係無為法呀?你估真係好似以前 D 高僧大德亂咁齋 up,求其睇到句乜野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咩!你咁叻!解尼句野比我聽下丫!
sam 熟練筆手 2011-2-15 00:23:58
16
教徒一般重實踐,哲學家一般重思辨
可能這就是宗教與哲學的距離?
葉銳霆 發表於 2011-2-13 02:42


教徒果 D 所謂實踐,其實大部份都錯誤既,試問而家有幾多真係通過聞思修架?唔係一埋位就修既咩?真係修 D 乜又唔知,修黎有乜用又唔知,個個不求甚解,人咁做佢又咁做,晒鬼氣,以前人地密宗,首先要學十年八載顯教理論,然後都係對理論再深入觀察,直到最好證入自己所觀既境界,係過程入面同哲學所唔同既就係,佛教首先係「止靜」方面有左成就,再發起「觀想」,而哲學家只有沉思觀想,無左「止靜」既練習,最終變成狂慧世智,無法證入「空性」。
sam 熟練筆手 2011-2-17 21:34:25
17
東方思想很多時都提到「天人合一」,這樣儒家的天人合一是合此什麼,道家的天人合一又指什麼,佛家又有沒有說天人合一的呢?儒家跟道家不同的是,儒家比較著重當下,認為至仁至聖就要在這一生努力實踐,一切功德都發揮在現實的世間,並沒有通過這生的努力,行善積德讓來生享用,儒家所謂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性(存在本性)是善的,人努力的實踐就是要跟這個善性融合,一切的仁義禮智就是善性的發揮,而道家的「天」是指一種超越性,是一種超越人性的自然本性,所以道家的實踐方法是有別於儒家的,道家傾向避世歸忍,清心寡欲,無為合道,道家的主旨是借假修真,他認為這躺人身的意義,旨在為了成就未來世的神仙功業,所以道家是指向未來世的宗教,而儒家卻是安於現世的哲學。
說過儒道兩家,現在要說佛教,究竟佛教是說什麼的呢?佛教開始是說「苦」,佛教是一套說苦的哲學,佛教認為人生就是苦,一切生命都無法擺脫這個生老病死之苦,眾生就在這個生死輪迴的苦海裡永無出期,而為什麼會引起苦呢?就是我們的欲求,所以解除苦的方法,就只有斷欲去愛,唯有斷欲去愛才能夠終止苦,終止苦才能夠脫離輪迴苦道,所以佛教沒有說什麼天人合一,只有如何的消滅自己。
sam 熟練筆手 2011-2-24 23:07:14
18
好多學左幾年佛學既老友,都會問一個好難答既問題,佢地問佛教講最終既涅槃,最後既解脫,咁乜野係涅槃?乜野係解脫呀?解脫係咪無左輪迴呀?咁無左輪迴即係乜野呀?即係話輪迴外係乜野呀?就好係科學家問宇宙之外係乜野呀?如果輪迴係無常既,咁離開左輪迴係咪恆常呀?如果唔係恆常既話,離開左輪迴係咪乜都無晒呀?通常學左幾年既師兄,都會問尼一類咁哲學既問題,佛教稱尼類野屬於六十二見外道知見既範疇,佛教既教義就係針對尼類偏見而作出辯證,但係好吊詭既就係,搞得幾搞,佛教自己又掉左落去尼 D 困窟入面,點搞架!
你們令我想起我的惡夢.....
小乘那些教義比教清楚,到了大乘時,龍樹菩薩的中論就叫我頭痛極了。
由無我說起,
很多時大家很想著無我的無字。在佛學史中,亦有一段時間出現空執的階段。
無我的概念從科學上是當時四大,從精神上即是五蘊。
不常,不一,不主宰。
不常是指我們隨著歲月而變化,心境亦隨事物而變化故此沒有永恆不變的我。
不一,即是指四大,五蘊構成我們,所以我們不是一個個位。
不主宰是我們只能控制身體部份機會,但不能控制我們的衰退等等。
無我的出現是想打破我執,從沒想到慢慢演變成空執。
東方思想很多時都提到「天人合一」,這樣儒家的天人合一是合此什麼,道家的天人合一又指什麼,佛家又有沒有 ...
sam 發表於 2011-2-17 21:34



    老實說,佛教都分成很多國家的教派,而我們的叫作漢傳佛教。對我而言,佛教傳入時也許與印度源頭沒有太大出入,直到佛道相爭時,漢傳的佛教才漸漸吸取了道教&儒教的精神,即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目的是迎合當時統治者。
    佛教有一詞叫「有情」,人生是苦因為有七情六慾。如果用現今心理方面看,其實算是一種心理學,而且eq就是佛教與心理學的結晶。佛教並不是斷去愛,返而稱自己為大愛。因為大乘佛教「自覺覺他」那種慈悲心是愛的一種,它認為人生的苦是「無明」引起,對我來說我會視「無明」為慾望,一種無理智的衝動。
    至於涅槃,我會認為一種宗教的目的。不過,在龍樹菩薩的中論讓我覺得涅槃可能是一種境界。
    「“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出」
    當時中論的哲學再打破了空執的思想。
    我大約記得「人看車是車, 僧看車是空,但到了佛看車,雖知空亦是車。」
    好了說重心,你說的涅槃是什麼,你應該要問一問死去的佛陀。佛教一開始為的是涅槃,為的是脫離生死輪迴,而佛陀入了涅槃後沒有似耶穌復生,所以我們沒機會聽到他涅槃後的所見所聞。
樓主你想知的是涅槃之後的事,那就要問問佛陀吧。
束書不觀, 游談無根
sam 熟練筆手 2011-2-27 11:26:55
22
你們令我想起我的惡夢.....
小乘那些教義比教清楚,到了大乘時,龍樹菩薩的中論就叫我頭痛極了。
由無我說起 ...
無我的出現是想打破我執,從沒想到慢慢演變成空執。
古寂 發表於 2011-2-25 22:32


古兄
惡夢原空卻不無,中土出現空執可能是因為翻譯上的問題,原來佛經本意是「非我」的,但到了中土就變成「無我」,原始佛教原意是說「緣起假我」,大乘佛教卻說成「緣起無自性」,在這個轉折間,就發生了很多問題。
因緣和合生起了這個「假我」,但這個「假我」並不是「無我」,我們只可以說這個「假我」是緣起的假合,其中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就像惡夢雖然是不實卻不是沒有的。
佛教說「無我」是針對婆羅門「梵我」那個「常我」而說的,並不是說緣起假我是沒有,佛陀本意是想破除那個「真常」觀念,但眾生卻似鐘擺的,由「真常」那邊擺到「斷滅」那邊去了,變成了你所說的「空執」裡。
奈何!
sam 熟練筆手 2011-2-27 11:39:57
23
佛教有一詞叫「有情」,人生是苦因為有七情六慾。如果用現今心理方面看,其實算是一種心理學,而且eq就是佛教與心理學的結晶。佛教並不是斷去愛,返而稱自己為大愛。因為大乘佛教「自覺覺他」那種慈悲心是愛的一種,它認為人生的苦是「無明」引起,對我來說我會視「無明」為慾望,一種無理智的衝動。
古寂 發表於 2011-2-25 22:52


古兄
道是無情卻有情,斷欲去愛並不是做一個無情無義之人,反而因為沒有了個人的私欲,才能成為一個大仁大義之人,佛教說菩薩是「覺有情」,但如何才是覺有情呢?今晚回來再說。
樓主就不要叫我古兄了,我只是一個學生。
恰巧前幾年要考佛學才能與你們搭上枱。
對於你想問的覺有情,你可以買一本《正覺的道路》去看看。
我就是中一至中五時學到的,對「覺有情」有一個完善解釋。
老實說,我雖然曾皈依過,但我不太相信神佛之說。
只是覺得佛教對人的感情比較重視,對它的理論有少少興趣。
sam 熟練筆手 2011-2-27 23:54:35
25
樓主就不要叫我古兄了,我只是一個學生。
恰巧前幾年要考佛學才能與你們搭上枱。
對於你想問的覺有情,你可以買一本《正覺的道路》去看看。
我就是中一至中五時學到的,對「覺有情」有一個完善解釋。
老實說,我雖然曾皈依過,但我不太相信神佛之說。
只是覺得佛教對人的感情比較重視,對它的理論有少少興趣。
古寂 發表於 2011-2-27 17:05


老古
正覺才知本無路。正覺的道路是衍空法師著作那本嗎?這本書對一個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本佳作,但你卻說曾皈依過,惜又不太相信神佛心說,由你語中,就知道你對佛學全無認識,佛教雖然時常說信願行,但更重要的是「聞思修證」,而聞思修都跟思考認識無法分割,不是如有些人所說,佛法是實修實證,思慮空談毫無所益,佛法的修行就是叫我們思考認識再思考,唯有不斷的反複思考反省,才可以去除我執,不是毫無認識,閒時念幾句佛號,就妄想彌陀臨終會來打救的,如果這樣簡單,不是對那些多生努力修行的眾生不公平嗎?沒有這等便宜的事的。
覺有情就是自己曾經解除了欲求的束縛,得到自由之喜悅和方法,然後生起悲情,幫助一切曾經像自己未解脫前痛苦的眾生,因為自己曾經感同身受,生起了那個同理心,並不是說菩薩如眾生一樣,充滿七情六欲,如果菩薩如眾生一樣,人人自私自利,又怎肯去幫助別人呢?
發表評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